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贵州人性格特点:幽默安逸

时间:2018-01-25编辑:历史狂流

贵州人幽默风趣,悠闲自得,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写贵州人的性格,不能不说贵州方言。贵州人虽不善言谈,但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智慧。

贵州方言大体上与川滇方言一样,读音和语调都没有太大区别。不过,也有局部地区例外。比如黔南边陲的口音更接近桂北,黔东南(除凯里)一些地方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门,但大体上更接近湘方言,尤其是湘北方言。

而湘北方言与湖北口音很接近。而黔东南的黎平县,尤为特别,这里很多地方的口音、语调都十分接近北京话(普通话),无非没有儿化音,且少数字眼发音不同罢了。

贵州方言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尽管贵州人没有几个会写诗的,但他们性情中并不乏诗性;尽管贵州有些人还不会写字,但他们几乎毎个都是语言学家。

2008年,两个贵州人到北京旅游,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其中一个人说“我们先杀(去)天安门,再杀中南海,然后就休息”,下车即被带到派出所,解释了半天才得以脱身。

出来后,两个人沮丧地说,款也罚了,这下好哦,子弹(钱)都不得噢。又被旁边的武警按住。

贵州人的说话,非常形象生动,有时候用词比较大胆,有些词在词典里没有的,他们有时候还结合少数民族语言,造出各种趣味性的名词。

在贵州方言中,词性活用的现象十分常见,这不仅丰富了语言本身,而且增强了语言的浮雕性,显得更生动形象。

就说打麻将吧,他们或者说“堆砖”,或者“砌岩坎”,甚至索性说来日两盘么?”用“日”代替“打”或“搓”,十分大胆。比如,有人打麻将输了钱,他会这样说娘的X,一夜下来,瘦了五百块。”这个“瘦”字代替“输”,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更形象。

贵州人还把“便宜”称作“相因”,把生气称作“鬼火撮”,把吹牛称作“花皮撩嘴”,把麻将馆称作“精武馆”,称阴险的人称作“阴包谷”,把无事生非称作“屁眼痛”。

贵州民间的语言风趣,经常能听到一些鲜活的语言。

譬如某女人对某男人抛媚眼,那男人会说:“我求你,不要用那种资本主义的眼神看我。”又如某人自夸他能喝十碗酒,而另一个人不敢置信,说“你可以喝十碗,我倒头走路到北京去!”或者“你那鬼样子可以喝十碗,我砍我的脑壳来把你坐!”这类生动活泼的语言,真是太多了,不胜枚举。

作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贵州人,本来就很少迁徙流动,加上交通不便,他们的生存环境就更加孤立、分散、内向、封闭。地缘上的封闭,养成了贵州人安土重迁,知足常乐的性格。

贵州人乡土观念十分强烈,具有一种能将就而不讲究的怡然自得心态。“病死不离家,老死不离乡,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安土重迁,知足常乐,成了他们祖祖辈辈的信条。

在云贵川三省中,贵州人与四川人一样是挺悠闲的一群,但缺少四川人那种吃苦精神。山民生活虽然相对贫困,却也悠闲自得。

“麻将在手,小吃在口,三天两头,狐朋狗友对本押。”

贵州人出门要带上两样东西,一支烟杆,一个酒壶;走到哪里都能抽上几口烟,喝上二两酒,所以当地人常说“吃酒都要带烟杆”(“吃酒”是指赴酒宴)。

“饭后一根烟,胜似活神仙”这是部分贵州男人向往的“神仙般”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斗鸡,斗狗,斗牛,真是其乐无穷。贵州人即便是这样穷开心,生活过得依旧这般悠闲,安然自得。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省份,民族风情浓郁,苗族飞歌,芦笙铜鼓,布依族山歌,侗族大歌享誉海内外。生活在贵州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由于历史上交通不便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等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文化,形成罕见的“文化千岛”现象。

在贵州你可以看到“唐代发型,宋代的建筑、明代的服饰”。

贵州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节日的海洋,一年有1000多个民族节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贵州人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悠闲自得、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群体性格特征。

推荐阅读:

全国各地人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