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朱子有别:历史上有两个朱子

时间:2017-01-05编辑:历史狂流

中国古代都会在值得尊敬的人的姓氏后加上子,以表尊敬。于是称孔丘为孔子,孟轲为孟子,庄周为庄子。那么,作为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朱熹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朱子。但还有另一外朱子,这两个人不要搞混了。

朱子有别:历史上有两个朱子

这里先理清一个常识,许多人都知道《朱子治家格言》,其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更是耳熟能详。不过著者并不是朱熹,而是同样被称为朱子的清初理学家朱柏庐,两人相差将近500岁。

朱熹原是我们徽州人士,后来在福建去世,他的子孙也一直是在福建生活。到了他三世孙朱洽,为继承先祖朱子的事业,带着家眷从福建迁徙到江西。

朱洽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著书,秉承先祖遗德,传承朱子之学。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不断,天下纷争,为了逃避战火,朱子八世孙朱富带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从江西渡江北行到了古庐州府治下的无为石罗山下。

朱富精通青囊风水玄学,他见石罗山一代山水清幽,地美土肥,是一个适合生活耕种的宝地,于是就带着家人在此地定居,繁衍生息。

朱富的第六世孙朱廷贯带着家人在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无为迁至合肥东乡邑堂寺附近,为合肥东乡朱氏始祖。后人猜测,可能是由于当时朱氏在无为经过数代繁衍,已经人口大增,土地有限,为生计考虑,朱廷贯带着家人外出寻找其他更好的地方来安居过活。在其后的日子里,朱氏后裔慢慢散居附近的桥湾村、长塘村、高塘集、后冈圩等地,其中长塘村是朱廷贯后人在合肥的子孙主要聚居地之一。

朱廷贯将朱氏后人的血脉留存在了合肥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朱氏后人在合肥安居乐业,并且将合肥当成了他们的家乡。

从朱富到朱廷贯,朱氏后裔移居到了庐州大地,并且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下来。朱廷贯的子孙在合肥东乡世系繁衍,耕读为本,传承家学。

在朱廷贯之后,他的后人慢慢开始在庐州大地上繁衍、散布,开花结果。最初的邑堂寺后人大部分迁至长塘村,分为东份、中份、西份,其余的分居于河东小朱村、下张、朱小店等地。据1860年朱氏长塘支谱记载,其分支宗祠本在店埠西五里真官祠侧,离长塘村半里许,后来几经战乱被毁,年代久远,具体遗址已经难以考证。

长塘朱氏世居长塘村,历经几世,经过近百年的休养发展,逐渐有优秀子弟带领家人走出一隅之地向外发展。从肥东到合肥,是朱氏子弟跨出的第一步,慢慢向周边扩散。世代的迁移除了家族的发展,也受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来在合肥发展的朱氏,至清光绪初期,为逃避太平天国对合肥地区的祸乱,由朱默存带领长塘西分第二支后裔避世乱迁居到大别山中丰乐河源头之六安南乡东河口。族人秉承朱默存“子孙需明义理”的遗训,或教书或行医或务农,亦有从军从商从政之人。在经历了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动乱后,越来越多的朱氏子孙走出乡村和大山,开始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为了家族的发展,并且发扬先祖遗志,重现朱氏一族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六安、无为等地的朱氏后裔慢慢融合,向安徽省的中心合肥发展,在合肥经历了几十年的拼搏奋进,从政从戎,经农经商,士农工商各界人才济济,为富民强国贡献微薄之力。同时也有不少族人向外辐散,迁居他地,在庐州大地上遍布了朱氏后人。

朱子为祖,经朱富、朱廷贯延续而来的长塘支朱氏族人在江淮腹地,淝水之滨,艰苦创业,休养生息,经历了近600年的子孙繁衍,朱廷贯的后裔至今已有上万人,散布中华大地,包括合肥、六安、全椒、芜湖、南陵、无为、安庆等地,甚至远至杭州、上海、武汉、北京、新疆、香港等地,亦有族胞移居海外。

安徽的朱子后代里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朱默存、朱蕴山、朱幼农等,欲详细了解,请关注本头条号的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