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米开朗基罗:天降人间的大师

时间:2019-05-24编辑:文二

三、气势恢弘的建筑设计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建筑艺术上,并有精深造诣,因而他也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设计并主持过此项工程。他为该教堂设计的直径达 42.34 米的巨大圆形穹顶不仅气势恢弘,而且从局部到整体都是绝世精美的艺术。

由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工程浩大,直到 1626 年才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米开朗基罗生前未能看到自己的这一作品。几个世纪来,难以数计的参观者登上这个大圆顶时,无不发出惊叹:米开朗基罗太伟大了!

米开朗基罗的故事_米开朗基罗作品赏析

在与古罗马遗址相连的罗马坎比多利奥山丘上,米开朗基罗设计了罗马市政厅建筑群,其和谐完美堪称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代表。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有哪些?

一、哀悼基督

云石雕像,高 175cm,创作于公元 1498 年,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这件作品是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题材取自圣经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

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

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

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

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米开朗基罗还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作品一经展出,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城,从此便与作者的名字一起成为了艺术史册中光辉的一页。


二、大卫

云石雕像,像高 2.5 米,连基座高 5.5 米,创作于公元 1501~1504 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

《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作者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三、《昼》《夜》《晨》《暮》

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大理石雕像,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 1520~1534 年,现位于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新圣器室。

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 15 年之久。捉着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第二张夜。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

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

作者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

米开朗基罗的故事_米开朗基罗作品赏析

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并成为后来“样式主义”美术作品的先驱。


四、《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

1、《垂死的奴隶》

云石雕塑,高 229厘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内。

《垂死的奴隶》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像是在休息。他那安详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


2、《被缚的奴隶》

云石雕塑,高 215厘米 ,米开朗基罗创作于 1513~1516 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内。

《被缚的奴隶》与《垂死的奴隶》相比明显是另一种风格。他如公牛一样健壮的身体呈螺旋形强烈地扭曲着,似乎正在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虽然双臂被反绑着,但全身的肌肉都紧绷着,让人感到那里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绳索则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似乎仅仅成了装饰品。他的头高昂着,紧闭着嘴唇,眼睛圆睁着,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意志。

这两尊奴隶雕像都是用来装饰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来象征死者的权威,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实写照。雕像中的奴隶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强壮青年,都有着年轻而健美的体魄。

这两尊雕像表现的仿佛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达到了完美地体现。当时作者一直被迫为教皇和城市的统治者们服务,而作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他与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一种被压抑、被束缚而渴望解脱的痛苦,和实现理想的要求。

作者不仅为处于动荡的祖国忧心忡忡,同时还苦于摆脱不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命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普遍遭遇。

他的精神空间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中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寻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写到:“……在这样奴隶般和这样寂寞无聊的条件下,在斜路上,在极端的精神疲乏中,我应该雕刻自己神圣的制作……”。

后来由于势态的变更,作者的思想变得深沉而苦闷,再也没有创造出类似这两件作品那样充满生命力的雕刻。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