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包拯为什么要在陈州放粮 包拯还做了哪些贡献?

时间:2018-10-24编辑:文二

在弹劾王逵的过程中,包拯的职位已经经过几次变迁。庆历六年(1046)秋天,包拯出任京东转运使。

而就在这一年,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当时的灾情之大,使得从当时的东京(开封)到南京(商丘)沿汴河一代,各县都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而包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任京东转运使的。

当时,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灾情十分严重,据说很多百姓都只能剥树皮食草根度荒,很多人都逃荒而走。而当地官员却一直没有任何上报,包拯便亲自前往陈州察看到底灾情如何。

cf03537c25ea44406a7e3096fee6dc1d.jpg

包拯在去往陈州时,还发生了个小故事,据说,在包拯路过归德府(今商丘)时,有一天包拯夜间出访,在当时的永定乡竟遇到了一群歹徒在殴打百姓,包拯当即上前制止。而当地的百姓听说包拯来了,方圆数里的百姓都连夜涌来,他们向包拯痛斥了歹徒的罪行。

原来那伙歹徒的头目竟然是当朝宰相的远方宗亲,号称“南霸天”。他在这一带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包拯问清事情来龙去脉,拿到证据,当即怒铡了“南霸天”。当地百姓为了感激包拯,自发地捐款盖起了包公祠,并将永定乡更名为包拯庙乡。

而在距离今天包拯庙乡25千米的虞城县界沟镇北面的包河上,有一座建筑样式古朴、格调典雅的高台,名为“包拯晾米台”。在这里,还流传着另外一个关于包拯赈济灾民的传说。相传,皇祐二年(1050),大雨一连下了几天,虞、亳一带坑满河平。不久,汴河济阳一段堤坝决堤,奔涌的洪水瞬间淹没了周围数个村县,流民无数,灾情严重。包拯便奉旨运粮沿河赈灾,没承想就在半路上遇到暴雨,赈灾队伍无处避雨,导致粮米全部被淋湿。

包拯为了防止粮米淋湿后发霉,便在驿站附近建造晾米台晾米。可是暴雨之后,河水再次猛涨。就在河水即将淹没晾米台时,包拯振臂一呼“晾台长也”,晾米台竟就在瞬间升高。之后,即使洪水上涨,晾米台都会随之而涨。不久,粮米都晒干了,济阳周围的百姓也都因此得救。

洪水过后,灾民们为了纪念包拯便将晾米台加固名为“包拯晾米台”,并把“汴河”更名为“包河”。

当包拯终于来到陈州之后,发现当地的百姓早已经缺粮断炊,而当地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甚至继续逼迫百姓们交皇粮,使得陈州当地民不聊生,流民无以计数。包拯当即大开粮仓,向百姓放粮赈灾。并将相关不法的官员收押牢内,等待处置。

0a03c1bbda3cb3321fc8b81342443cd8.jpg

包拯立即向仁宗皇帝上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在奏折中反映了陈州粮食歉收、农民缴不上皇粮的严重灾情。并请求仁宗皇帝特降诏书,令陈州百姓按大小二麦的市价缴纳现钱,或直接缴纳大小二麦。这一请求得到批准,使得陈州百姓在大灾之年可以不再受“折变”之苦。

包拯在京东转运使任上时,还曾巡察各地,访问一些贫困的冶铁户,并根据实情申报到转运司,豁免了这些冶铁户所欠的官铁,同时又鼓励有能力的人参与到开炉冶铁的工作中,以发展冶铁生产。

庆历七年四月(1047年4月),包拯又改任陕西转运使。陕西是当时的产盐之地,由于盐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在当时,盐是作为官卖品,禁止民间贩卖的。每年官府都要派出士兵运送盐到各州,然后再有当地官府自行准备场所贩卖。而“兵少盐多”,运盐衙门负担沉重,很多士兵都在运盐的路上受伤,死亡,逃跑。于是,便有规定当地百姓,家中每有一贯家产,就要搬运两席盐,致使民怨沸腾。包拯便奏请朝廷实行通商的办法,由商人沿途贩盐,减轻官府和百姓的负担。

在地方上,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注重让百姓休养生息,能够安居乐业。而这两年在地方上担任转运使的经历,也使包拯更加深切地了解到了社会的现状。包拯回朝后向仁宗皇帝详细条陈《七事》,建议仁宗皇帝应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同时“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不横赋,不暴役”,这样才能安民、安天下。

d1545e077462db6989df695b8d057ef0.jpg

因为包拯所言都合情合理,切中时弊,所以大多都被仁宗皇帝采纳。包拯还特意奏上《进魏郑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纳魏征之谏的故事为鉴,兼听明视。

庆历八年(1048),包拯又转任为河北转运使。还未赴任,便被提升为三司户部副使,掌管全国赋税、户籍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