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嫡长子继承制之下的皇太孙

时间:2017-07-25编辑:历史狂流

朱标死后,朱允炆带着一团团问号登上了政治舞台。

朱元璋有20多个儿子,皇太子朱标死后,再另选一个儿子做太子,并非难事。可是,不管选哪一个做皇帝,都会激起其他兄弟的不满,甚者还会引发天下大乱。为此,朱元璋便选择了嫡长子继承制。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成为明朝的下一任皇帝。那一年,朱允炆只有16岁。

朱允炆生下来脑袋有些偏,人们都称他为半边月儿。相传,脑袋有些偏的人都比较聪明。在朱允炆的幼年生活中,没有杀戮和战争,有的只是天下太平的景象。朱允坟和他的父亲很相似,也是推行仁孝、友爱之道。朱标病重的时候,朱允坟在床前侍候,不分昼夜,由此也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在朝中大臣们看来,朱允坟天资聪慧,性格正直而遵守孝道,和他的父亲朱标很相似。朱允玟成为皇太子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和朱标很相似。当然,虽然说朱元璋很喜欢这个皇孙,但如果不是朱标的突然离世,恐怕他也不会注意到这个孙子的。因为,朱允炆的性格比他的父亲朱标还要软弱,并不是朱元璋所欣赏的类型。

朱元璋和朱允炆出身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而环境遇不同,自然也就使得他们二人的思想作风和处事方式不同。朱元璋严峻,朱允炆宽厚;一个从现实政治出发,一个从私人情感出发;一个要树立绝对的权威,一个则是想要以仁为本,不肯屈服。在朱标看来,他们二人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而他也坚信朱元璋所实施的刚猛为政并不合时宜。对于一个开国皇帝来说,用刚猛政策来稳定国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一个守成的皇帝来说,就不适合用刚强治国了,那样只会徒增杀戮,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朱允炆认为,如果让父亲朱标来治理国家,则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

有一次,皇子皇孙们都在奉天殿陪王伴驾,朱元璋指着卫队的骏马良驹,出了上联:风吹马尾f条线,让皇子皇孙对出下联。朱允炆是反应最快的一个,他立刻说出了下联雨打羊毛一片毡。字句工整严谨无可挑剔。不过,对联却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这时,站在一边的四皇子朱棣慢吞吞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日照龙鳞万点金。很明显,朱棣的这个下联样子工整,而且颇有帝王之气,很得朱元璋的喜欢但同时,朱元璋也感觉到了来自于藩王的压力,那股威胁到皇权的巨大力量。

朱元璋刚登基为帝的时候,为了除去潜在的威胁,他诛杀了很多有功_之臣以及开国将领。后来才发现,这些功臣死后,朝中似乎没有可以驻守£边疆的将士了,于是他便将自己的23个儿子全部都封为亲王,年龄稍大一点便被派去镇守地方,各立王府,设置官署,仪仗档次仅次于皇帝,远在公侯大臣之上。虽然他们没有权利过问地方的政事,但是却允许他们持有兵权,少的有几千人,多的达到上万人。不仅如此,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胃候,他们还有权利调动各地都指挥使司的兵马。尤其是在北部边塞驻守的g亲王,他们担负着屏藩朝廷、抵挡蒙古人南侵的重任,他们手中都有着雄厚的兵力,时刻准备作战。而四皇子朱棣便是这边塞亲王中的一员,驻扎在北平,手中握有重权。

正因为这样,也埋下了尾大不掉的隐患。宁海人叶伯巨曾经上书朱元璋,告诉封王太多的弊端,最后却被朱元璋以离间皇上骨肉的罪名,下狱至死。朱元璋晚年时期,甚至规定,新皇登基之后,朝中若没有贤臣、奸逆当道,那么亲王就可训兵待命,领兵讨伐。如果亲王被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亲兵都可以直接移军都督府,索取奸臣。就这样,在朱元璋的保护下,亲王的权利再次膨胀。

朱允炆曾经询问过朱元璋:北方的蒙古人若寻衅闹事,那么各位藩王可以领军阻挡;那如果各位藩王闹事,又该派谁阻挡呢?”朱元璋也深知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惨痛教训,听了朱允炆的话后,他一时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反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呢?

依孙儿之见,应该德行天下,礼法治之,如果不行的话那就削弱其藩地,再不行就废黜他的权位,最后就只好带兵征讨他们了。”朱允炆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先礼后兵,这样出兵征讨各位亲王的时候,也算是师出有名了。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说:是啊,除了这样,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朱元璋去世之前曾经叮嘱皇太孙朱允炆:燕王(朱棣)不要小觑。”他也曾经对自己的亲信大臣说:如若有违抗天命的,你可以代朕征讨他!朱元璋死后,留下遗诏:各地藩王不需要来京奔丧,藩王的军队不能擅自离开驻地,各地藩王旗下的正规军全部听从朝廷调遣,其所属衙门和政府军也都在朝廷的掌控之内。而藩王只能指挥自己王府的官署和卫队,没有皇帝的诏令,不能擅自进京。

由此也可以知道,朱元璋从始至终都没有立燕王朱棣为皇储的意思,还曾经担心他是日后祸起萧墙的最大隐患。不过很可惜,朱元璋不仅没有采取强硬措施来多加防范,最后反而保护了弱干强枝的政策,使得藩王的权利越来越大,给孙儿朱允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就这样,朱元璋离世后,将藩王这一严峻问题留给了明惠帝朱允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六日,朱允炆登基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元年,意思是建国须用文治。可是,朱允炆登基后,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他面前:怎样改革明朝气象,管理好这个偌大王朝。又该实行什么样的策略,以此来割除朱元璋的暴政。#p#分页标题#e#

即位之初,朱允炆制定了永惟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的治国原则,想要终止朱元璋在位时期所实施的高压政治,实施仁政,与民休息。

朱允炆时期所倚重的大臣,基本上都是他做太孙时期的老师——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侍讲学士方孝孺。这些人在经学、儒学、文章学上颇有造诣,是当世罕见的大儒,这些人的思想给朱允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齐泰和黄子澄那里,朱允炆学习了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从方孝孺那里,朱允炆了解到施行新政的必要性和依据。可是,虽然这些人都很有思想,但是他们毕竟只是读书人,没有实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上一节:以仁为本的懿文太子朱标

下一节:建文四年间的崇礼法与削藩

返回上一级>>>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倡文治崇儒学的逊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