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张居正是个什么样的人?张居正的结局是什么?

时间:2018-09-18编辑:文二

在土木之变后,明朝国力开始衰败,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明朝就有亡国的危险。但这时有一人力挽狂澜,极大提升了明朝国力,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据说,张居正出生的时候,其曾祖父做了一个梦,梦到月亮掉到水里,有一只白龟从水中浮出,于是其曾祖父给他起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以后能光耀门楣。

张居正像

张白圭自幼聪明,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二岁就考中生员,并深得当时湖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喜爱,替他改名为居正。

张居正参加举人考试时,又很受湖广巡抚顾璘的赏识,称赞其为“国器”,还将自己的犀带解下送给张居正,说:“你以后是要戴玉带的,犀带是配不上你的。”当时的人对衣着穿戴都有相应的规定,玉带只能是一品官员才能佩戴的。

顾璘这么说,就是认为张居正以后会官居一品。但是,为了不让张居正因年少得志而得意忘形,顾璘故意让张居正落榜,好多些磨砺。三年后,张居正才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举人。

张居正高中进士后,内阁重臣徐阶非常器重他,并悉心教导。踌躇满志的张居正以为自己可以开始大展宏图,于是意气风发地上书给皇帝,指出当时的朝政弊病,还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

阅历尚浅的他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上书的奏章石沉大海毫无反应,这给正想有所作为、意气风发的张居正很大的打击。从这以后,除了例行的奏章外,他再也没主动上书过一次。

后来正好身体有病需要休息治疗,于是心情郁闷的张居正干脆离开京城,一边疗养身体,一边游览山水调整心情。

影视形象:张居正

三年后,张居正重返京城。这时的张居正已不是从前那个莽撞的年轻人了,在目睹了民间百姓疾苦,深切了解民生后,他以一颗更加谦虚的心和谨慎的头脑重新站在了朝堂之上。

原来的老师徐阶依旧看重他,还推荐他做了权倾一时的裕王朱载垕的伴读。张居正以良好的言行赢得了很好的人缘,甚至让政见不和的人也对他万分欣赏,其中包括当时的大宰相严嵩。

裕王朱载垕继位后,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内部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散,国库空虚,外部则有鞑靼进军中原,危机四伏。

张居正向皇帝上奏《陈六事疏》,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方案,意图使国家走出困境。还和其他大臣一起,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巧妙地化解了和鞑靼的战争。

等到朱载垕死后,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张居正成为宰相首辅,他的仕途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这时的张居正上有皇太后李氏的支持,下有深厚的朝臣基础,于是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在政治上,张居正实行考成法,加强官吏的考核,淘汰大量冗员,并制定明确的赏罚制度,严格执行,定期考核,使得明朝官吏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在军事上,任用一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山海关;在边疆实行互市;对俺答采取拉拢政策,封他为顺义王,所以俺答很久没有进犯边关。

在经济上清查土地,对全国土地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并改革税赋,实行“一条鞭法”,有效防止了官员的贪污。

张居正的改革,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扭转了财政危机,延长了明朝的国运,但是他的长期掌权和改革措施也得罪了很多大臣,他们苦于没有办法,只能暗中等待时机。

不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惯例张居正应回家守孝三年。为了使改革不中断,张居正考虑再三还是请求皇帝准许自己留在朝中。于是众大臣纷纷弹劾,奏疏像雪花一样飞向皇帝的桌案。

有人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忠不孝,怎能为朝中领袖?”有人趁机就张居正两个儿子分别考中状元、榜眼,而没有因张居正位列首辅回避一事大肆宣扬:“身为首辅,这难道没有徇私吗?”还有人指责张居正平日生活奢侈浪费。

甚至连张居正的学生都寄信大骂张居正:“您如此行为,让天下学子引以为耻,也让学生寒心。”但张居正权势之大,连皇帝朱翊钧也要忌惮三分。最终张居正强势压制了朝廷上下的反对意见,可也落得个贪权不孝的骂名,激化了与朝中大部分官员的矛盾。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张居正死后,大臣们纷纷弹劾他,如勾结宦官、弄权结党、徇私舞弊等。朱翊钧下令抄家并削去了张居正的官阶,张家的大部分家产被充公,家中子孙老弱妇孺死伤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