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杨家将们的真实地位如何 杨家将履历到底怎么样?

时间:2018-11-09编辑:文二

杨家将有哪些人物?杨家将们的真实地位如何?杨家将履历到底怎么样?

京城里面没有天波府,杨家父子只不过是边防守将,不是什么朝廷重臣,也没有多少施展抱负的机会,甚至他们可能都很少到京城,更谈不上在京城居住或拥有豪宅了。

这从他们的履历和官位也可以看出,杨家父子的官位能够折射出他们的历史地位,考察杨家父子的官职升迁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杨家将。一直以来,在杨业父子是否为宋朝所重用一事上存在着某些争议,其实只要关注一下他们的官职情况,许多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

杨家父子的军中履历并不复杂,但宋朝的官制名称难懂,所以要真正搞明白他们都当过什么样的官还是有一点困难。

杨家将们的真实地位如何 杨家将履历到底怎么样?

一、杨业的履历(?—986):

杨业在归宋之前,官至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979年,杨业归宋后,被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留在内地做了郑州刺史。

979年冬天,宋太宗派他做了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隶属大将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

公元980年3月,雁门关一战,杨业奇兵制胜,宋太宗提拔他为云州(大同)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

杨业镇守雁门关八年,986年战死于第二次征辽之战。死后被加封为太尉、大同军节度,杨家被赐予布帛千匹、粟千石。杨六郎由供奉官升为崇仪副使,其他的几个儿子分别被授予供奉官或殿直。

二、杨延昭的履历(958—1014):

太平兴国年间,杨延昭被荫补为供奉官。

986年,杨业牺牲后,28岁的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杨延昭被调回河北,升为崇仪使,知定远军,担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南面)缘边都巡检使。

公元999年,杨延昭因遂城保卫战有功升为莫州刺史(河北任丘)。咸平四年(1001年),杨延昭在边关又立战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

1002年,辽军兵困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救援,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杨延昭因而被革职待办。

澶渊定盟之后,宋真宗钦点杨延昭守边,命他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1005年),又升任保州防御使,不久又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享年57岁的杨六郎积劳成疾,病死于边关。

三、杨文广的履历(?—1074):

杨家的第三代人物杨文广,最初由殿直起家。宋仁宗时,被范仲淹留在帐下做了镇将。

1052年,大将狄青南征,杨文广就在军中,做过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

1068年,宋朝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将其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文广晚年被调到河北,做定州路副都总管。


杨家父子的官位看起来有点陌生,这些称谓到底意味着什么?要搞清楚这一点,要先了解宋时的官制。

宋朝的官制经历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杨家将祖孙三代活跃在1116年以前,所以后两次改制可以不必涉猎。

政和以前,宋代的武将官制设九品52阶(见附录),每品中有正从之分,相当于现在的正职和副职。太尉为当时的武阶之首,属正二品第1阶。

宋代文官的地位远比武将高,武将最高只能升到正二品,而实际上真正能升到二品的少之又少。宋时官职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对于武将来说,阶官就像是现在的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两名武将若比较官职大小,一般是比较阶官,而比较阶官要先看是几品,同品的再比阶次,阶次共分为52个等级。

杨家将们的真实地位如何 杨家将履历到底怎么样?

当然,从武将官阶列表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第1阶是二品的太尉,第2阶就是正五品的通侍大夫“内客省使”了,这中间的跳跃幅度未免太大。其实,在这中间,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的诸卫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正三品的上护军这些将官。此外,还有节度使(从二品)、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防御使(从五品)、团练使(从五品)、刺史(从五品)等武将虚衔。这些虚衔虽然不在官阶编制之列,但其作用不亚于阶官,很多武将官职大小的比较,都是通过虚衔进行区分的。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宋时的武将官品与我们习惯思维里的官品概念不同,大家常讲七品芝麻官,意即非常小的官,其实对于宋时武将来说,从七品官已相当于现时的中级军官,地位并不算低。从五品的官职,如防御使之类,已经算高级武官了,而右班殿直或者是承节郎之类的九品官,才算是低级武官。

至于杨家祖孙,他们的官阶品位究竟如何呢?

首先看杨业的官位。杨业归宋时,被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留在内地做了郑州刺史。无论是右领军卫大将军还是郑州刺史都是虚的,大将军是一个虚衔,郑州刺史是一个虚职,相当于从五品。杨业手下既无兵也无管辖的地盘,没有真正的实权,等于被闲置,这两个虚位只是领取薪俸的参照而已。

这比起杨业在北汉的地位,相差的不是一丁半点,简直是天壤之别。杨业在北汉时为建雄军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决定着政权的存亡和走向,他们割据一方,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财赋,势力非常强大。五代建国的方式,往往都是节度使拥兵夺权另立政权。后晋的节度使刘知远建立了后汉,刘崇建立北汉之前则是河东节度使。

所以,有人分析说杨业归宋后并不受重用,此话并非没有道理。979年冬天,杨业做了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官阶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仍然为从五品,但有了一定的军权。代州和三交都是地名,在今天的山西,是当时的抗辽前线。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驻三交的兵马指挥官,而三交都部署潘美是当地的总指挥。杨业与潘美的关系大约相当于参谋长与司令官的关系。

980年3月,杨业升为云州(大同)观察使,等于升了一级,观察使为正五品,而刺史为从五品,这是杨业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位。至于他战死之后,被加封为太尉、大同军节度,那只是某种荣誉称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再看杨延昭的官位。杨延昭是从荫补为供奉官开始在军中为官的,供奉官属于从八品,分为46和47两阶。虽然供奉官是个下级军官,但应该说杨延昭的起点不低,他一下子越过了正九品以下的六七个官阶。

986年杨业牺牲后,28岁的杨延昭又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崇仪副使为从七品,杨延昭自此跨入了中级军官行列。28岁就相当于今天的团职军官,杨延昭算得上年轻有为。后来他被派往河北前线,升为崇仪使,知定远军,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边防前线的巡逻工作。

崇仪使与崇仪副使同为从七品,但阶次由39升到了31,有了大幅跃升。至于知定远军,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则是指杨延昭有了实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知定远军就是管辖定远军。

《杨家将演义》曾对杨延昭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一职有所评价,称其为卑陋之官,延昭的母亲则说担任这样的官职有辱没先人之嫌。实际上,这是个从七品的中级军官,远非卑陋之官,而且按照杨延昭的年龄算,担任这样的官阶也算是比较厚待的了,比起他的后人杨文广50多岁了还是低级军官要强上百倍。

杨家将们的真实地位如何 杨家将履历到底怎么样?

公元999年,杨延昭升为莫州刺史,刺史是从五品的阶官,这与杨业归宋时的官职相当,意味着刚刚四十出头的杨延昭已迈入高级军官行列。1001年,他又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团练使与刺史同为从五品,但阶次较高,因而也算是提升了。

澶渊定盟之后,宋真宗钦点杨延昭守边,命他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这是实权性安排,也就是命他统领保州事务。1005年,杨延昭升任保州防御使,防御使仍然是从五品,但阶次比团练使更高。

1014年,享年57岁的杨六郎病死于任上。他虽然起点较高,但最终也只是个从五品的官员,没有超越杨业的正五品。杨延昭镇守边关之时,宋辽已经讲和,和平时代的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少,这也许是他最终没能超越杨业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看杨文广的官位。按照宋朝的官制,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也就是正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使自己的孩子享有荫补的待遇。杨业官至观察使,他的几个孩子因而都享受到了荫补之恩。

杨文广最初是从殿直开始干的,殿直是正九品的低级军官,相当于今天的连排级干部。后来做过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这已是中高级领导干部了。

1068年,宋英宗将其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团练使、防御使都属于从五品,这与杨延昭的官阶相差无几。文广晚年被调到河北,做定州路副都总管,仍然是从五品的官。团练使、防御使是杨文广的虚衔,代表官职的大小为从五品,而定州路副都总管是职官,表示他实际行使定州路副指挥官的权力。

说到“路”,不得不提到宋代的地方官制。宋初沿袭唐及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宋太宗以后,把全国分为若干路,变成为路、州、县三级。“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元代的省。

杨文广身为从五品,与其祖上杨业、杨延昭的官阶相差无几。但与同时代范仲淹、狄青和韩琦相比,却只能用星光暗淡来形容。因此,历史上有关他的记载有限,似乎也就不是很难理解的事了。

若要真正把握杨家父子的历史地位,单单了解杨家将的官位情况还不够。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对比才会看到差距,可供考察的是狄青的履历,狄青曾为杨文广的上司,出身比杨文广还低。

狄青从军中一卒成长为宋军统帅,最后官至枢密使,其经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枢密使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长,是宋时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

康定元年十一月(1040年),狄青被提拔为泾州都监,这是正八品的官职,后来又因功提升为从七品的西上阁门副使。做过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这都是从五品的官职。后来他又任过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这也是从五品,但阶次高了一些。

杨文广到了这样的官位就止步不前,但狄青一路不停,又历任真定路副都总管,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虽然依旧是从五品,但阶次又高了。后来升至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这已经是正五品。再后来升为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这是从二品的大官。

与狄青相比可知杨文广的差距有多大。尽管能升至从五品已非常不容易,因为驸马都尉也不过是从五品的官职。宋朝武将的升迁是以军功论的,所以狄青才能从普通一兵升至最高军事长官。

关于杨家将,他们既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受轻视,也不像传说中讲的那样是国家举足轻重的栋梁。

杨业归宋时宋朝的疆域已基本定型。杨延昭时代,宋辽议和,没有太大的战事。而杨文广时,发挥作用的是范仲淹、狄青和韩琦等风云人物,与他们相比,杨文广算不得什么。杨家将在宋朝的存亡中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个军职干部,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宋史对于杨家将的记录非常不完整,杨家三代,只有杨延昭的生死年月清楚,杨业与杨文广都是生年不详,只有死亡年月。

杨家将们的真实地位如何 杨家将履历到底怎么样?

在《宋史》中,杨家将的地位不及潘美、范仲淹、狄青,但在人民的心目中,他们的地位更崇高、更神圣,远高于朝廷的记录。这也许就是纸上的历史与人们心中“历史”的区别吧。从杨家祖孙三代的履历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可能居住在京城开封。

杨家祖居麟州,也就是今天陕西神木县一带。杨业20岁的时候到了太原,镇守边防30年,曾贵为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建雄军设在今天的山西代县。杨业归宋后,被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这样一个虚职,留在内地做了郑州刺史,后来边关情急,他又被派往代州做刺史,兼任三交前线指挥官,代州和三交都在今天的山西一带。

史载,上前线之时,宋太宗给予杨业很丰厚的赏赐,如果有天波府这么大的恩赐肯定是要记载的。杨业效力宋朝前后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最后死于边关,从他的履历看,无论是归宋前还是归宋之后,都未曾驻过宋朝京城开封。

杨家第二代杨延昭只是个边防守将而不是京官。杨延昭年轻时在父亲帐下听令,杨业阵亡之后,他一度被派往南方,后来又调往北部边防,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边防前线的巡逻工作。杨延昭一生都是在边关度过,他也病死在边关。

杨家第三代杨文广的成就远不及前两代,更不可能享受豪宅的待遇。他曾跟随范仲淹抵御过西夏,在韩琦手下当过差。也曾随大将狄青南征,在今天的广西南宁、宜山一带做过官。晚年被调到河北,做定州路副都总管,一生漂泊,老于任上。

既然京城里没有天波府,那么杨家归宋后究竟居住在哪里呢?李裕民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很可能在郑州。

归宋前,杨业一家久居太原。979年归降宋朝以后,先是授郑州刺史,接着又被调往代州前线,但仍兼郑州刺史。杨业身在对辽作战的前线代州,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问题是他的家安在哪里?

杨业身在代州,却判郑州,一个人身兼两职,到底为何?

答案就是,他的家属安顿在郑州。杨业兼这个职,就是为了领取俸禄,养家糊口。这样的安排是宋代对守边将领的优待,也是一种惯例,并非杨业一人所独享的特权。《杨业传》虽然没有点明这一点,但另一位代州守将的事迹中却记录得很清楚。

这个人叫谭延美,杨业去世后的第三年,他出任代州守将。宋史在讲述这件事时提到,“是时任边郡者皆令兼领内地一州,处其家属”。谭延美是杨业的后继者,与杨业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他的境况应该与杨业差不多。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边防守将都会在内地的某一个州兼职,目的就是安顿他们的家属,这是宋代通行的政策。目的有两个,一是保障边将家属的安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边防;二是以防边将叛变,一旦事发,家属就是人质,投降敌人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杨家将们的真实地位如何 杨家将履历到底怎么样?

宋时对待边将的政策,太祖与太宗略有不同。太祖时立下边将在内地兼职的制度,边将可以享用兼职州的一部分赋税,有的甚至是全部。太祖多把边将家属安置在首都,太宗时则开始收紧优待政策,把他们的家属分散安置,只要是在内地即可,未必就在首都。杨业因是降将,能够享受的优待自然要比“根正苗红”的守将差些,家属安置在京城边上的郑州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