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明朝惠帝建文四年间的崇礼法与削藩

时间:2017-07-25编辑:历史狂流

朱元璋在位期间废除丞相职务,独揽朝中大权,管辖六部。六部尚书只是区区的一个正二品,官衔很低。更关键的是,六部尚书并没有决策权,他只是执行命令罢了,这在朱允炆心中,是非常不合情理的设置。可是,朱元璋生前留下的《祖训录》中明确规定“后代子孙都不能够设置丞相一职。这样,就只好在不违背朱元璋的规定下,再寻求新的方式改变。

于是,朱允炆做出了两项决定:第一,将朱元璋在位时期所设立的翰林学士升级,让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国事,从而实现了和六部平起平坐的局面,这样一来,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方孝孺也可以进入到决策层;其二,把六部尚书升级为正一品,相当于一朝有六个丞相,并且还在尚书和侍郎之间添设侍中一职,从而改变了六部尚书和地方都指挥使司平级的局面,提升了六部在明朝廷的地位。就这样,国家行政大权被牢牢抓在文官手中,只是少了丞相这个头衔而已。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人的权力空前加强,甚至在某一方面可以代表皇帝。从这之后,朱元璋所定下的祖训,已经被朱允炆颠覆得无影无踪了。

洪武年间,朱元璋制订了一整套全国性法典,也就是《大明律》,并以的形式补充法典不足之处。在这些律条和判例中,有很多过于苟1刻的条款,特别是惩罚条款,极为恶劣。朱允炆登基之后,便立刻下旨禁止以为判案根据,并且声称在他统治期间都要依照律法办事。在律令改革的同时,朱允炆还广施仁政,对罪证不足的囚犯全部赦免,改用礼法来教化百姓。很快,牢里的囚犯比朱元璋晚期时候少了三分之二,很多流放在外的官员都得以赦免还家,朱元璋时期所留下的错案、冤案也得以平反昭雪,一些被朱元璋所杀害的功臣的子弟也得以入朝为官。

洪武年间,苏松地区的赋税沉重。虽然朱元璋曾经降低过一次税率,但是却依旧没有减轻当地民众的负担。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光是苏州地区便缴纳了281万石粮米,占当时全国税收2940万石的10%,而苏州的耕地面积却只有全国的1/88左右。如此一来,遇到灾荒时期,有些百姓家没有办法如期缴纳赋税,便要变卖土地甚至是出售房屋,以此来躲过惩罚,而使自己沦为游民。时间长了之后,国家的税收就会明显降低,而社会局势也会变得动荡不安。政策的弊端朱允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在他上台之后,便下令苏松地区的赋税按照每亩1石的固定标准征收,并解除洪武年间苏州或松江人士不得担任户部尚书的禁令。

朱元璋是和尚出身,所以,他在位期间,和尚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在朝廷的庇护下,僧侣们开始大肆抢夺大量肥田沃土..当上了富甲一方的寺院地主。他们把土地租给农民,征收高额的地租,甚至还强迫农民给自己服劳役,以此来牟取暴利;不仅如此,和尚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可以不用服兵役、交赋税等。这些做法都使得朝中诸多官员不满。根据朝中大臣的要求,建文三年(1401年),朱允炆向全国寺院、道观发布诏书,规定每名僧侣、道士只能拥有5亩的免税土地,剩余的土地必须免费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虽然这条指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是却触及了和尚们的利益,给了和尚沉重的打击,让明朝百姓看到了生的希望。

建文帝在位4年的时间,人们将其统治称之为四载宽政解严霜”,这就是对朱允炆实施建文革新的最佳肯定。没错,所有人都知道,在朱允炆统治期间,社会安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家给人足。听说,那个时候,有人在街上捡到宝钞(明朝纸币),害怕宝钞会被路人踩脏,将其捡起来放到台阶高处,这才转身离去。就是这样的盛世,有谁不喜欢,这样的统治者,又有谁不爱戴呢?

可是,随着一条诏令的颁布,使得这种新生局面戛然而止,使得朱允炆的统治也走向了尽头。削藩令是建文革新的核心内容,这一命令的颁布,使得好不容易平静的中原再次迎来了一场生灵涂炭的灾难。


上一节:嫡长子继承制之下的皇太孙

下一节:燕王朱棣与清君侧,靖国难

返回上一级>>>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倡文治崇儒学的逊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