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孝钦显皇后叶赫纳拉氏 统治满清长达半个世纪

时间:2017-08-23编辑:梓岚

一个二十多岁就守寡,统治满清王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女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的慈禧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哪些喜怒哀乐?慈禧与光绪的关系 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又有多少成分不是后人杜撰添加的呢?真实的情况怎么样?慈禧、光绪和珍妃到底都是怎么死的?那个并不美丽的皇后 隆裕又有多少辛酸的往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人们在清朝的历代 达官显贵中都看不到慈禧家族人的影子。

孝钦显皇后个人小档案

封谥:孝钦显皇后 姓氏:叶赫那拉氏

籍贯:镶黄旗、叶赫部 出生:1835年

属相:羊 卒年:1908年

徽号:慈褚 享年岁

陵寝:定东陵 结婚年龄:17岁

配偶:文宗咸丰帝奕宁,1831年生,1850 - 1861年在位 子女:一子,栽淳(穆宗同治帝)

家庭:父惠征、兄桂祥

最得意:垂帘听政 最失意:卖国求和

最不幸.•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 最痛心:没有过好六十大寿 最揸长:专权误国

是慈禧与家族的人际关系不好?还是慈禧藏了多少私心?这也是 一个难解的谜……人们知道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是病死的,但是史实 显不,他是自杀;人们都知道政权是慈禧抢过来的,但是咸丰的遗嘱则 表明,让慈禧维护政权是他自己的意思。那么慈安又是怎么死的呢?叶 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有待我们一个一个去解读。

一、叶赫那拉氏的出生地点之疑

同治的母亲慈禧太后,由于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响与作用,对 其身世,有多种异说。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谓众说纷纭。除北京说之外,还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2)浙江乍浦,⑶内蒙古呼和浩特, (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

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正黄旗)一个官宦世家。慈禧的曾袓父吉朗阿,曾在户部任员外郎,遗下银两亏空,离开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东司任郎中,相当于现在部里的一个司局长。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时,因没能按时退赔其父吉朗阿在户部任职时的亏空银两而被革职。外祖父惠显,在山西归化城当副都统。父亲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后屡有升迁。

根据清宫档案《内阁京察册》(清政府对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记录)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是笔帖 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十九年(1839 年)时是八品笔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 笔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 二十九年(1849年)因为考察成绩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见,被外放道 府一级的官职。同年四月,任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年),调任安 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

从慈禧之父惠征的履历看,他曾先后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职。那么,慈禧出生在何处?

关于慈禧的出生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记载,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几十年后这个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会成为执掌大清国朝政近半个世纪的圣母皇太后。近几年,北京的学者从清宫档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选秀女的名单,这在档案中叫做“排单”。其中有咸丰五年(1855年)慈禧的亲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慈禧的这位妹妹后来成了醇郡王的侧福晋,光绪皇帝的生母。

“排单”上明确记载:此女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 拉氏,父亲名叫惠征,最高官职做到五品的道员。一些学者主要根据 这份“排单”认定,咸丰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北 劈柴(辟才)胡同。所以,这里应该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按照京师八 旗分城居住的规定,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在阜成门内华嘉寺胡同;到民国初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旧地在阜成门内华嘉寺14号。劈柴胡同距内华嘉寺胡同很近。慈禧的父亲属 于满洲镶蓝旗,应当住在劈柴胡同一带。

此外,还有人认为慈禧出生在北京东城方家园。《清朝的皇帝》记述慈禧母家在东城方家园,父官至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时当道光末年,洪杨起事,惠征守土无方,革职 留任,旋即病殁,遗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长。

”有书说恭亲王曾慷 慨言之:‘大清天下亡于方家园’! ”注云:“方家园在京师东北角,为慈禧母家所在地。”慈禧之弟照祥,袭承恩公。《翁同龢日记》同治九年 (1870年)八月十七日记载了慈禧母亲发丧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 夫人出殡,涂车刍灵之盛,盖自来所未有,倾城出观,几若狂矣!沿途 祭棚络绎,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军机大臣、户部侍 郎李鸿藻)未往,颇忤意旨。”

慈禧家的具体地点至今没有解决,慈禧入宫时选秀女的“排单” 至今也没有发现,所以慈禧的出生地点以及身世仍存在着如下五种异说:

第一,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传说慈禧出生在当年他父亲住过的兰州八 旗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但是,经过专家查阅文献、档案,发现 惠征虽然做过笔帖式,但其地点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门,而不是在兰州的布政使衙门。

第二,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在浙江 乍浦做官。《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小文,题目是:《史界新发现——慈 禧生于浙江乍浦》。这篇文章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间,曾在浙江乍浦做过正六品的武官骁骑校, 而慈禧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

这篇文章又说:在现今乍浦的老人当中,仍然流传着关于慈禧幼年的传说。当时的规定,京官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学者查阅清朝考核官员的档案记载:这时的惠征被考核为吏部二等笔帖式,三年后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档案作为吏部笔帖式进行考试,可见这时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笔帖式,为八品文官。所以,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其一,惠征不能同时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职也不对,在京师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级也不合。#p#分页标题#e#

第三,慈禧出生在安徽芜湖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做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衙署在芜湖,因此说她出生在芜湖。慈禧既然生长在南方,便善于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丰帝的宠幸。一些小说、影视多是这么说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一个情节,兰贵人(就是后来的慈禧)在圆明园“桐荫深处”唱一曲缠绵小曲,咸丰皇帝听得如醉如痴,从此博得宠爱。

显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孤立地作为她出生在南方的证据。就像北方人会唱黄梅戏,不能以此证明出生在安徽一样。根据历史记载:惠征当徽宁池太广道员是在咸丰 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经在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档案中还保存有兰贵人受到赏赐的赏单。可见慈禧不会是生于安徽芜湖。

第四,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山西归(化)缓(远)道的道员。清代的绥远城,今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种说法又称为内蒙古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当年曾任山西归绥道,道署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据说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落凤街,慈禧就出生于落凤街的道员住宅里,甚至传说慈禧小时候常到归化城河边玩耍。

但文献记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任山西归绥道道员时,慈禧已经15岁,所以说慈禧不可能出生于归化城。 不过,慈禧可能随父惠征在归化城住过。慈禧的外祖父惠显,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年),在归化城做官,当过副都统。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过。以上就成为慈禧出生归化(今呼和浩特)说的一个历史的影子。慈禧的母亲不可能从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为这在当时既路途遥远,也不合礼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第五,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长治说。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说法。此说认为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长治当地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 了 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 丫头。

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 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但是,这份家谱不是原家谱,是后来重抄的。(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 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 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被认为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据说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

(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上述动人的传说,真是太传奇了。经专家考证,在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征。既然惠征没有在山西潞安府做过官,那么慈禧怎会在潞安被卖到惠征家呢?

总之,不管慈禧生长在哪里,她都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再加上慈禧在咸丰身边的政治阅历,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远见、胆识、机智、谋略和手腕。慈禧在咸丰皇帝死后,帝后集团与帝胤集团结合, 发动宫廷政变,摧毁“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

二、入宫、贵妃、母以子贵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咸丰二年 被选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被封为懿嫔,她以自己出众的才 华,力挫群芳,赢得了咸丰皇帝的宠爱,咸丰五年怀孕以后,慈禧之母于年底到储秀宫居住,照顾慈禧。经过了一番刨喜坑,选佣人,备木槽 的紧张准备以后,终于迎来了分娩的时刻。慈禧为咸丰皇帝生下了一个龙子,这为一直盼望儿子的咸丰皇帝乐坏了,给大阿哥取名载淳,寄予厚望。

咸丰八年,咸丰的 玫贵人产下第二个皇子,可惜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从此以 后,紫禁城再也没有生儿育女了。慈禧的儿子载淳因为是惟 一的皇子,因此被视为掌上明珠,慈禧也是母以子贵,在咸 丰六年三月被封为懿妃,次年 又封为懿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日益显赫,时年慈禧二十三岁。慈禧在咸丰时就因为得到皇帝的宠幸,经常代咸丰批阅奏章,开始干预朝政,执政能 力渐渐提高。

三,发动政变、垂帘听政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军攻占大沽,占领天津,京师受到严重威胁。清朝上层乱作一团,咸丰皇帝束手无策, 一会儿要御驾亲征,一会儿又要策划逃跑。慈禧认为,皇上在京师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是离开,则宗庙无主,任由别人践踏,就像西周东迁一样,天子蒙尘,永远为后人所嘲笑,现在如果放弃京师,恐怕更为后人所嘲笑。

慈禧这一主张,表明了她在混乱的形势下仍能够有着清醒的头脑,识见不同凡人,可惜这一主张未被咸丰采纳。当八里桥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师,咸丰就慌忙带着后妃、皇子和少数大臣仓皇逃往承德去了,将残局留给恭亲王奕诉来主持。

在承德行宫,咸丰皇帝因为过度忧劳而患病,慈禧就代咸丰披阅 奏章,处理政事。慈禧的举动引起了肃顺等咸丰所信用的大臣的不满,在咸丰病重的那段时间,肃顺甚至请求咸丰皇帝行“钩弋故事”即仿照汉武帝的做法,将太子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以绝后患。然而咸丰皇帝没有汉武帝那样的远见,也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魄力,考虑到慈禧同自己相濡以沫,于心不忍。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初十,咸丰在承德行宫病逝,他的儿子六岁的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皇后钮钴禄氏尊称母后皇太后,慈禧尊称圣母皇太后。按照咸丰皇帝生前的遗命,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尚书肃顺、军机大臣 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称辅政八大臣。凡发布上谕,必须 由八大臣拟呈递上以后,加盖皇后图章“御赏”和“同道堂”,方才可以 发布,否则无效,慈安持“御赏”信符,慈禧持“同道堂”信符,均为咸丰皇帝临终之际亲手所赐。这实际上就确定了王大臣和皇太后共同辅政的政治体制。#p#分页标题#e#

然而,这种政治体制在当时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因为它忽视了皇太后、王大臣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势力,就是恭亲王奕沂集团。而且,这种辅政体制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以载垣、肃顺为首的辅政王大臣坚决反对太后干预政事,他们认为这样不符合祖宗法制,而且违背了大行皇帝的遗诏,两股政治势力之间也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此时,奕訢参与进来,使得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奕诉在咸丰皇帝时期被长期闲置不用,但是奕沂是一个拥有充分谋略和胆识的政治人物, 他虽然居住在自己的藩邸,秉承亲王不得结交权贵的祖制,但是暗地里他还一直在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辛酉政变前,他正好留守京师,处理议和善后的事宜,他身边已经有亲王奕谅、郡王奕谓、奕浍等皇

室的支持,军机大臣 宝鑒、翁心存、贾桢 等人。咸丰病危,恭亲王多次要求去承 德吊唁,可是载垣、 肃顺等人百般阻挠, 未获批准,咸丰病死以后,在辅政大臣中 竟然没有奕沂,这让奕沂等人十分气愤,他们试图从肃顺等人那里夺取权力。咸丰病逝以后,奕沂克服重重阻挠,终于到达了承德,在那里奕沂秘密见到了慈禧、慈安两太后,在知道慈禧也对肃顺等人十分不满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制定了联手发动政变的计划。

奕诉在同慈禧密谈以后,就回京城加紧进行政变计划。八月初六 (1861年9月10日),山东道监察御使董元醇呈上奏折,请求太后权理朝政,另简亲王辅政。这道奏折引起了辅政八大臣的强烈不满,为此载垣、肃顺要将董元醇捉拿治罪,慈禧太后不允许,为此,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言辞冲突。不过这只是政变的前奏。私下里,慈禧、奕沂已经开始进行政变的准备。

奕沂回到京师以后,先是让自己的七弟,慈禧太 后的妹夫醇郡王奕谓掌握北京的军队,然后慈禧带着小皇帝先期回到京师,留下辅政八大臣在后面随咸丰的灵柩缓慢回京。慈禧一回到京师,就加紧准备政变。有大臣胜保在慈禧回京后就立即上了一道奏折,奏折指责肃顺等辅政大臣专横跋扈,朋比为奸,再次请求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并另简亲王辅政。

这些话句句都能代表慈禧的心意,于是慈禧利用手中掌握的“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颁发了上谕,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先行逮捕,接着赐死载垣、端华,将肃顺斩首,其他五位辅政大臣也被治罪。这就是晚清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史称“祺祥政变”,因为1861年是辛酉年,这场政变也被称作 “辛酉政变”。祺祥是八大臣为同治制定的年号,辛酉政变以后被弃置,改为同治。

四、慈禧与议政王权力斗争时期

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开始了垂帘听政时期,她在政治上清除肃顺的党羽,采取不事牵连的政策,即使政敌家人,也没有加以杀戮,从而很好地处理了政变善后问题。同时,慈禧又重用恭亲王奕诉,任命恭亲王奕圻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食双俸,甚至还封他为铁帽子王,王位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有清以来,只有三个人享有如此殊荣,第一个是代善,第二个是多尔衮,都是拥有卓越战功的人物,奕沂以参与政变而受此殊荣,实在是史无前例,这也充分反映了慈禧在垂帘听政之初对于恭亲王的倚重。在恭亲王的主持下,清朝依赖曾国藩、左宗棠等汉族大臣之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与捻军起义,平息了西北回民起义,同时兴办洋务,和外国交好,国家出现了蒸蒸向荣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的局面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慈禧在垂帘听政之初,能够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奕沂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地方,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实心为朝廷效力。在中央,有文祥等实力办事的大臣,忠心谋国。上下齐心、内外合力,好的政策能够有效推行。另外,和约签成,中外和好,列强不再骚扰,反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这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然而,慈禧同议政王和衷共济的局面未能维持多久,就发生了蔡寿祺事件。蔡寿祺长期任职翰林院编修,在同治四年三月初四(1861 年3月30日)上疏中指出恭亲王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大罪状。原 来,恭亲王奕诉在辛酉政变以后大权在握,渐渐有些忘乎所以。折中提到恭亲王掌控各省大员的任用,任人唯亲,公开卖官鬻爵。如天下并不太平,而恭亲王票拟上书都言天下太平,这是他贪墨骄盈之故也。蔡寿祺继而要求恭亲王自己引退,以保全自身。蔡寿祺的弹劾极 为严厉,应该说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奕诉之子公开卖官一事是确有实据的。对于蔡寿祺的奏折,慈禧当时并没有立即批发下去,而是采取了留中不发的策略。

接着,慈禧在召见恭亲王的时候对他说,有人弹劾你,恭亲王问何人,慈禧说是蔡寿祺,恭亲王说蔡寿祺不是好人, 要去捉拿他,慈禧太后很生气,不允许。同一天,两宫召见内阁大臣的时候,慈禧向他们哭诉了恭亲王的恶行,并要重治其罪。大臣们闻听此言,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恭亲王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势。慈禧似乎知道他们的忧虑,进而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怕议政王,议政王的罪行不可以赦免,快快前去商议如何处理。有大臣就说请太后乾刚独断,慈禧说这样的话,要你们这些大臣有什么用处。大臣们提出要处理政王,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这需要详细查清,并请求让大学士倭仁共同办理。

太后才命大臣们告退,大臣们均汗流沾衣,惊恐不己。第二天,大学士倭仁、周培祖在内阁讨论,并且召蔡寿祺追供。蔡寿祺供称,四大罪状都是风闻而知,倭仁等人于是在三月初七具折回复,称四大罪状所言无据,都是风闻而知。又说恭亲王若严于律己,何至遭到非议,故四大罪状,虽然查无实据,但是恐怕还没有查到所有的原因。言外之意,恭‘亲王确实有不苟行为。

倭仁这一奏折模棱两可,不偏不倚,可以说没有解决问题。奏折上去之后,慈禧立即召见倭仁,并且交给了他一份早已经拟好的上谕,上谕是以同治皇帝的名义颁发的一道朱谕,这道朱谕虽然有不少文字错误,但是却能够很好地表达慈禧太后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的妇道人家来说,能够达到如此水平,确实不易,充分显示了慈禧作为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的行政能力。这道上谕本来应该由军机处颁发,可是军机处大臣都同情奕沂,故改由内阁明发上谕,内外臣工一时全部都看见了这道上谕。这道上谕写道,奕沂“从议政以来, 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p#分页标题#e#

看朕冲龄, 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施)离间,不可细闻。每召见,趾高气扬, 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说乱道。”接着,慈禧又发布上谕,革去议 政王一切差使。慈禧的做法,受到了来自皇室至亲和满朝大臣的反对。上谕发布的第二天,皇族中年纪最长者

亲王突谅就上书太后,说恭亲王自从议政以来,办理政务,成效颇著,是有功之臣。语言不检点,是臣民都知道的。被参的各条,都是风言,并没有真实凭据。若是就这样被罢黜,恐怕会引起臣民的议论,对于用人行 政将会有许多不利。奕谅请求将奕沂的事情交给王大臣商议。奕谅替奕沂求情,慈禧 当然不敢怠慢。同时,醇郡王奕谓在得知奕 圻被弹劾罢黜的事件以后也赶回北京,为奕沂求情。

奕谓是慈禧的妹夫,奕沂的弟弟,也是慈禧一向最为信用的人,他的意见,比奕谅更具有影响力。接着,王大臣召开内阁会议,讨论慈禧的上谕,讨论的结果,由倭仁起草一份奏章,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都签上了名字,呈交给太后。为了写好这份奏章,倭仁曾经四易其稿,最终方才写成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奏章。此时的慈禧太后,在经历了开始的愤怒之后,开始认真地考虑奕诉的问题。

她感觉如果这问题处理不好,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不利影响。于是,她在接到倭仁等人的复奏以后,于十一月宣布上谕,赏奕沂仍在内廷行走,继续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奕沂向慈禧承认错误以后,慈禧又加恩让奕诉继续担当军机大 臣。经历这一次政治斗争,慈禧向奕沂和满朝文武官员显示了自己的权威,达到了既惩治议政王,又向臣工示威的目的。

经历这个事件,奕沂失去了自己的议政王称号,在朝廷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威风八面,势力气焰都受到了沉重打击。而慈禧在这次斗争中,也认识到奕沂在朝中有着很大的势力,要想扳倒他,还 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在斗争中, 以倭仁为首的守旧势力,对慈禧的 意见步步亦趋,极力迎合,反映了他 们对于奕沂、文祥等人推行的洋务 政策的不满。因此,蔡寿祺事件以 后,慈禧就极力扶持倭仁等守旧势 力同奕沂对抗。

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和慈安共同垂帘听政。慈禧因为自己是皇帝的母 亲,母以子贵,而慈安在咸丰时就已经是皇后,又位尊于慈禧。垂帘听政之初,两宫都因为缺乏政治经验,又面临内忧外患,所以还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国家。慈安为人谦和安静,不轻易发言,在执政能力上显然不如慈禧。慈禧思维敏捷,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对一切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在召见大臣时,慈禧往往侃侃而谈,迅速判断。

于是慈安就把大小事务全部推给慈禧一人主持,自己过着清净自在的日子。慈禧在开始时,尚且能够比较尊重慈安,凡是大事必然会知会一声,但是,随着慈禧的权力越来越大,她也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对此,慈安当然不满,她不愿处理政事,可是她不会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尊严提出挑战,于是,慈安对待慈禧的某些行为,开始由完全赞同发展到有限度的抵制。同治八年发生的安德海事件,就反映了两宫关系的微妙变化。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后,在许多情况下都不能够与大臣直接对话,需要由太监传达,这就使得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其中有行为不检点者,往往招摇过市,收受贿赂,从中渔利,其中以安德海为甚。

安德海,又称小安子,在 辛酉政变中,因为冒死行数百里替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联络,而在政变后被慈禧太后重用。慈禧喜欢看戏,他就在京城为慈禧建造了一处戏园,招集梨园弟子在戏园演戏不休,同时引导慈禧身穿戏装在西苑游玩,此事被御使弹劾,可是慈禧不为所动。在慈禧的纵容下,安德海竟然于同治八年私自出都,一路上招摇撞骗,引起大臣们的强烈不满。

按照清朝祖制,太监不得出都门,违者立即正法。奕沂把这事情告诉了慈安,慈安御使下令将安得海就地正法。处死安得海是深得人心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因为处死安得海一时成为风云人物。而在宫廷内部,两宫之间芥蒂日益加深,慈禧也迫于时论,不敢为安德海开脱,但是她对慈安和奕诉的处置深为不满。

同治十一年正月,同治开始亲政,两宫太后也撤帘归政。然而,归 政后的慈禧并不能安静下来,她仍然经常干涉政务,同治虽有亲政之名,但无亲政之实,为此,他气愤不己,可是却无能为力。同治十一年 秋天(1871年),在为同治皇帝册立皇后的问题上,两宫太后再次出现 了分歧。慈安倾向于立户部尚书崇绮之女为皇后,而慈禧选中了凤秀之女,两宫相持不下,于是由同治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同意了慈安的意见,册封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之女被册封为慧妃。

亲生儿子不听自己的话,使慈禧气愤不已。在大婚后,慈禧多次告诫同治, 凤秀之女,屈居慧妃,应当多加照顾,皇后年幼,对宫中的礼仪还是不太熟悉,没有事情的话就不要去她那里了,以免妨碍政务,并且还命令太监监视皇帝的行踪。慈禧这种粗暴的干涉,更加激起年少的同治帝的逆反心理,于是母子之间,裂痕逐渐加深。婚后,慈禧仍然干预同治的饮食起居,强迫他去他并不是十分喜欢的慧妃那里,不允许他去皇后那。同治气愤忧愁之中,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私自逃出禁宫,混迹于京城的烟花酒巷,最终染上了不治之症,两年后就死去了,年仅二十岁。

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病死。当天,慈禧召见奕谅、奕圻、奕 谓、李鸿藻、徐桐、翁同龢等二十多位大臣。慈禧首先提出:“此后垂帘 如何?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太后是何意,慈禧接着指定奕谓之子也就是她的外甥载滟为皇帝。大臣们大吃一惊。因为弟承兄位,在清朝历史上还没有先例。载滟当时只有四岁,立他是为了继续垂帘听政。 载滟被立为皇帝,并不是慈安太后所愿意的,慈安不希望再次垂帘, 垂帘听政对于她也没有什么诱惑,只是增加忧愁而已。不过在光绪被立为皇帝以后,慈安还是和慈禧一起再次垂帘听政。这次的垂帘,想不到竟然是慈安太后的死期。

1881年4 月7日,慈安太后在内廷中突然死去,年仅四十五岁。慈安的死因,直到今天,仍 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有人怀疑慈安 是慈禧太后毒死的,但是查无实据,可是详细考察慈安生前 死后的种种迹象,人们怀疑慈禧下毒确实事出有因。深宫疑案,只好等待考古发掘去证明。不管慈安是如何死的,慈安之死确实进一步加强了慈禧的地位。慈安在时,虽然事无巨细,概不过问,但是她作为一个真实的存在,享有与慈禧一样尊崇的地位,那时,不是一人独尊,而是两人共尊。慈安死后,慈禧一人独尊的地位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名义上也是独尊的了,这也离独裁者不远了。#p#分页标题#e#

六、独裁者

慈安死后,慈禧一人独尊,越来越骄横恣行。此时妨碍她的只有 一个人,那就是恭亲王奕沂。奕诉虽然在1865年被免去了议政王的 称号,不过还是军机处的领班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管事大臣, 全面主持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奕沂在朝中,有文祥的支持,在地方有曾国藩、左中棠、李鸿章等洋务大员的支持,还算是树大根深。不过, 随着文祥的去世,奕沂在朝中的地位渐渐受到了削弱,在地方大员中,曾国藩、左中棠相继去世,奕沂的羽翼渐渐越来越弱。同时,慈禧在朝中开始扶植奕诉的反对派,除了大力扶植守旧派首领倭仁以外, 还在军机处安插李鸿藻等人。同时利用清流派势力,牵制奕诉等人。

清流派是翰林出身的下级京官,多担任御使、编修等职务,他们未经历世事,却以批评时政博得令名。慈禧正是利用他们敢于说话的特点,加以颜色,有意笼络。有时他们弹劾人和事,未经复查,慈禧就命人去处理,故一时言路生风,无所顾忌。光绪十年三月,清流派人物上书清廷,指责以奕沂为首的军机大臣用人不当,在中法战争中贻误战机,

导致北宁失守,疆事败坏,要求将军机大臣及滥保匪人张佩纶交部严加议处,并且责令前线将士戴罪立功。同时还要求慈禧明降谕旨,坚决对法作战,天下臣工有敢言 弃地赔款者,应当严加惩处。

这道奏折的本意是要慈禧督 促内外臣工坚持抗击法国的侵略,并不是要为难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但是慈禧在这个奏折上大 做文章,最终将奕圻赶出了军机处和总署,令他在家养疾。同时,罢免 军机处所有的大臣。一日之间,所有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这在晚清 历史上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件,史称“甲申易枢”。取代奕沂任军机大 臣的是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 部左侍郎孙毓汶、刑部右侍郎许庚身,并且慈禧命令军机处遇到重要 事情应会同醇亲王奕谓商办。

奕谓为光绪皇帝的父亲,不能兼任军机大臣,但是有会办之权,实际上操纵着行政大权。新任军机大臣除了阎敬铭以清白孚众望以外,其余都是昏庸贪卑之徒,能力远远逊色于奕诉为首的原班军机大臣。同时任命庆亲王奕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结束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自从设立以来都由枢臣兼领的局面。世铎、 奕劻,才具平庸,惟慈禧之命是听,慈禧权力进一步增强,至此,慈禧 独裁一切的局面最终形成。1885年3月,清军大败法军于南关,法国 茹费里内阁因此垮台。慈禧不顾中国军民的强烈反对,决定乘胜求 和,下令撤军,并且授权李鸿章同法国公使茹费里在天津签订了《中 法新约》,出卖国家权益。

七、慈禧与醇亲王奕谓

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是一部记录晚清时政的日记,他认为甲 申易枢名义上是法越之争引起的,实际上是恭亲王和醇亲王两兄弟 的权力之争,这话颇有见地。醇亲王奕谓,道光第七子。慈禧的夫, 光绪的生父。慈禧虽然同奕谓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但是在联 手对付恭亲王奕诉问题上却能够达成一致意见。正是在奕訢的支持 下,慈禧才敢于在一天之内把包括奕诉在内的所有的军机大臣全部 罢黜。甲申易枢以后,在一定的时期以内,朝政主要由奕谓主持。但是 奕谓深知慈禧之为人,故行事小心谨慎,惟恐出错,同时曲意逢迎慈 禧的爱好,以保持自己的地位。他在执政的六七年之中,办了两件大 事:一是根据慈禧的旨意,总理海军衙门事宜,二是修建了颐和园。经历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海防危机以后,清政府意识到海防的重要,于是筹集资金创办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福建海军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南洋海军并未成军,只有北洋海军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主持下,建制成军。

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以奕谓为总理 大臣,李鸿章等为协办大臣,共同治理。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关于它的修建,还有一段来历。早 在同治亲政之初的1873年9月,在慈禧的授 意下,同治皇帝以奉养两宫的名义下令重修圆 明园。值是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最终不得 不宣告停工。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奕谓为 了讨好慈禧太后,就以办海军的名义筹款兴建清漪园。为了遮人耳目,奕谓还恢复了昆明湖 上的水操,并且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直到 1888年3月,慈禧才以光绪的名义将这一工程公开,取名颐养冲和的意思,更名为颐和园。

奕谓为了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达几千万两,导致北洋水师缺粮少饷,装备落后,这为甲午战败埋下了祸根。

奕谓虽然曲意逢迎讨好慈禧,平日里也是毕恭毕敬,又为慈禧修 建了风景优美的颐和园。可是颐和园优美的景色却无法吸引慈禧, 在她眼中,世界上没有比她手中的权力更让人难以放下,为此,她就不得不设法保持手中的权势。1886年,光绪已经十五岁了,第二年就要十六岁了。慈禧于是面谕醇亲王奕谓,要光绪次年亲政,自己也要撤帘归政,经过朝臣们再三请求,慈禧答应在光绪亲政以后再训政几年。其实,训政和听政又有什么差别?本质上都是一样的。1888年11月8日,由慈禧做主,将自己胞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选为光绪的皇后,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同时入宫,封为瑾嫔、珍嫔。

1889年,光绪大婚礼成,3月4日,慈禧太后撤帘归政,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时期结束。时有御使屠仁寿还请旨,外省密折,廷臣封奏,应请太后圣鉴以后方才可以发行。慈禧对此深为厌恶,下令免去了他的御使职务。但是, 慈禧撤帘归政,并不表示她自愿放弃权力,她的一再推辞和严惩屠仁寿,只是为了向大臣们显示自己垂帘听政并非她所乐意,听政训政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归政后的慈禧太后,虽然在颐和园静养,但是她所任用的官员仍然控制着军机处、内阁和北京的军队。同时,慈禧还派人对光绪的行踪进行严密的监视,对光绪的某些政策进行粗暴干涉。此时光绪所能够倚靠的人物只有醇亲王奕谓和帝师翁同龢等人,外加文廷式等一部分低级言官。

可是奕谓晚年碌碌无为,又过早死去。据金梁 《四朝轶闻》记载,醇 亲王晚年十分害怕慈禧太后,因为怕惹恼 慈禧太后,不敢去面 见自己的儿子光绪皇帝,甚至连问候都不说一声。1890年,醇 亲王奕谓病危,已经是弥留之际,慈禧携 光绪亲临醇亲王府 邸。父子相抚无言,太后问有什么遗嘱,醇王勉强说了几句要光绪孝道的话,而且已经不成声。以后光绪再想去探望,终究也没有获得慈禧太后的批准。

可见,慈禧对于光绪和奕谓防范的严密,惟恐他们联合起来对自己有所行动。 不久,奕谓病逝,对光绪来说,奕谓的去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一直在慈禧羽翼下的光绪皇帝,并没有机会培植起自己的势力,他的生父奕谓作为一个坚强的支柱,可以起到威慑慈禧的作用。只可惜奕谓过早的去世,光绪失去了这一个靠山以后,只能够任凭慈禧摆布了。#p#分页标题#e#

八、万寿无疆三军败绩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六旬庆典,喜好虚荣铺张的慈禧 太后决定仿照乾隆年间的成例,自西华门到西直门,沿路修整街面, 加盖戏台,设置景点。慈禧还要在颐和园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规模 要比乾隆朝还要盛大。为了举行庆典,慈禧早在光绪十八年就已经开始准备,并且派世铎、奕劻办万寿大典。同时命令江南、苏州、杭州三个皇家织造部门准备彩绸十万匹,以备庆典之用。

正当慈禧太后准备自己的万寿典礼的时候,日本借口朝鲜问题挑起了中日战争,并且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战火初起,慈禧以为日本蕞尔小国,不足为惧,同意光绪皇帝主战主张。于是,清廷在七月初 一对日宣战。战争当然需要经费,可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的工程,停办景点,移作战争军费的时候,慈禧勃然大怒,她说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其终身不欢。”当前线的败讯不断传来,慈禧开始由坚决抗战转变为主和。

她担心自己的六旬庆典会因为中日战争而受到影响,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在慈禧 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清廷在战和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在军机处内部,孙硫汉、徐用仪支持慈禧太后的主和思想,而翁同龢、李鸿藻支持光绪皇帝的主战主张。光绪为了向慈禧太后施加影响,起用被 闲置十多年的恭亲王奕沂,来牵制后党势力。但是奕沂在甲午年 被帝党官员吁恳复职以后,已经是老气横秋,毫无锐气,一切事务惟慈禧太后是听,让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员十分失望。

与此同时,在帝党官僚文廷式、李盛铎等人的带头鼓动下及光绪皇帝的示意下,南书房、尚书房以及其他翰林台谏的官员每日轮流呈递专奏,主战呼声,日盛一日,这些人还抨击主和派丧权辱国、卖国求荣,并且有人甚至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不得不下令不接受颐和园的庆贺,但是宫中的典礼还照常进行。自九月二十五日以后,王公大臣和各省的大员不断派人将皇太后的万寿礼品抬进皇宫。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在紫禁城受贺,大宴群臣之际,却从前线传来了旅顺、大连失陷的消息。 以致后来在京师城门上出现了“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 求和”的对联,表现了人们对慈禧的极度不满。

庆典草草收场,慈禧很不高兴,继而迁怒于光绪皇帝。她寻找借 口于十月二十八日将光绪最宠爱的珍妃脱去衣服,施加廷杖,肆意羞 辱,并于次日将珍妃、瑾妃二姐妹降为贵人。几天后,慈禧又下令将珍 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处死,接着将正在热河练兵的二妃的胞兄志锐 召回,发配到乌里雅苏台做参赞大臣,还准备进一步撤掉满汉书房, 进一步孤立光绪,后经恭亲王奕诉请求,汉书房才得以保留。

1895年2月7日,刘公岛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慈禧已经不 顾光绪皇帝的强烈反对,派已经被拔去三眼花翎、除去黄马褂、革职 留任的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此前,清廷已经派张荫桓等前去日本议和,但是日本以为张荫桓等资望太浅,不足以代表全权,要中国派遣 具有较高资望的全权大使方才肯进行议和。于是2月21日,慈禧面 谕军机大臣,让李鸿章去日本议和,一切官职全部复员,现在就让他来京听训。奕劻说皇上不允许他来京,恐怕这与以前所奉的谕旨不符。慈禧说,我会同皇帝面商,你请旨去吧,我可以做一半的主。第二天,光绪就发布上谕,李鸿章一切开复,并且作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7日,李鸿章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帝党官僚同声反对,要求废约再战的呼声响彻京师。不仅帝党官僚主战,当时全国上下一致反对这个割地赔款的条约,《马关条约》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为史无前例。光绪皇帝也想毁约再战,有大臣希望通过俄、法、德三国的干预,求得一 线生机,这一主张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否决。光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 批准了条约。正是慈禧不顾上下的一致反对,割地赔款求和。

九、戊戌政变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全 国上下愤感国耻,要求变法图强的呼声日甚一日。光绪在维新思想的 影响下,也知道变法图强,否则就会成为亡国之君。当时康有为等在京师宣传维新变法,帝党官僚又组织了强学会等维新组织,光绪对他 们极为赞赏。但是,光绪的变法主张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慈禧对强学会等组织也深不以为然,在她的威胁下,光绪的亲信大臣文廷式 被以遇事生风,议论时政,联名执奏的理由被革职永不叙用。慈禧重用李鸿章,同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希望通过联合俄国抵制日本。可是《中俄密约》非但不能够防止日本的侵略,反而丧失了东北的大量权益。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国出兵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湾,其 他列强纷纷要求割地,利益均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屡次上书,请求光绪仿行日本明治天皇进行变 法,否则大祸即将临头,光绪颇为所动,他要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太 后:“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奕劻转 告慈禧,慈禧非常生气,说:“他不愿意坐此位,我早己不愿他坐之。”

奕劻再三劝说,慈禧才表示暂时不动光绪。“由他去办,看办不出个模 样再说。”5月29日,恭亲王奕诉病死。六月十一日,在慈禧的允许 下,光绪颁布了由帝师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 运动就此揭开了序幕。然而,慈禧虽然同意光绪帝进行变法,却不愿 放弃权力,为此,她在六月十五日就强迫光绪下诏将帝师协办大学 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且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 京觐见,以荣禄为直隶总督,嗣后在廷臣中凡补授满汉侍郎各官,均 应具折向皇太后谢恩,实际上等于把军政和人事大权仍然操纵在自 己的手里,防止光绪提拔人,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

当变法诏书连翩而下的时候,守旧势力相当惶恐。维新派希望进 行彻底的改革,这种改革必然会危及到守旧派的既得利益。于是,变法刚刚开始,就有满族守旧大臣和内务府官员纷纷请求慈禧太后出面禁止。慈禧太后笑而不答,有人再三哭诉以后,慈禧笑着说:“汝管此闲事何为乎?岂我之见事犹不及汝乎? ”七月以后,发生了两件事情 让慈禧有点不安。一是礼部六堂官事件。

礼部有一主事王照上书变法,可是礼部六堂官都不愿意代为转奏,光绪一怒之下,将六堂官全部革职,并对王照加以嘉奖。礼部尚书怀塔布的妻子跑到颐和园向慈禧哭诉,慈禧向她表示同情,询问本末后,让她暂且忍耐。二是光绪排斥守旧的军机大臣刚毅等人,而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将杨锐、刘光第、 谭嗣同、林旭四人提拔为军机章京,命他四人竭力赞襄新政,大有守旧大臣之势。#p#分页标题#e#

光绪帝越是不顾守旧派的反对,越是激起慈禧的愤怒。七月三十 曰光绪到颐和园,向慈禧正式提出设立懋勤殿的事宜,而参与懋勤殿 是康有为、梁启超、康广仁等人。这些人到皇宫当值讨论国家大事,是 变法之初就已经提出来的,但是因为守旧派的反对而一直没有实行。慈禧听后没有回答,但是神色很不好看。光绪感到自己处境相当危险,于是召见杨锐,赐给密诏,要他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其他维新党人妥善商量对策。谭嗣同建议争取袁世凯的支持。9月16日,光绪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并且破格提拔为候补侍郎,要他与荣禄各办各事,实际上是让他不接受荣禄的节制,有意拉拢。新党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守旧派的警觉,因为在双方斗争激烈、剑拔弩张之际,召见掌握重兵的统帅,其动机是不言而喻的。

9月18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劝袁世凯在9月20日请训的时候,请光绪帝面付朱谕一道,令其回天津,杀荣禄,代理直隶总督,封锁电报铁路,带所部入京,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卫皇宫。这就是维新 派设计的“围园杀后”计划。

但是,守旧势力此时并没有睡觉,他们也在积极进行政变的准备。9月5日以后,怀塔布、立山、杨崇伊等人就先后前往天津同荣禄商议。袁世凯进京以后,荣禄借口有英国兵船在大沽口外游弋,下令各营整装备调。同时命令聂士成部十营来津,驻扎在陈家沟,断袁军进京之路,还派人催促袁世凯尽快回营。这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正好来京访问。伊藤博文的到来,让维新派欢欣鼓舞,维新派呼吁留下伊藤博文主持中国的变法大计。

光绪皇帝定于9月20日召见伊藤博文,共商大计。9月18日,御使杨崇伊通过庆亲王奕劻向慈禧递上密折,指责维新派蛊惑人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贻误宗社。并恳请慈禧太后即日训政,以遏制密谋。慈禧也担心一旦外国势力卷入维新派和守旧派的争斗之中,会引起列强的干涉。于是在奕劻、载漪等人的请求下,改变原定计划,提前于9月19日由颐和园还宫。

慈禧直接冲进光绪的寝宫,拿走了所有的折件,并将光绪召来,怒斥道:我抚养你二十多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光绪结结巴巴地说:“我无此意。” 慈禧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当即将光绪送往瀛台,光绪从此以后就失去了人身自由。尽管9月20日袁世凯请训,伊藤博文晋见都按照原计划进行,但是这些活动都在慈禧的严密监视 之下。

9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再行训政。从此,慈禧又将清朝的统治大权完全收回到自己的手里。接着,慈禧将张荫 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革职,交部议处。未等 复奏,就以结党营私的罪名于9月28日将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 林旭、杨锐、刘光第六人在菜市口斩首,史称“戊戌六君子”。光绪皇帝 的所有变法措施全部废除,仅仅留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戊戌政变至此结束。

十、庚子酿祸

慈禧重新训政以后,开始了对维新派的报复。她不仅把维新变法措施废除殆尽,残杀“戊戌六君子”,罢斥帝党官员,还想进一步加害 光绪皇帝,欲置之于死地。政变刚刚发生不久,她就宣称光绪有病,企 图进一步害死光绪帝。但是,慈禧的阴谋遭到了一些封疆大吏、朝廷 重臣和外国驻华公使的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安徽巡抚邓华熙等纷 纷上书,表示对皇上病情的关注。东交民巷的外国使节也坚持要求为 光绪诊病。可是诊断结果,光绪并没有什么大碍。慈禧的亲信大臣李 鸿章、荣禄等鉴于形势,也建议慈禧不可以轻举妄动,以免引起列强 干涉。慈禧被迫改变计划,以光绪有疾在身,难于生育为由,改立端郡 王载漪的儿子为大阿哥,是谓“己亥建储”。戊戌政败以后,列强对于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深为同情,故帮助他们脱险,并且给予政治庇护。 这些事件再加上慈禧在大阿哥问题上列强的反对,使得慈禧对列强 极为恼火,坚定了仇视外国,推行排外政策的决心。

正在这个时候,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 号。对义和团,慈禧开始也是主张剿的。但是,随着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慈禧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变化。1899年12 月,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撤换了同情义和团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但是在袁世凯到达山东以后,慈禧在十天之内,接连发三次谕旨,警告袁世凯遇教民冲突,不可以徒恃武力,同时又不希望义和团势力任由发展。此时的慈禧,既不敢得罪帝国主义,又担心办事过于操切,会酿起大祸,但是,袁世凯在山东并没有按照慈禧的意思办事,他大肆镇压义和团,使得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于是就向直隶发展。在直隶义和团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迅速涌向了北京。清,廷感觉到凭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能够镇压义和团,于是一些守旧派的大臣就向慈禧建议,义和团声势壮大,“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果敢之气,化私愤而为公义,缓急可侍”。这种意见慈禧十分重视,她派遣军机大臣赵舒翘前往劝说义和团解散,不过明为解散,实际上是去查看形势,看义和团是否可用。接着,又加派大学士刚毅也去处理团民事宜。刚毅本人极端排外,他希望借义和团抵抗外国的侵略,所以他在见到团民以后,不仅下令停止清军对义和团的镇压,还允许义和团的存在。在此同时, 慈禧经过王大臣密议以后,决定对义和团进行招抚。6月11日,义和团大规模进入北京,并且发生了义和团攻击外国教堂和使馆的事件,外国列强纷纷要求增兵北京,中外矛盾十分尖锐。为了讨论和战与抚剿的问题,不贻人以一意孤行的口实,慈禧太后连续四次召开有王公 大臣和六部九卿参加的御前会议。会上,有两种意见激烈争论:太常 寺卿等人以为义和团法术不足恃,应当剿除。慈禧反驳,谓法术不 足恃,岂人心亦不足恃乎?今日中国积弱已极,所仗者人心耳。”其倾向己经十分明显,因此守旧派占了压倒性优势。端王载漪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早日登上皇位,在会议上极为活跃。尽管皇帝在会上极力反对,但是无济于事。五月二十三日,慈禧收到直隶总督荣禄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公文:报告了法国驻天津领事杜士兰的照会,谓各国水师提督、统领限清军于6月17日凌晨两点前将大沽炮台交出,否则以武力夺取。杜士兰的照会表明,战争即将开始。等到慈禧看到杜士兰的照会时,大沽炮台已经沦陷。慈禧见到照会后决定宣战。她命令许景澄往告各国驻华使臣,限他们于二十四小时内离京。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宣战诏书。诏书中说朕今涕泣以告先庙, 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慈禧明令嘉奖义和团,并且令各省督抚,要他们招集团民,抵御外侮。 对义和团的方针,也由剿变为抚。派左翼总兵英年、右翼总兵载澜会同刚毅办理义和团事宜。但是,慈禧的这一决定,遭到了以刘坤一、张 之洞、李鸿章为首的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上奏,力请剿团乞和。 在慈禧太后宣战以后,他们又组织起东南互保,同列强保持和局。所以在中国内部当时就出现了北方战争,外敌占领首都,而南方同敌人议和的奇怪局面。#p#分页标题#e#

慈禧的宣战诏书,没有说向谁宣战,也没有送到任何一个国家的 外交官的手里,只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诏书刚刚颁布,就传来了大 沽失陷、天津作战失利的消息。色厉内荏的慈禧太后慌忙派人到东交 民巷外国使馆中去慰问,又向洋人解释“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 ”诉说自己的苦衷,并且送去了瓜果蔬菜,下令对使馆暗地保护。

慈禧的两面手法并没有阻止列强的侵略,八国联军由大沽登陆以后,迅速占领天津。慈禧惊慌失措,一方面要各地督抚将和字先行扫除于胸中,一面打算要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准备与洋人谈判,还幻想俄国出面,排解纠纷。对义和团虽然继续利用,并拿出内库藏银十万两发给天津的义和团。但是在这以前,她已经命令载勋将义和团

加以处理,凡是不听命令者都定为乱民,加以剿杀。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2日八国联军攻陷 通州。8月16日慈禧连续五次召见军机大臣,到最后只有刚毅、王文韶、赵舒翘入见,其他军机大 臣已经逃跑了,整个京城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慈禧此时已经决计出逃,说:你们三个人,一定要随同御驾,其他的人各自回家,已经置我们母子于不顾。当夜,炮火连天,火光四起,俄军已经攻进东便门,天刚刚亮,慈禧便身着便衣,率光绪帝和大阿哥仓皇出宫,夺路而逃。在出发之前,珍妃哀求皇 上留京,以便与外国交涉。慈禧大怒,立即命令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投入井内,其歹毒凶狠,骇人听慈禧等人狼狈逃出京师以后,连日奔走,不得饮食,既冷又饿。经怀来到宣化,由宣化到太原, 最后终于到达了西安。一路上饱尝奔走之苦。慈禧在西行的过程中,就发布谕旨,将所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的身上,同时下令各地督抚严厉镇压义和 团。接着列强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商议,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十二条款。12月22日,李鸿章、奕劻从列 强那里抄到这一大纲,并且电告慈禧。慈禧见到议和大纲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让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当即电复李鸿章、奕劻,原则上同意议和大纲。2月14曰, 慈禧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尽快达 成和议,慈禧全部接受了列强提出的条款。1901年9月7日,李鸿章、 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十一、清末新政

庚子事件对慈禧太后的刺激极深,她此后长期以自己愚昧误国 的行为深感后悔。慈禧太后在西逃的过程中就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 布罪己诏,到达西安以后,她又下诏变法图强。她把戊戌年间康有为 的变法说成是乱法,而她发动政变是翦除乱逆,并非不许更新。1902 年1月27日,慈禧返回北京,结束了一年零五个月的逃亡生涯。4月 21曰,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办新政的机关。派奕劻、李鸿章、 昆冈、荣禄、王文韶、鹿传林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事D根据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建议,清廷陆续釆取了 一些新政的措施,如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鼓励农工商业、编练新军、调整政府机构等。

但是这些新政,都没有超出戊戌维新的范围,而且成效并不显著,这一点连慈禧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当时,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对清廷内部产生了重大影响,内外臣工纷纷要求仿行日本立宪。在立宪派的呼吁下,清廷于1905年7 月,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次年,载泽等考察归来,在复奏当中指出,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饵。经过激烈讨论,慈禧太后在9月1 日发布了仿行立宪的上谕。立宪的原则是:大权归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并且以当前民智未开为借口,没有宣布立宪的时间。

可见,慈禧决定进行立宪,只是为了巩固清王朝万事一系的统治,将立宪作为一个手段。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已经有相当大的势力,并且在东南沿海不断发动起义,他们的行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同情。慈禧权衡轻重,才有了立宪这一决定。慈禧既然以立宪作为对付革命的一种手段,这就注定了她在这方面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但是,如果就此说慈禧丝毫没有立宪的诚意,实在是在玩弄骗局,也是不合实情。1907年慈禧宣布厘定官制,设立资政院,并要各省设立资议局,这些措施的实行,都是在慈禧的允诺下进行的。

然而,慈禧晚年改革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清廷上层的 争权夺势,满汉之间的离心离德。使她心力交瘁,穷于应付。1907年的 丁未政潮是慈禧亲信之间的火并。先是军机大臣瞿鸿机与两广总督 岑春煊密谋将贪污纳贿、臭名远扬的军机大臣奕劻搞下去,接着奕劻 联合直隶总督袁世凯进行反扑,谓其暗中勾结康有为等乱党,图谋不

轨,这使得慈禧惊愕不已, 将瞿鸿机、岑春煊开缺。但是她又对奕劻、袁世凯集团 不放心,于是让醇亲王载沣 进入军机,以分散其权力。 她尤其担心直隶总督、北洋 大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惟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又将袁、张二人调任军机大臣,明升暗降。

慈禧能够有手腕驾驭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势力,却 无法预见到‘历史发展的潮流。慈禧为巩固清王朝的长远利益,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对立宪派也给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她迈的步子太 小了,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1908年,各省立宪派纷纷聚集北 京,请求速开国会,立即立宪,并且形成一股强大的群众势力。形势的 发展,大大出乎慈禧太后的意料,她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允许 推行宪政,但是形势的发展,局势的失控,已经不允许她再开历史的 倒车。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于8月27日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

这时的清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大有大厦将倾之势。而此 时的慈禧太后,日理万机,思竭力殚。从1898年夏天开始,她就时有 不适,十月,出现了腹渴,11月3日(十月十日)是她的七十四岁生日, 由于疾病缠身,且光绪皇帝也患重病,于是改在内廷举行。

十二、临终前又立了一个小皇帝#p#分页标题#e#

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绪都身患重病,经常辍朝,整个京城弥漫 着一种不样的气氛。慈禧虽然患病数月,但是还头脑清醒。她深知皇帝之病,绝不能愈,否则自己身后会遭到无尽的报复。自己年老体衰,谁来继承皇位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她知道有很多人都在觊觎这个宝座,她先是让庆亲王奕劻到河北遵化去看自己的陵寝, 消息传出,朝士惊恐,虑有非常之变。其实这只是慈禧太后的调虎离 山之计,奕劻离京不久,慈禧就发布懿旨,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内宫中教养,并在南书房读书;同日又颁布懿旨,命载沣为摄政王。慈禧就这样通过调虎离山,顺利实现了皇位的交接。

11月14日,光绪在瀛台含元殿含恨死去,同日,慈禧也病情恶 化,紧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皇位继承问题,慈禧虽然周身疼痛,但是还神志清醒。她命溥仪继承皇位,摄政王载沣代行公事。年仅四岁的溥仪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并且由摄政王载沣抱着晋见慈禧,行请安礼。年号定为宣统,兼祧光绪与同治,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慈禧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溥仪?这是因为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 沣,是光绪的同父异母兄弟,载沣的母亲又是慈禧亲信重臣荣禄的女 儿。在丁未政潮中,奕劻声名狼藉,载沣进入军机处,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载沣将是清王朝后期的主宰者,但是才具平庸的载沣是难以担当 此大任的,慈禧死后方才几年,在载沣等满清皇族的倒行逆施下,终 于土崩瓦解。

慈禧安排小皇帝登基之事的第二天,就病情急剧恶化,这天下午的末刻,这位执掌清王朝政权长达半个世纪的铁腕人物在呻吟中死去。她身后留下的是一个行将崩溃的王朝,在慈禧当政的四十七年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而中国在这个充满权力欲望的女人手里,死气沉沉,发展迟滞,她可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置国家于不顾,终于酿成了三年以后清王朝的灭亡。

光绪死后,慈禧很快就去世了,慈禧之死和光绪之死仅仅相隔一天。所以,光绪的死因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成为晚清宫廷的一大疑案。慈禧太后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丧礼,也是按照前代皇帝的规格举行的。她身前所获得的徽号,全部保留,外加孝钦两 字,史称孝钦显皇后。1909年11月16日,葬在定陵东 普陀峪,称定东陵。


下一节: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自杀而身亡的皇后

返回首页>>>解读清朝后宫皇后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