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于谦生平简介于谦的故事于谦的结局如何?

时间:2018-11-19编辑:文二

于谦生平简介:于谦的故事有哪些?于谦的结局如何?下文为你介绍铁骨铮铮的于谦的一生:

于谦生平简介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名将,英宗、景帝时任兵部侍郎。追赠光禄大夫、太傅,谥号“忠肃”。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其父于仁,没有做过官。于谦于永乐年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巡按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一生清正廉洁、高风亮节,在国难当头之际,他整军备武,安邦定国,是明朝的一代名臣。

于谦生平简介于谦的故事于谦的结局如何?

于谦的故事

一、整军经武 御敌主战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七月,蒙古也先大举进犯。

元亡后,蒙古贵族退至蒙古草原及东北各地。经朱元璋征讨,其内部分裂为三,即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这时瓦剌部也先统一了蒙古三部,名为尊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可汗,实际是归也先统治,不时引兵南下掠夺,破坏正常贸易。这个时候,也先借口给的贡物少,发兵攻打明朝,脱脱不花也跟从他,率领着蒙古大军入犯辽东,阿剌入犯宣府(今河北宣化)、围赤城(今河北赤城),其他将领入犯甘肃,也先率大军入犯大同。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大部分陷落,边境告急文书一天就有数十封发往京城,英宗和大臣们都十分惊慌。

这时,英宗问他最信任的王振怎么办?王振根本不懂军事,却对英宗说:“我大明朝是在马上得到的天下,太祖太宗都是亲自带兵打仗,皇上也应效法祖宗,出师亲征。”明英宗是个太平皇帝,没有什么主见,根本不考虑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就轻率决定亲自带兵出征,而且命令群臣随行。当时于谦认为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大军远征,一旦失利,后果将不堪设想,遂再三谏阻。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野以及其他大臣,也都奏言“六师不宜轻出”。但英宗盲目相信王振,不纳忠言,下诏令郕王(朱祁钰)留守,太师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率师跟从,兵部尚书邝野也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英宗率五十万大军出征,一路上王振跟随英宗左右,寸步不离,重大决策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大军北行过居庸关后,连日风雨交加,人心浮动,诸大臣请求暂缓前进。王振根本不听,还说:“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难道未见敌人一兵一将,就想回去吗?有违抗者,以军法处治。”各部尚书大臣稍稍忤了王振的意见,就要被整天罚跪,不准起来,因此谁也不敢提不同意见。当大军前进到阳和时,由于粮运不济,供给不上,军内饥病交加,死的人很多,大家都很担心。而王振却一意孤行,一直行进到了大同。王振还想继续北行,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悄悄对王振说:“目前的局势,绝不能再向前走了。”前方战败的消息又不断传来。王振见实在支持不下去了,这才决定还师。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他想从紫荆关绕道到蔚州,请英宗“临幸”他家。可走到半路又怕大军损伤了他家的庄稼,走了四十里又折而向东。这时也先探知明军退还,就带领大队人马乘势追了上来。王振听到这个消息,只派朱勇带领三万骑兵前去拦截,结果,因寡不敌众,被敌军包围,死伤几尽。兵部尚书邝野急请皇帝速入紫荆关,并建议以重兵断谷,确保安全。王振却认为:“腐儒不晓得军事,如此惊慌失措,再乱说就应处死。”他偕同英宗照常缓缓行进,到达离怀来城(今官厅水库)只有二十里的土木堡时,群臣要求赶到怀来城再休驻。可是王振检点他个人的财产,还有千余车未到,就命令在土木堡驻兵等候。从晡时(下午六时)等到夜半,瓦剌军从后面追到,四面合围,把英宗他们包围了。英宗及明军所驻扎之地无泉无水,人马饥渴了两天,挖井二丈也不见水。在土木堡南十五里处有一条河,但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到了第三天,也先派使者来谈和,英宗命曹鼐去和也先谈判。王振见敌兵压境,惊慌失措,不但不抵抗,反而下令退逃。大营一动,就乱了营,还没有走三四里,瓦剌军的骑兵从后面追杀上来,从四面向中间冲突,口里还大声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杀,明军仓促应战,死者过半。随军的大臣、宦官、虎贲卫士纷纷被乱箭射死,尸体上箭多得像刺猬。英宗十分慌张,问王振有什么办法?王振只是抖个不停。驾前护卫将军樊忠气愤地说:“皇上遭此危难,都是王振的罪过,我今天为天下杀此贼子!”用铁锤当场打死了王振。樊忠请英宗上马,率一部分骑兵冒死突围。但由于敌军众多层层围困,樊忠力战身亡。英宗见突围不出,于是下马据地而坐,被瓦剌军掠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这一仗,明军死伤了数十万人,从征大臣张辅、曹鼐以下死难者五十多人。当时宦官和所从大臣都跑散了,宦官喜宁投降了也先,把中原的虚实都告诉了也先。只有锦衣校尉袁彬跟在英宗左右。英宗让袁彬写信给怀来的守臣,而且索要大量金帛。怀来守臣连夜派人把信送到了京城,信使半夜从长安门入京。

于谦生平简介于谦的故事于谦的结局如何?

亲征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文武百官相聚号啕大哭。随后,群臣集会商议,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听了,立即提出不同意见,指出:“京师是天下的根本,放弃京师人心就会涣散了。北宋南渡的结局,就是前车之鉴。当前的上策,是速召勤王之师,打退敌人的进犯。”并大声喝问:“哪个敢倡议迁都?谁提出迁都,就把他斩首示众!”其他一些大臣如吏部尚书王直、学士陈循也认为于谦的话有理,极力赞同,太监兴安、金英也斥责徐珵。太后听了这些意见后问太监李永昌,李永昌也表示赞同,于是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议定之后,由太后命郕王朱祁钰代总国政,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总督各营兵马,固守京城。当时京师疲马羸马不足十万,城内军士有盔甲者仅一百一十,而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和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对于抗击敌人,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全族都杀掉。王振党羽马顺心有不甘,站出来斥责说话的人。给事中王郕冲上来抓住马顺的头发,用牙咬他的肉,大声骂他说:“你这个走狗跟着王振作威作福,今天还敢这么大胆?”群臣都冲上来打马顺,顷刻之间马顺就被打死了。朝廷上秩序大乱,卫卒也气势汹汹地跑来。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叫他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人有罪该死,不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大家这才安定下来。混乱之中,于谦的袍子袖都被人们撕裂了。退出左掖门时,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安危全靠你呢,今天之事即使有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时,上上下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也毅然地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二、内修勤政 两袖清风

于谦不仅精于武备战阵,对内政也很是熟稔。他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能按照情况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见了,无不惊服。于谦号令严明,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于谦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问题的仔细周到,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上皇回来后,于谦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东宫改易以后,朝廷下令兼职官支领两处官俸,其他大臣都未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景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景帝不准。不得已,于谦把皇帝前后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在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景帝很了解于谦,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景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办菜蔬,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认为这样做不妥,就略加阻止。景帝一听于谦的意见,马上就停了下来。景帝打算任用大臣,事先都要征求于谦的意见。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任用的,亦往往嫉妒他。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簿不实。御史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也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帝力排众议,始终信用,于谦才得以尽可能去实行自己的计划。

于谦生平简介于谦的故事于谦的结局如何?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勋臣、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他始终不赞成讲和,上皇虽然因此能够回来,但对他并不满意。无论是性格特点还是处事风格,于谦都与当时的人有些格格不入,就这样,一群宵小开始设法陷害于谦,其中要紧的三个人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

徐有贞原名徐理,他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对于谦恨得咬牙切齿。石亨因为违犯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他因为害怕于谦,所以不敢放肆,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却得到世袭侯爵,感到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景帝下诏让于冕到京师,于谦推辞,景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事情。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有才干的人,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得知此事,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他们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嫌恨于谦,恨不得早些把他除去。

于谦的结局如何?

景泰八年(1457)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他们诬陷于谦等和黄肱制造不轨的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桢审判定罪,认定为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争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师出无名。”英宗本来还念着于谦的奉迎之功,但他实在不喜欢这个人,又有人撺掇,于是便拿定了主意。就这样,于谦被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家人都被充军边疆。遂溪县主管教育的官员吾豫进言说于谦的罪应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幸亏刑部坚持原判,这些人才幸免于难。不过,还是有许多趋炎附势的人出来落井下石。如千户白琦请求写上于谦罪行,刻版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话柄,恨不能踩着落难之人飞黄腾达。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他一向有痰症病,病发时,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便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这些东西中甚至连醋菜都有。景帝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于宠爱于谦。太监兴安等人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朝廷到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于谦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大声恸哭。曹吉祥发怒,用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此时英宗也有些后悔了。

于谦死后,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贪赃累计巨万的坏事败露,英宗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道:“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因石亨中伤,被判充军;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之后,曹吉祥谋反,被灭族。徐、石、曹奸谋败露,于谦的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于谦生平简介于谦的故事于谦的结局如何?

成化初年(1465),宪宗将于冕赦免回来。于冕上疏申诉冤屈,于谦的官职这才得以恢复。英宗还专门祭奠了于谦。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他忠心保卫社稷,使国无危险,他因坚持公道,结果遭受权臣奸臣的共同嫉妒。先帝在世时已经知道了他的冤枉,而朕更怜惜他的忠诚不贰。”弘治二年(1489),皇帝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并赐在墓地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在年节拜祭。万历年中,改谥号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等地历代都是对他奉拜祭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