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有一个地方叫莆田

时间:2017-01-12编辑:梓岚

一家九兄弟,都担任过代天子巡牧的封疆大吏,都出任过大权在握的刺史,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绝无仅有。林藻、林蕴还是那个时代的辞赋高手,文坛曾有着一句流行语,是对欧阳詹、林藻、林蕴文学才华高度评价,“欧阳独步,藻蕴横行”,作为林披的女婿、林藻的妹夫欧阳詹,这个福建文坛的旗手,一生就在莆阳大地上度过,死后也葬在广化寺边。

两代三状元,五朝千进士。九牧祖祠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准确地道出这个家族独一无二的骄傲。元明两代三个状元,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上千个进士,一个家族,一条激越着智慧的文化血脉,一条奔腾着儒学的思想河流,在中华文明的史书上蜿蜒。

从这个祠堂还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的历史功绩足以载入史册。宋代初期,林蕴的六世孙林默,以其扶危济困,救死度难的大爱精神,为中华民族走进蔚蓝色的海洋,举起了一支高高屹立的精神火炬,千年的立德、行善、千年的大爱无疆,妈祖文化已然成为海洋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代中期,在权臣操弄权力,一手遮天,人民遭受倭寇侵扰,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林兆恩创建了“三一教”、“以儒为立本、以道为入门、以释为极则”的三一教学说。三一教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也随下南洋的弟子流行在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民间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信仰。

这个家族不仅一直绵延着浩浩荡荡的儒风,也一直激荡着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有着“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挺起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戍边伊犁,怀抱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同样,身上流淌着九牧林精魄的湖北黄岗林氏三兄弟,林育英(张浩)、林育南、林育容(林彪),他们三人中,一个是令人尊敬的革命家,张浩以共产国际的名义,全力支持毛泽东在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一个是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林育南以年轻的生命证明信仰的高贵。一个是纵横沙场的军事家,从东北黑水白山一直打动两广、海南,林彪的功过人生让人嘘唏不已。林家三兄弟的人生历程,一直伴随中国革命的坎坷历程。尽管不同的人生归宿,让人深思,让人感悟,但他们的身影一直在历史的某个段落突兀地浮沉。

莆阳地方偏僻,人口稀少,但这一方水土养育这一个群落,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国家鞠躬尽瘁,成为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公元960年,大宋王朝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预示着从安史之乱起动荡近二百年的中国,又开创了一个繁荣与强盛的时代。而在这个王朝,福建、莆田都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高峰,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走上时代的前台,以各自的才华、能力和智慧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的名字依然镌刻在历史之页,依然在民间的野史诉说着神一样的故事。时间滔滔不绝地远逝,并没有淹没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反而,在我们在文字与文物之间不断徘徊、不断思索之后,更加以理性的思维去认同他们曾经轰轰烈烈的人生历程,去敬仰拨开历史迷雾后而呈现着一颗无畏无惧的心灵。

生在乱世,死于安乐,一个封疆大吏在乱世之中,饱尝烽火与硝烟之苦,目睹了老百姓流离失所之难。陈洪进,这个戎马一生的武士,却有着一颗士子之心,他不想拥兵自重,偏安一方,更不想让他朝夕相处的家人、将士、兄弟血流成河,他甘愿奉表称臣、纳士归宋,交出兵权,让福建这块并不肥沃的土地免除战争之殇。陈洪进,这个大宋开朝之后特殊人物,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大宋版图的统一,为国家的安定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从此,福建有了三百多年漫长的平安,换来了八闽大地的物质和文化的巨大收获,福建才能这样后来居上,成了中国的文化重镇。

赵氏陈桥兵变,称帝开封,虽建都于内陆,却从未忘记国土的东边有一大片浩瀚的海洋,在宋开朝之初,就奠定了海洋发展战略。莆田湄洲湾畔,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一个叫林默的女孩,以她独有的智慧、勇敢、真诚、大爱,开始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她永远忙碌在爱心与爱心之中,拯救危难的渔民,指引迷航的船只。最终为导航因风暴而迷失方向的船队,葬身于她一生迷恋的大海。她的爱和大海一样辽阔、深邃,她的爱已经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从此,生机蓬勃,并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千年的信仰、千年的大爱无疆,林默从人升华到神的地位,她是享誉海内外的“海上女神”。有海水的地方就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妈祖。如今,世界有六千多座妈祖庙,还拥有三亿多不同国家的信众。

大宋王朝或许独特的热爱眷恋莆阳这块“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一方水土,这一方人以近乎疯狂的科举进仕的方式,实现忠君报国的夙愿。“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冠天下”、“六桂联芳”,这些科举佳话一直流行在莆阳千年历史之中。一个朝代,1756人进士,5个状元,4个榜眼,1个探花,10人出任过宰相,这些数字不仅仅说明莆阳光彩夺目的科举成就,而且说明莆田士子的心中有着一腔报国的赤胆忠心,有着强大的汉民族思想。

庆历名臣,大宋才子。蔡襄谨小慎微的性格,展示在他一生并不漫长的仕途中,他是清正廉洁的官员,两袖清风,坦荡无私,留下了清澈、高尚、透明的政声。他在福建多个地方任过最高长官,在每一个地方都留下脍炙人口的传说。从福州大义渡到漳州,他倡导的植树运动,造福百姓,至今仍留下不少的榕树。在泉州工作期间,以百般的毅力与努力,建筑了中国古代最壮丽的桥梁——洛阳桥,这座距今近千年的古桥梁至今仍在俯视着江水与海水日夜的奔腾,像一座巍巍屹立的丰碑,昭示着蔡襄伟大的人格之魅。他以他端庄、秀美的书法,写下了《茶录》,把远在闽北的茶田推向宫廷,成为天下皆知的御茶。他用清丽、多姿的笔墨创作了《荔枝谱》,让莆阳的荔子甲天下,让千万棵浸染着故园的荔枝树,鲜活地茂盛在历史的丛林之中。

蔡襄是封建社会忠臣的人格标本,他已把一个位于人臣的忠诚与勤政廉政发挥到淋漓尽致,他的身上似乎找不到一点点性格的斑点。他是完美的忠臣,也是天下所有士子永恒的榜样。

但他的堂弟却做不到。或许是性格决定命运,蔡京的性格有着天然的魔力,在他竭尽全力推行改革中,大刀阔斧,全方位对大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进行史无前例的改革。在长达五十六年的政治生涯里,他变换数十个领导岗位,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尽管在这艰难的历程中,遭遇过重大的挫折。宋神宗英年早逝,改革旗手、十二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知难而退,但蔡京和他的伙伴们迂回前行,曲折前进,以高超的政治手腕,使历史上著名“王安石变法”不至于夭折。当他登上权力的宝座,他纵横捭阖,傲视天下。谁不改革,谁下岗,谁反对改革,谁流放谪贬。在一片反对声中,他动用一切权力资源,打击异己,排除改革的阻力,他甚至不择手段,六亲不认,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连他的一些老乡同窗,也被他整得怨声载道。蔡京是王安石变法最主要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如果说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的总设计师,那么蔡京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总工程师。王安石变法从1069年开始,到1126年蔡京致仕,变法给北宋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个时代因应农田水利法而兴建的水利设施,是空前的,遍布在全国各个角落,至今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和效益。

蔡京成功地推行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最有成效的改革,是和最高当权者宋徽宗皇帝的坚决支持分不开的,这个集绘画、书法、音律、诗词艺术为一身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绝。但宋徽宗迷恋权力,醉身于长生不老之术,在选择进或退之间,犯了致命的失误,激怒了太子、后来的宋钦宗。宋钦宗对于自己迟迟未能接上大位,迁怒于父亲的政治密友蔡京,连下五道诏书,把蔡京一贬再贬,从正国级降至副主任科员,实行断崖式的降级,并永远流放岭南。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政治老人,对执掌二十五年相印、“五上五下”的政治家,这一切的打击也是身外之物。他所困惑的是,这个让大宋子民过上安定、富裕生活的大国宰相,这个与贪污、受贿、卖国、通奸沾不上边的老头子,突然间在《宋史》上成为仅次于王安石的第二号奸臣。那个刚愎自用的宋钦宗,轻信江湖骗子郭京的谎言,不放一枪一箭,拱手让出首都,成为最为憋屈的亡国之君,成为历史上永远的笑柄。连这“亡国之罪”也按在早已在流放途中病死在潭洲的蔡京头上,这公平吗?

历史已远去了无数的面容与身影,独留下几多的历史文物,仍在历史的废墟上大声疾呼。横亘在木兰溪上的木兰陂,如同万年的琴架,不停地弹奏文献名邦的文化交响乐。它是蔡京留给故乡的杰作,它是蔡京多次奏请、力主建设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为南北洋平原的四季丰收奠定了基础,至今仍为兴化平原几十万亩农田灌溉发挥重要的作用。蔡京的故乡莆田,以愚忠的思想轻信了脱脱主编《宋史》、轻信了《水浒》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集改革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蔡京,用一生不凡的才华,大写着改天换地的变革,完成大宋帝国最辉煌的高峰,自己却在道德的谷地无望地彷徨。

也许研究史学的专家、学者从未忘记郑樵和他的史学巨著《通史》,在许多人的眼里,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史》、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中国史学界“三通”,读史的必了解、阅读这“三通”。可是,这部最草根、最民间,也是最洋溢着科学精神的鸿篇巨著,却淹没在岁月的灰尘之中,尘封在那些久远的历史里。郑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那个时代优秀的科普学家,他却沉没在时间的海洋里,偶尔探露出陌生的面孔,让人记不清他和他的通史。

如果说时间已把郑樵这个在史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学家,以及他的《通史》崛起于当代社会。许多人重新翻开他的人生履历,感叹他艰难困苦的生命历程,感叹这个一生未取过一文俸禄的文人,却在脱脱主编《宋史》里有着一行不道德的文字,让郑樵百口莫辩,含冤在历史的档案里。

被元代历史学家脱脱冤枉的还有南宋后期文坛旗手刘克庄先生。如果从南宋文学史这个角度,来考察刘克庄的文学成就,考察刘克庄诗歌创作史,陆游、辛弃疾、刘克庄可以从时间上、从创作风格与创作水平上,连结成一部完整的南宋文学史。一代文坛宗主却沉没于历史的记忆里,《宋史》不仅对这样多才的优秀诗人只字不提,而且还在民间散布诸多恶意的流言。对诗词中一些诗句、文字,进行断章取义的曲解,颠倒某些诗歌的创作背景,对刘克庄的人格肆意攻击,千方百计地把刘克庄的名字与诗歌尘封在历史之外。

123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