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包拯智断血手印的故事
    包拯智断血手印的故事

    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城里有两家大富豪:一家姓林,生儿子林得招;一家姓王,生女儿王千金。因双方关系不错,家长做主,给两个孩子定下了姻缘。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林得招15岁那年连遭不幸——先是父亲突然病逝,后是家业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他和老娘相依为命,因读书人不会做什么营生,日子越过越穷。三年后,林家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林得招为了照顾母亲,不得不放下脸面 ...

  • 包拯智审入室案的故事
    包拯智审入室案的故事

    宋朝时广东惠州府河源县城十分繁华。这天两个光棍无赖张逸和李陶在街头闲耍。这时有个八九岁的小姑娘远远走过来,张逸一见顿时看呆了,淫邪地对李陶说:“这小妞儿长得真俊,要是年纪再大点,我一定要娶她为妻。”李陶笑笑说:“你真是孤陋寡闻,只看这小丫头俊俏,你不知道她娘才真是美貌无双、国色第一呢。”张逸一听动心了,说道:“真有这事儿?你认识她家,领我去看看,若 ...

  • 包拯智察失踪案的故事
    包拯智察失踪案的故事

    北宋仁宗年间,包公奉旨巡按。所到之处,即设巡行衙门。广贴告示,晓谕百姓:准讼者直到堂前,鸣冤告状,自陈曲直。这年秋,包公巡至潮州。一日,巡行衙门升堂放告,有潮州城郊江边村三人拉扯到堂前告状。赵三郎与周守义合伙做生意。日前,二人相约各带纹银200两,同往广州城里买布,预订搭乘艄公张海潮的船只,约定次日黎明到船会齐。及至天明,周守义到船,不见赵三郎,便 ...

  • 包拯智辨偷蛋的经过
    包拯智辨偷蛋的经过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康定元年(1040年),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包拯上任不久,便不惧邪恶,治理民生所系之大事,曾带领百姓筑堤围、挖水井、排积水、造鱼塘、垦荒地,还亲自访贫苦、平冤案、办书院、设驿站等,实践了包拯“清心(为民)”、“直道(为官)”的崇高理想。后 ...

  • 包拯三谏宋仁宗的故事
    包拯三谏宋仁宗的故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康定元年(1040年),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嘉祐二年(1057年),任开封知府。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不久,又以御史中丞兼领京畿转运使,因成绩卓绝,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 ...

  • 包拯公断铡美案的经过
    包拯公断铡美案的经过

    北宋年间,湖广均州府有一名妇女叫秦香莲,其夫名叫陈世美,堂上双亲,膝下一双儿女。虽是小康人家,日子也过得去。这陈世美是个读书人,自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心用在赶考做官上,家务事全由秦香莲一人承担。秦香莲非常贤惠,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关照夫君,一家重担挑在肩上,从无一点怨言,把这个家里内外上下整理得井井有条。公婆都夸她是个贤惠的好媳妇,陈世美也心喜有 ...

  • 包拯智断淫僧案的经过
    包拯智断淫僧案的经过

    北宋仁宗年间,福安县城内住着兄弟两人,分家几年后境况各异。哥哥章达德一副穷书生脾气,坐吃山空,越来越贫寒。好在妻子黄蕙娘勤劳节俭,女儿玉姬也非常孝顺,日子过得还算和谐。弟弟章达道经营有方,时而接济兄长,不幸刚满二十五岁就忽然患病亡故。留下贤妻陈顺娥与婢妾徐妙兰守着一个院落,除惟一的老仆外,身旁连一个子女都没有。陈顺娥端庄静雅,姿色秀美。妙兰年龄正十八,相貌更是 ...

  • 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拯(999—1062)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深受仁宗皇帝的宠爱,更因为明察秋毫,破案无数,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俗话说千里马还的有个好伯乐,谁是包拯的伯乐呢?笔者认为是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为什么说宋仁宗是包拯的伯乐呢,因为纵观包拯的一生,以他的秉性为人和脾气,是宋仁宗这样的仁君成就了“包青 ...

  • 包拯生平简介
    包拯生平简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宋代清官,仁宗时任开封知府、龙图阁直学士等职。谥号“孝肃”。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历知天长县、知端州,后升为监察御史。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等。至和三年(1056),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等,不久权御史中丞,又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 ...

  • 包拯为什么被叫包青天
    包拯为什么被叫包青天

    包拯(999—1062),即包公,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良好的家庭教育逐渐把小小的包拯培养成为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只有28岁的他考中了进士。可是父母身患重症,几经医治均不见效。包公不忍远去为官,执意要留在家中照顾自己的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交口 ...

  •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说的是什么 包拯真的日间断人,夜间断鬼?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说的是什么 包拯真的日间断人,夜间断鬼?

    包拯断案如神的形象深入民心,甚至流传着包拯“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传说故事——《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奉符县的一个押司孙文在酒馆喝酒时,突然来了一个名叫李杰的算卦先生要给他算命。这孙文酒兴正佳,便让这算命先生给他算上一卦,谁知这李杰念叨一会儿后却对孙文说道:“你今年今月今日三更三点之时必死。”孙文听后大怒,作势便要打这信口开河的算命先生,众人劝解后, ...

  • 包公奇案:包拯断案如神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
    包公奇案:包拯断案如神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

    据传,包拯在定远县任县令时,在当地有个哑巴,每逢新知府上任时,都会献上一根木棒,任官责打。包拯上任后,他又来献棒。包拯见了,心想:如果他没有冤枉,怎肯屡屡无罪吃棒?无奈哑巴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包拯也无法得知这哑巴究竟有何冤情。包拯想了想后,心生一计,用猪血涂在哑巴的臂膀上,又用长枷把哑巴枷到街上示众。包拯暗中却差了几个心腹跟随在他身后,让他们见到有 ...

  • 《铡美案》的由来
    《铡美案》的由来

    关于包拯的传说中,还有一件“千古冤案”,那就是陈世美的案子,大家都知道薄情寡性的陈世美考取功名抛弃妻子的典故。在戏文之中陈世美是个家境贫寒的儒生,在家一心系于“圣贤书”,只望一日高中后可以光耀门楣。而他的妻子秦香莲也十分理解,与陈世美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恩爱美满。终于,陈世美感觉学有所成,决定赴京赶考,此时,秦香莲已经怀了陈世美的骨肉。陈世美十年苦读 ...

  • 包拯为什么敢于弹劾两位“财神爷”?
    包拯为什么敢于弹劾两位“财神爷”?

    嘉祐三年六月(1058年7月),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包拯至此也成为当时朝廷要员中最具名望的四人之一,其他三人分别为:宰相富弼、翰林学士欧阳修、天章阁侍讲兼管太学的胡瑗,这四人“皆级天下之望”,合称“嘉祐四真”。嘉祐四年正月(1059年2月),开封大雪,四处流民成灾,甚至在开封都有冻饿而死的百姓。时任开封知府的欧阳修就要求停止上元节(元宵节)的放灯 ...

  • 包拯为什么继任三司使
    包拯为什么继任三司使

    包拯连续弹劾掉两任三司使,使仁宗皇帝颇为恼火。而仁宗皇帝也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继任三司使,而由于包拯长期担任过州郡知州和转运使,还曾任过户部副使,有经验有能力。于是,仁宗皇帝便任命包拯继任三司使的职务,包拯也没有推辞,就准备上任了。这也使得包拯遭到朝廷大臣们的非议。当时的士大夫们都极其讲究避嫌。所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 包拯上任枢密副使后做了哪两件大事?
    包拯上任枢密副使后做了哪两件大事?

    嘉祐六年(1061),这年朝廷的人事变动十分频繁。三月份,宰相富弼以母丧为由辞官居丧。闰七月,曾公亮从枢密使之职升任宰相,韩琦升为首相(宰相之首),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任知制诰。这样的人事阵容是相当强大的,改革派的精锐力量都进入了国家的中枢机构。这年包拯已经六十三岁了,也就在这年的四月二十七日,仁宗皇帝将正式成为三司使的包拯再次升任为枢密副使,并且封了 ...

  • 包拯的死因是什么
    包拯的死因是什么

    嘉祐七年五月十三日(1062年7月17日),包拯正在枢密院处理公事时,突发暴病,便急忙退朝回家。包拯在家中卧病不起,感到自己所剩之日已经不多,又想到自己的大儿子包繶已经去世,而小儿子包绶才刚刚五岁,自己去世后,以仁宗皇帝的性格必然会让自己年幼的儿子“荫补”做官。可是,包绶尚且年幼,并不懂事,若从小就受到功名利禄的利诱,以后必然会误入歧途,为害百姓。于是, ...

  • 包公奇案:钉杀案是怎么回事
    包公奇案:钉杀案是怎么回事

    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但也有一个案件使他颇为踌躇。那便是《钉杀案》。当时,开封府有一个名叫毛勤的街民猝然死亡,家族里的人都觉得他死得蹊跷,便告状到开封府,希望可以查明真相。包拯便将毛勤的妻子冬花传到府衙问讯。这冬花在大堂之上虽然言词哀切,尽显哀容,但却在丧服之下穿着红袄,面露妖冶之情。这表里之别,使包拯开始怀疑她可能是为情杀夫,但她言辞之下,却是坚 ...

  • 包拯最早的传说故事
    包拯最早的传说故事

    包拯在任时,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的谏官形象,公正严明,直谏敢言。而在千年流传中,包拯断案如神的传奇形象在口口相传和艺术创作中逐渐凸显而出。现存的宋人话本中,就开始有了对包拯形象的再塑造,历经戏文、杂居、传奇、小说等创作形式传播塑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陈州放粮》这种根据史实创作改编的,也有《铡包勉》、《龙图公案》这种完全虚构的。民间 ...

  • 包拯谥号为什么是孝肃
    包拯谥号为什么是孝肃

    包拯的一生历经宋神宗、宋仁宗两朝,其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凝结在包拯身上的忠、孝、廉的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拯家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孝肃”正是包拯的谥号,也是他的化身。这种“孝肃之风”经过包拯后裔的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家族特有的“孝肃家风”。《家风》中就说道:“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包拯对子孙的要求很严,他曾留下家训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