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民国时喝汽水和养生之道有关?

时间:2017-02-16编辑:历史狂流

现在人众所周知碳酸饮料是对身体有害的,为何民国人却以此为养生知道呢?最先在中国制造汽水的是英商老德记药房,时间大概是咸丰、同治年间。刚刚传入中国的荷兰水和其他很多洋玩意,比如跳舞场、西餐厅、夜总会等,都是那个时代上海摩登的一个标志,也是上层社会或时尚人物的身份标识。

穆时英是上个世纪上海的时尚作家,这是他开出来的周六节目单:

1,一顿丰盛的晚宴,里边要有冰水和冰淇淋。

2,找恋人;

3,进夜总会;

4,一顿滋补的点心,冰水,冰淇淋和水果绝对禁止。

穆时英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特别出色的安排,不过背后可是有伏笔的,熟悉中国式养生之道的人都看得出,最后一条特别提到不能吃生冷食物,已经暗示着在进夜总会后必有“事情”发生。

水果是历来有的东西,所以晚清小说《梼杌萃编》中,出现男主角在一夕之欢后,不慎吃了井水冰镇的西瓜而得伤寒去世的情节,并不稀奇。不过自从汽水从西方传入中国,这个小说中常常用作暗示的道具也赶时髦,换成了当时还叫“荷兰水”的汽水。

最先在中国制造汽水的是英商老德记药房,时间大概是咸丰、同治年间。刚刚传入中国的荷兰水和其他很多洋玩意,比如跳舞场、西餐厅、夜总会等,都是那个时代上海摩登的一个标志,也是上层社会或时尚人物的身份标识。《海上花列传》里面的痴情派代表陶玉甫送自己的恋人李漱芳的灵柩下葬,因为悲伤过度身体虚弱,被太阳一晒就晕倒在地,幸亏旁边有所外国酒馆,进去稍作休息,又喝了一瓶荷兰水,“内外全都凉爽,神志登时就清醒了”。

不光是上海如此,民初的北京,汽水也是有身份的饮料。《春明外史》中的杨杏园随友人到西山八大处的别墅消夏,在西山旅馆吃点心,看到两个洋人带着两个来路可疑的“女友”,状甚殷勤,坐下来后用不规则的京话问她们是否愿意喝汽水。那里的消费水平是三份茶点带烟卷汽水,一共五块多,加上小费是七块,当然不是寻常百姓可以享受的。

民国正广和汽水广告

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汽水在“时尚饮品”之外,在小说中取代瓜果成为带有暗示功能的道具,却不可考。最常见的情节是在妓院留宿一夜之后,一班促狭朋友拿冰汽水来“逼供”,如果一夜坐怀不乱,那当然可以一饮而尽,只要被测试者稍有迟疑,则必有不可告人之事。这几乎可以视为小说带给我们的“养生常识”教育之一。

虽然带有几分旖旎春光,那个时代的人喝汽水与现在大为不同,喝时必得加几分小心。学者萨孟武回忆小时候喝汽水:“玻璃瓶之底是椭圆形,不能站在桌上,只能倒在桌上。瓶塞用软木,以铁丝缠住,开时,要慢慢地把铁丝解开,再慢慢地将木塞移动,轰然一声,木塞飞到一丈以外,瓶中汽水随之喷出。此际须赶紧用手掌遮住瓶口,否则瓶内汽水也全部喷光,不留余滴。我喜欢吃汽水,更喜欢看大人开汽水瓶,其声有似放炮。”难怪1876年的《沪游杂记》中介绍荷兰水这个新鲜事物时,不忘特别提醒,汽水瓶“开时其弹爆出,慎防弹中面目”。如今的所有饮料中,大约只有香槟还会如此麻烦,难怪那时喝汽水,而今开香槟,都是有身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