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李秉喆三星集团发展制造业

时间:2018-02-23编辑:梓岚

李秉喆下定决心发展制造业,制造生产生活必需品,来满足人民的需求,用自己的技术实现国产化。他认为只有实现了国产化,才能够有机会发展国内产业,而这也是企业家身上应该肩负的责任和重担。但是,尽管李秉喆雄心勃勃地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入手。

1953年,李秉喆说服了手下的员工,在建厂这个问题上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后,李秉喆立刻动员全体员工到市场上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当时社会上最迫切需要的日常必需品。在员工到市场上进行调查的同时,李秉喆也委托了国外有关机构进行相关的调查,而他自己则去经济部门拜访相关的专家,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李秉喆最终将选择的范围缩小到造纸、制药和制糖业这三个行业中。

范围缩小了就方便了李秉喆的选择,他仔细地对比和分析了这三个行业的现状。从造纸业这方面来看,在韩国还没有分裂出来之前,朝鲜一共有21家造纸厂,其中有14家是分布在南朝鲜境内的。这其中除了设在群山的造纸厂规模较大之外,剩余的13家都是小作坊式的经营,而且这13家造纸厂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这场战争中被炸毁,最终这些小厂就只剩下了3家,他们总共的年产量不过三四千吨,但是南朝鲜国内对纸张的需求量却是十分巨大的。

国内的纸张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人的需求,因此南朝鲜的大部分纸张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制药业方面的情况也不比造纸业好多少。在朝鲜解放前,全国的药品市场是被日本垄断的,国内连一台像样的药品生产设备都没有。解放后,大量的欧美药品开始取代日本药品,在朝鲜大行其道。现在,南朝鲜仍然不能够制药,境内的制药业一直都处于空白状态。制糖业的情况也很不乐观,解放前全国只有一家日本人建于平壤的制糖厂,而在朝鲜南部,则一家制糖厂都没有。

国内对于糖的需求却在不断地增加,仅1953年一年时间,韩国进口糖的总量就达到了23 900吨,总共花费了200多万美元,而且进口糖在国内的价格要比在国外高出了整整3倍还要多。大量的白糖进口已经成为国家消耗外汇,增加人民生活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从这三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来看,制药业的利润是最大的,但是它的生产技术十分复杂,而且要求很高,生产的产品也很难保证质量,制药厂从建厂到投产的周期又十分漫长;造纸厂的情况和制药厂相似。相比之下,制糖厂从建厂到投产的周期相对较短,而且利润也很高。所以,经过一番审慎的分析后,李秉喆选择了制糖厂作为自己兴建工厂的开始。

李秉喆决定创办制糖厂的事情很快就在南朝鲜流传开来,很多企业家都认为这是商界的一大笑谈,认为李秉喆这种做法是不自量力;有一部分人对于李秉喆的决定持怀疑的态度,也不看好他的选择;还有一些人认为李秉喆有这样的想法很厉害,是国民的英雄。人们就这一事件开始议论纷纷。当时南朝鲜刚刚结束战争,开办制糖厂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资金短缺,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但是,不论外界如何反响,都没能影响到李秉喆的决定。

他一边无视外人的流言蜚语,一边为糖厂选址,最后在釜山看中了一块地皮,他花高价买下,随后开始在此建厂房。经过了接近大半年的时间,李秉喆的糖厂终于在1953年8月1日挂牌成立了,他为糖厂取名叫“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

1953年4月,韩朝,南朝鲜刚刚签订休战协议不久,为了购买制糖的工业设备,李秉喆决定和糖厂的厂长金在明一起去日本进行考察,并且协商设备进口的问题。李秉喆和金在明的这次行动受到了日本媒体的高度关注。持欢迎态度的日本媒体表示:“李秉喆和金在明的日本之行,将会增进日韩两国的经济合作,开创两国合作的新局面。”但是,持反对态度的媒体则表示:“韩国是日本白糖的主要出口国,现在韩国想要建立一个规模和实力与日本相当的制糖厂,日本有必要丢掉这个广阔的市场,培育一个竞争对手吗?”

尽管日本各界对李秉喆来日考察的反应不一,这次考察却进行得十分顺利,很快便确定了订货厂家。不过机械公司提出要求说,韩国的技术人员水平不够,所以机器的安装必须由日本的技术人员亲自进行。这句话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让李秉喆和金在明都感到了羞辱,但也正是这一句话激发了他们两个人的斗志。这件事情过后,李秉喆和金在明就日夜不停地考察日本的机械制造行业和制糖厂,他们一边考察,一边暗中学习。

回到南朝鲜后,李秉喆又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不分昼夜地研究机械设计图,为糖厂设备安装努力地工作。那段时间他们的眼里只有设备和图纸,李秉喆带领着全厂上下几百名员工一起日夜奋战,终于用4个月完成了机械的安装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两个月。

机械安装完成后,就到了最为关键的试运阶段。1953年10月28日,李秉喆带着全厂员工一起为安装好的机械设备试运。随着制糖机的开关被按下,机器开始轰鸣着转起来。每个人都既紧张又兴奋地盯着出糖口,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看到白花花的糖从出糖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从出糖口出来的并不是白白的糖,而是一团黑黑的东西。看到这个情景,大家满脸的期望瞬间就变成了失望,员工们知道此时心里最难受的人肯定是李秉喆。

李秉喆看到这个情景也十分惊讶,但他不能让员工们看到自己失望的表情,于是他一边鼓舞着所有的员工,一边开始对机器进行检查和分析。李秉喆又开始了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带着几个技术人员反复检查机器,但不论他们翻阅了多少资料,进行了多少次调试和试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秉喆也变得越来越焦躁,但他还是不断地安慰着周围的员工。同时也自我安慰,“只要问题存在,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现在不论我们是焦虑还是恐惧对于扭转局面来说,都是没用的。现在,只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距离第一次试运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全厂的员工依然还在不分昼夜地查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有一天,在进行调试的时候,一名电焊工恰巧也在场,他看到工厂的员工倒了很多原糖进去,无意中说了一句:“哎呀,怎么放这么多原糖啊?”这句话恰巧被李秉喆听到了。

他听到这句话之后好像是明白了什么一样,便命人把机器停下来,取出里面的原糖,紧接着他马上就找到放原糖的员工,告诉他少放一些原糖进去。随后命人开启了机器。机器重启后,人们终于看到白白的糖从出料口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看到这一幕后,所有人都不禁兴奋地高呼起来。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李秉喆的糖厂终于进入到了生产状态,昼夜不停的机器连续不断地向外吐着白糖,很快第一制糖厂生产的白糖就面世了。当时,韩国市面上的进口白糖每斤需要300韩元,而第一制糖厂生产的白糖每斤只需要48韩元。然而,如此低廉的价格一开始并没有吸引住国人的眼球,因为他们并不信任国产白糖的质量。可是,几个月之后,人们就纷纷前去购买这种物美价廉的国产白糖了。因为人们发现,这种国产白糖的质量并不逊色于进口白糖,但是价格要比进口白糖便宜好几倍。

就这样,第一制糖厂凭借消费者的信赖打开了国内的市场,糖厂的产量也开始迅速上升。到1954年4月,第一制糖厂仅仅开工了半年,日生产能力就达到250吨,即便这样,在市面上还是供不应求。等到了糖厂开业一周年的时候,第一制糖厂生产的白糖已经占到了全国白糖消费总量的33.3%。第一制糖厂替代进口白糖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

随着糖厂的生产逐渐地步入正轨,很多人都建议在现有价钱的基础上加价。这样,既不影响糖厂的产量,还能够给糖厂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这一提议遭到李秉喆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己不能够在这个时候牟取暴利。创办糖厂的初衷就是为了取代进口的高价白糖,在微薄赢利的同时,也让国人能够用便宜的价钱买到白糖,为国家节省下大笔的外汇。如果趁机涨价的话,那就有悖于自己创办糖厂的初衷了。

1954年7月28日,第一制糖厂获得了国产制品优秀奖的荣誉。到1956年,南朝鲜对糖的进口量也从1953年的100%下降到7%,这个时候,第一制糖厂的白糖几乎占据了整个韩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南朝鲜的招工大多是公司通过学校、家庭和亲戚中的关系来雇佣员工的,三星第一制糖厂的招聘方式却和当时大多数的南朝鲜公司不太一样。三星集团率先在南朝鲜建立了公开招聘的人事制度,并且努力提高员工们的劳动效率、改善员工福利。

第一制糖厂的成立是三星进军制造业的第一步。“第一”这两个字也体现出了李秉喆一往无前,永争第一的决心,第一制糖厂的建立为以后“三星第一”的精神奠定了基础。第一制糖厂的成立,标志着韩国的进口替代产业正式出现,也为南朝鲜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制糖厂对李秉喆而言,不仅成就了他的荣誉和辉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实现了梦想,让他成功地从一个商人转型为企业家。随着制糖厂的成功,李秉喆又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产业,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他还要带着它走到更远的地方,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变得繁荣昌盛,他认为这才是一个出生在贫穷国家中的企业家的真正使命,而制糖厂,仅仅是一个开端。

推荐阅读:三星集团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