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最新文章
  • 包拯弹劾宰相宋痒的原因是什么

    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弹劾张尧佐事件以后,朝廷似乎暂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一个国家政治上的争论从来不会止息,只是有张有弛而已。以包拯为代表的北宋台谏官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对他们来说沉默就意味着失职。短暂的平静很快结束了,执政八年但政绩平平的宰相宋痒进入了包拯的弹劾视野。这位宰相文采风流,虽然“胶固其位”,无所作为,却未曾触犯什么法律。而包拯当时 ...

    2018-10-24
  • 包拯为什么要在陈州放粮 包拯还做了哪些贡献?

    在弹劾王逵的过程中,包拯的职位已经经过几次变迁。庆历六年(1046)秋天,包拯出任京东转运使。而就在这一年,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当时的灾情之大,使得从当时的东京(开封)到南京(商丘)沿汴河一代,各县都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而包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任京东转运使的。当时,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灾情十分严重,据说很多百姓都只能剥树皮食草根度荒,很多 ...

    2018-10-24
  • 包拯7次弹劾王逵的原因及结果

    包拯自庆历三年末担任监察御史,至庆历六年六月,期间共两年零七个月。在监察御史任上,包拯除积极上疏改革吏治、出使契丹论兵机外,他弹劾赃官酷吏之频繁,力度之大,更是震动朝野。首先被包拯大力弹劾的便是酷吏王逵。这王逵,字仲达,濮阳人,天禧三年(1019)进士,是个典型的酷吏。王逵初见于史册是在宝元二年(1039),当时的开封府府吏冯士元因奸赃和私藏禁书而被判入狱 ...

    2018-10-24
  • 包拯出使契丹的原因是什么

    端州三年的完满任职终于使得包拯得以再次踏入京城,成为京官。监察御史的任职是包拯作为谏官得以名满天下、名留青史的起点。出使契丹,七斗王逵,陈州赈灾,三弹国戚,参掉宰相……在监察御史的任上,包拯只要碰着于国无利的事,必然上奏弹劾,在军事、吏治、经济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包拯甚至在一次廷辩中,将唾沫星子溅到仁宗皇帝的脸上,惹怒了仁宗皇帝。而几位官场同道的相继 ...

    2018-10-24
  • 江心弃砚:包拯为什么坚持“不持一砚归”

    包拯准备离开端州赴京任职了,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都来到码头想要为包拯送行,当时可谓“端州空巷”。由此也出现了包拯“江心弃砚”的传说。原来,虽然包拯为官清廉、自律甚高,然而端州偏远,府衙之中难免有些弄权谋私的小吏。在包拯携带回京的众多官员中就有一个姓吴的文书,这吴文书办事能力颇强,经常辅佐包拯处理一些案件。有一次,有一大户人家的主人突然过世,家中的两兄 ...

    2018-10-24
  • 包拯为什么要开凿包公井

    “南海风涛壮,西江瘴疠多。”当时,每次洪水过后,端州还会出现“春瘴”,瘴疠横行,而当时岭南风气未开化,迷信风俗浓厚,加上严重缺医少药,因此巫医盛行,人们生病之后,往往把救灾避难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多去求神问卜,而不是用药物治疗。巫婆这时就会四处活动,到西江取“仙水”给人治病,这所谓的“仙水”其实就是上游泄洪下来的浊水,百姓喝了身体只会更差。比包拯 ...

    2018-10-24
  • 米仓巷的由来:包拯与米仓巷的故事

    包拯在端州任上时,除了执法如山、廉洁公正,还大办实事、造福一方。包拯一颗为民之心时刻留心着民生疾苦,他曾说过:“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只有一心为民、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包拯出任端州知州时,耳闻目睹到被朝廷派往岭南边远地区的州县级官员大都并不称职。因为中原地方的官员都不愿意去这些偏远之地,所以都是由广南转运使指派当地 ...

    2018-10-24
  •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包公与肇庆有什么故事

    嘉定元年(1040),这年包拯四十二岁,在天长县任上三年得以小试牛刀的包拯,在这年政绩考核后,升任为大理寺丞,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府。这样,便等于是一下子从今天的县长变成了市长,职权自然是扩大了很多。可是,别看今天的广东是个相当发达的地区,在当时,地处岭南的端州,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它距离当时的首都开封有四千余里之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荒僻之地。与地 ...

    2018-10-24
  • 历史奇案:包拯智断“牛舌案”

    景祐四年(1037),三十九岁的包拯时隔十年后再次回到京城,等候朝廷调任。而包拯的弃官十年奉亲尽孝,已使他名声在朝堂上广为流传。仁宗皇帝见包拯如此孝廉,自然而然联想到孝廉的另一面——忠义,所以对包拯有心栽培。即使包拯有如此贤名在身,仍然要从基层的地方官做起,等到政绩考核,再酌情升迁。包拯真正仕途的第一站便是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市)。天长县地处江淮之间,当 ...

    2018-10-24
  • 包拯为什么弃官十年

    在父亲包令仪悉心培养和恩师刘筠的言传身教下,已经二十九岁的包拯终于得到了进士出身。而持进士及第的包拯在仕途上的光明前景也似乎是近在眼前了。天圣五年(1027),也就是包拯中举的这一年,朝廷便授予包拯大理评事的官衔,还派他担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的知县,一下子就成了八品官员。这建昌县在当时可是个大县,交通便捷,山川秀美,多名胜古迹。包拯作为初涉官场的新生 ...

    2018-10-24
  • 包拯的恩师刘筠是谁

    胸怀报国之志的包拯,在求学期间可谓品学兼优,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处理人际关系极为慎重。正是他不凡的学识和人品,使他被当时一位颇有名望的文豪刘筠赏识,包拯也将其引为伯乐,最后成为忘年之交。就在天禧五年(1021),包拯二十三岁时,刘筠离京就任庐州知府。这对包拯此后的人生道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刘筠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刘筠,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省)人 ...

    2018-10-24
  • 包拯是个怎样的人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中国北宋年间的著名官员,他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第一清官”。千年流传的过程中,包拯的形象不断增辉,被一代代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民所喜爱,得益于包拯本身非凡的人格魅力。包拯是清官,他体察民情,为民除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是他的为官理念;他也是改革家,他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薄赋税 ...

    2018-10-24
12共 3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