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包拯是如何在激烈的党争中保持公正的
    包拯是如何在激烈的党争中保持公正的

    包拯任职期间,正是立国八十余年的北宋朝廷大变革时期。到了仁宗皇帝即位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大辽和西夏又逐渐威胁着北宋的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仁宗皇帝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经验,于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 ...

  • 包拯有哪些朋友 包拯为什么朋友少
    包拯有哪些朋友 包拯为什么朋友少

    仁宗皇帝在位期间,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士大夫也都乐享太平,诗酒往来十分稠密。当时的名臣,无不留下关于这方面的丰富记录,唯独包拯,其私人生活,几乎没有痕迹可寻。史书里记他平生不写私人信件,没什么朋友,与亲戚也不往来。包拯留传下来的文字,有早年的一首短诗,端州一句石刻,晚年一篇家训,其余全都是奏议。古代哲理书《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人 ...

  • 包拯为什么以魏征为师
    包拯为什么以魏征为师

    包拯任职初期便自称以魏征为师,也正是魏征的“人镜”之名,使包拯不顾忌讳,勇于直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包拯也因其直言无忌而始终没有朋友。为人处世严谨的包拯不涉党争,只为公道,实话实说。也正是其忠、孝、廉集于一身的思想品质,最终形成了传世至今的“孝肃家风”,包氏一代代后人都秉承着包拯的遗志在不同的职位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魏征(580~643),字 ...

  • 包拯为什么敢于劝宋仁宗立皇子
    包拯为什么敢于劝宋仁宗立皇子

    假皇子案案发六年后,仁宗皇帝仍然无皇子出世,东宫一直虚位,使得当时的北宋朝野上下都十分担心。皇祐五年(1053)时,仁宗皇帝那时已经四十四岁了。时任太常博士的张述终于按捺不住,上疏恳请仁宗皇帝收养皇族宗室子弟入宫,同时祈祷天地希望能够早日诞下皇子。按理说,为皇储谋划安排是作为臣子的大忌,仁宗皇帝知道张述是为国着想,也就没有处罚他,但也没有接纳建议收养宗 ...

  • 包拯明断假皇子案的始末
    包拯明断假皇子案的始末

    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期间除了为民请命之外,还参与了一场长达六年的劝立太子的论战。而这场论战却要从皇祐二年(1050)的一件假皇子诈骗案说起。仁宗皇帝后宫里妃嫔众多,可是当了几十年皇帝的他,女儿很多,却一直没有一个能够健康长大的儿子。宋仁宗早先曾有过三个儿子,可是最长的也只活到三岁。第一位皇子赵昉于景祐四年(1037)五月九日出生,可是出生当日就死了;第二位皇子 ...

  • 包拯为什么被称为“阎罗包老”
    包拯为什么被称为“阎罗包老”

    东京开封府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成为开封知府后,便与那些显官贵族或是亲朋好友断绝了书信来往。而凡是因为私人关系拜托包拯徇私枉法的,包拯都一概拒绝,甚至当面羞辱一番。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为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们都因此收敛许多,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到害怕。开封府当时都流传说 ...

  • 包拯为什么要疏通惠民河
    包拯为什么要疏通惠民河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而为了解决城内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开封府先后在此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也是因为漕运的便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起来,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 ...

  • 包拯为了改革吏治提出了哪些措施?
    包拯为了改革吏治提出了哪些措施?

    作为一府的最高长官,包拯要处理的包括治安、交通、诉讼、户口、赋役、教育、赈灾、市容在内的开封府所有工作。其中,执行律法、维护治安、治理刑狱更是重中之重。当时,开封府有府吏六百人,府中的一切事务也都要经过他们。面对如此繁复的工作,自然需要开封府府衙这六百府吏的全力配合,包拯才能治理好偌大的开封城。然而,当时开封府里的官员、属吏大多是朝廷官员的亲信或者 ...

  • 包拯是什么时候去开封任职的 包拯在开封什么官?
    包拯是什么时候去开封任职的 包拯在开封什么官?

    自请外任的包拯依然坚定着清心直道的本心,为国为民效力。随着文彦博、吴奎等人的起复,包拯也得以再次提拔入京。而这次等待着包拯的却是无数官吏向往的开封知府。开封知府一职被认为是进入中枢的必经之路,而素称难治的开封府也是一座风光无限的政治险峰。在这座险峰之上,包拯不惜伤害权幸宠臣的利益,疏通惠民河;不怕引起仁宗皇帝的怀疑,劝立太子。包拯也以“阎罗包老”名 ...

  • 包拯仕途的低谷:包拯为什么请求外任
    包拯仕途的低谷:包拯为什么请求外任

    张尧佐以宣徽南院使的身份出知河阳府,而不再有所升迁,这实际上是仁宗皇帝与以包拯为首的台谏官员们各方妥协的结果。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终结。嘉祐三年(1051)的冬天,殿中侍御史唐介弹劾宰相文彦博,之后又弹劾谏官吴奎。而事实上,这唐介就在去年还和吴奎、包拯等人一起极力弹劾张尧佐,可如今,为什么又上疏弹劾自己曾经的亲密战友还有一朝之执宰呢?原来,对于仁宗皇帝 ...

  • 包拯弹劾宰相宋痒的原因是什么
    包拯弹劾宰相宋痒的原因是什么

    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弹劾张尧佐事件以后,朝廷似乎暂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一个国家政治上的争论从来不会止息,只是有张有弛而已。以包拯为代表的北宋台谏官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对他们来说沉默就意味着失职。短暂的平静很快结束了,执政八年但政绩平平的宰相宋痒进入了包拯的弹劾视野。这位宰相文采风流,虽然“胶固其位”,无所作为,却未曾触犯什么法律。而包拯当时 ...

  • 张尧佐是谁 包拯为何三弹张尧佐?
    张尧佐是谁 包拯为何三弹张尧佐?

    对贪官污吏的弹劾,包拯向来是不遗余力,不顾其身份背景。当时仁宗皇帝十分宠爱张贵妃,而包拯却不畏权势,极力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其据理力争的大无畏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张尧佐,字希元,河南人。张尧佐本身是进士出身,一直在地方上担任着推官、知县、知州之类的职务。他在吉州任职时,有一次,一个道士和一个商人在夜间一起饮酒,商人却突然死了,道士很害怕就逃走了, ...

  • 包拯为什么要在陈州放粮 包拯还做了哪些贡献?
    包拯为什么要在陈州放粮 包拯还做了哪些贡献?

    在弹劾王逵的过程中,包拯的职位已经经过几次变迁。庆历六年(1046)秋天,包拯出任京东转运使。而就在这一年,全国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当时的灾情之大,使得从当时的东京(开封)到南京(商丘)沿汴河一代,各县都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而包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任京东转运使的。当时,陈州(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灾情十分严重,据说很多百姓都只能剥树皮食草根度荒,很多 ...

  • 包拯7次弹劾王逵的原因及结果
    包拯7次弹劾王逵的原因及结果

    包拯自庆历三年末担任监察御史,至庆历六年六月,期间共两年零七个月。在监察御史任上,包拯除积极上疏改革吏治、出使契丹论兵机外,他弹劾赃官酷吏之频繁,力度之大,更是震动朝野。首先被包拯大力弹劾的便是酷吏王逵。这王逵,字仲达,濮阳人,天禧三年(1019)进士,是个典型的酷吏。王逵初见于史册是在宝元二年(1039),当时的开封府府吏冯士元因奸赃和私藏禁书而被判入狱 ...

  • 包拯出使契丹的原因是什么
    包拯出使契丹的原因是什么

    端州三年的完满任职终于使得包拯得以再次踏入京城,成为京官。监察御史的任职是包拯作为谏官得以名满天下、名留青史的起点。出使契丹,七斗王逵,陈州赈灾,三弹国戚,参掉宰相……在监察御史的任上,包拯只要碰着于国无利的事,必然上奏弹劾,在军事、吏治、经济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包拯甚至在一次廷辩中,将唾沫星子溅到仁宗皇帝的脸上,惹怒了仁宗皇帝。而几位官场同道的相继 ...

  • 江心弃砚:包拯为什么坚持“不持一砚归”
    江心弃砚:包拯为什么坚持“不持一砚归”

    包拯准备离开端州赴京任职了,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都来到码头想要为包拯送行,当时可谓“端州空巷”。由此也出现了包拯“江心弃砚”的传说。原来,虽然包拯为官清廉、自律甚高,然而端州偏远,府衙之中难免有些弄权谋私的小吏。在包拯携带回京的众多官员中就有一个姓吴的文书,这吴文书办事能力颇强,经常辅佐包拯处理一些案件。有一次,有一大户人家的主人突然过世,家中的两兄 ...

  • 包拯为什么要开凿包公井
    包拯为什么要开凿包公井

    “南海风涛壮,西江瘴疠多。”当时,每次洪水过后,端州还会出现“春瘴”,瘴疠横行,而当时岭南风气未开化,迷信风俗浓厚,加上严重缺医少药,因此巫医盛行,人们生病之后,往往把救灾避难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多去求神问卜,而不是用药物治疗。巫婆这时就会四处活动,到西江取“仙水”给人治病,这所谓的“仙水”其实就是上游泄洪下来的浊水,百姓喝了身体只会更差。比包拯 ...

  • 米仓巷的由来:包拯与米仓巷的故事
    米仓巷的由来:包拯与米仓巷的故事

    包拯在端州任上时,除了执法如山、廉洁公正,还大办实事、造福一方。包拯一颗为民之心时刻留心着民生疾苦,他曾说过:“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只有一心为民、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包拯出任端州知州时,耳闻目睹到被朝廷派往岭南边远地区的州县级官员大都并不称职。因为中原地方的官员都不愿意去这些偏远之地,所以都是由广南转运使指派当地 ...

  •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包公与肇庆有什么故事
    包公传奇之端州案:包公与肇庆有什么故事

    嘉定元年(1040),这年包拯四十二岁,在天长县任上三年得以小试牛刀的包拯,在这年政绩考核后,升任为大理寺丞,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府。这样,便等于是一下子从今天的县长变成了市长,职权自然是扩大了很多。可是,别看今天的广东是个相当发达的地区,在当时,地处岭南的端州,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它距离当时的首都开封有四千余里之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荒僻之地。与地 ...

  • 历史奇案:包拯智断“牛舌案”
    历史奇案:包拯智断“牛舌案”

    景祐四年(1037),三十九岁的包拯时隔十年后再次回到京城,等候朝廷调任。而包拯的弃官十年奉亲尽孝,已使他名声在朝堂上广为流传。仁宗皇帝见包拯如此孝廉,自然而然联想到孝廉的另一面——忠义,所以对包拯有心栽培。即使包拯有如此贤名在身,仍然要从基层的地方官做起,等到政绩考核,再酌情升迁。包拯真正仕途的第一站便是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市)。天长县地处江淮之间,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