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范仲淹少年时代的故事

时间:2017-06-28编辑:梓岚

到苏州天平山旅游,人们不仅要观赏如万笏朝天的奇石,满山尽染的枫叶,还要去寻访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遗迹,因为范氐家族坟茔就在这山脚下。

人们都知道范仲淹的祖籍是苏州,因之也有不少人认为范仲淹就是生在苏州、长在苏州的,甚至断言范仲淹“诞生在苏州郊区的香山镇,少年时代是在苏州度过的”。范仲淹断齑划粥、发愤苦读的故事,也有人断定是发生在苏州天平山下的咒钵庵里。

这些大多出现在地方史话等读物中的记载,显然无法得到史学家们的认同。

首先,范仲淹是诞生在徐州,也不成长于苏州。据富弼所撰的《文正范公墓志铭》记载,范氏先祖始居河内,后徙长安,唐懿宗时举家南渡长江。从其四世祖范隋以后,范氏这一支就定居于吴县(今苏州)。五代时期,范氏数代在吴越做官,他父亲范墉于太平兴国初归宋,先后所任的,都是些掌管书牍奏记的幕僚官。北宋端拱二年(989)八月,范墉的继室谢氏在徐州的官舍里,生下了他最小的儿子,这就是范仲淹。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也明确记载了他的出生年月和出生地:“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己丑秋八月丁丑,公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范仲淹诞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谢氏贫无所依,只得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改嫁朱文翰。以后,范仲淹就随继父宦游四方。他曾经到过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还曾到过池州(今属安徽),不久,朱文翰任淄州长史,范仲淹也来到淄州(今山东淄博南)。朱文翰是位知书达理的人,他对范仲淹有养育之恩,而范仲淹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直到他二十三岁那一年,“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吾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他才知道自己本是姑苏范氏之子。于是“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由于史料的缺乏,他的年谱对他二十岁以前的事也语焉不详,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少年时期根本与苏州无涉,较多的是在山东度过。

其次,范仲淹断齑划粥也不在苏州。宋彭乘《墨客挥犀》记载:“庆历中,范希文以资政殿学士判邠州,予中途上谒,翌日招食……因道:‘旧日某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范仲淹亲口所说的长白山,位于山东中部,即今邹平以南的白云山,因山中云气长白而得名。

山中有一条小溪潺潺而下,溪水清澈见底。山之北麓有醴泉寺,范仲淹就是在这里发愤苦读。他常常通夜不眠,疲倦了则“以水沃面”,直至东方欲晓,僧人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休息一会儿。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断齑划粥”是他日常伙食,但也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博览群书,从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在他去世前的一年,去青州赴任的途中经过长白山,当地的父老乡亲迎接他,范仲淹以诗寄其乡人曰:“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鼓吹前引道,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诗中的“长白一寒儒”,正道出了范仲淹在长白山僧舍中苦读的情况。

正由于范仲淹在长白山醴泉寺里苦读过,因此早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这里就建有范仲淹祠堂,这时距离范仲淹去世仅十三年的时间。后世文人学士,因无不仰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多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许多緬怀先哲的诗篇。如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有《谒文正公祠堂》:“长白何岧蛲,下有读书室。人云小范老,于此度辰夕。”明代诗人毕瑜也留诗曰:“数万甲兵堪却敌,一生忧乐不谋身。至今长白山前庙,犹有余光射斗辰。”这些文字至少可以说明,早在元明时期,人们就已经认同了长白山是范仲淹“断斋划粥”之处。


下一节:《岳阳楼记》创作之谜揭秘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