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李淳风和预言书《推背图》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长期雄居世界首位,很多成就今天仍备受瞩目。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及成果,可以说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体系之严谨、细致,其作用之深远,都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涌现出许多天文学家,《推背图》的作者之一、唐朝的李淳风,即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李淳风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670年。 ...

    2012-12-18
    诸子百家
  • 诸子百家之儒家孔子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据《史记·孔子世家 ...

    2012-08-23
    诸子百家
  •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 ...

    2012-05-28
    百家哲学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孙武武圣孙膑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 ...

    2012-05-28
    百家哲学
  • 鬼谷子

    《鬼谷子》序言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 ...

    2012-05-28
    百家哲学
  • 老子

    《老子》《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 ...

    2012-05-28
    百家哲学
  • 维新时期皮锡瑞“文明排外”思想的形成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长沙善化人,以经学鸣于晚清,著述弘富,实是一位及其博通的学者[1],也是晚清湖南维新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和实干家。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节节败退,及由此带来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前所未有的侵权攘利活动,引发了全国救亡图存思潮的进一步高涨。而对皮锡瑞来说,他以往的自负与嚣张的幻觉,也被彻底震碎。皮锡瑞自此心胸大开,提出了用近代手段对付近 ...

    2012-05-09
  • 庄子为什么这么穷:只因太有想法

    庄子为什么穷庄子的穷,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孔子最喜欢的好学生颜回。关于后者,《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俭苦的生活,他本人却自得其乐,安然处之。颜回的饮食情况、居住条件与庄子都非常相似。由此我想,在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原本出身贵族的"士"失去政治地位、职业和田产,沦落为下层的平头百姓, ...

    2012-05-07
    百家哲学
  • 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

    以近代学术观念把道教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它与至今为学人推崇的学术大师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刘师培、陈垣、汤用彤、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密切相关。在这些深为学人敬重的大师们中间,很明显可以发现对道教具有不同的认识,或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或某些方面肯定某些方面否定,分歧颇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 ...

    2012-05-06
  •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王夫之(1619-1692)如朱熹(1130-1200)一样,十分重视《四书》的创造性解读,亦通过训释《四书》发挥自己关于心性情才的看法。本文试图对二者的性情论略作比较,重点围绕着四端是否为情而展开。一、朱子的四端皆情论朱子认为,四端是情,七情也是情,均是性之所发。他认为性是根,情是芽,性是未发,情是已发。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此情而见得此性。朱熹《孟子集注》:恻隐 ...

    201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