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杨士奇首辅四十年为何多灾多难

时间:2017-08-29编辑:梓岚

杨士奇,出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江西袁州凤凰台人。杨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 《明贫宗实录》 总裁。他的彻雄是江西泰和。

由于元末兵荒马乱,杨士奇从祖籍江西泰和避难搬至袁州。因为常年在外流亡,父亲杨美没能够充分照顾他,更不幸的是杨士奇不到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客死他乡了。但他自幼接受母亲陈氏的教导,熟读《孝经》《大学》等书,加上个人天资聪颖,他每天都能学很多东西。

杨士奇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改嫁给杨士竒的老师罗性。同一年,罗性在乡试中一举夺魁,可谓双菩临门。由于杨士奇随母人罗家,也就改了罗姓。

洪武五年(1372年),罗性被任命为德安间知的官,杨士奇跟着前去。第 二年,杨士奇看到罗家祭祀先祖的场面,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悲惨的经历,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只有8岁的小男孩竟然把土砖砌成神位的样子,把它放在一个没有人注意的屋子里,偷偷祭拜自己的祖先。这事不久就让罗性发现了,他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为杨士奇的举动所感动,于是就让他恢复杨姓。

然而,好景不长。洪武八年(1375年),罗性任满准备赶赴南京述职,却因莫须有之罪贬到陕西。杨士奇只好孤身一人由徳安返问泰和。这时家境史加贫寒,有时候连粥都没得喝。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杨士奇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由于生活艰难身世坎坷,还是孩子的杨士奇就在村子里的私塾争先生,但是收人微薄,刚够填饱肚子。第二年,改了一家私塾任教,由于教得好,很多孩童都愿意跟他学习。这时,他也有一位朋友因为家贫,无力供养年迈的母亲。杨士奇知道后,就问他是否读过《四书》。在得知他读过之后,杨士奇就将自己的一半学生让给他来教,这样他的朋友可以赚一些生活费来糊门。

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受命担任石城县训导。不幸的是仅仅半年之后,杨士奇因为粗心弄丢了学印,畏罪逃走,到武昌避难。

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杨士奇身无居所,到处游荡,靠教书为生,一直未能进入仕途。逑文元年(1399年),朝廷为了征召诸儒撰修《太祖实录》在全国各地张贴征召儒生的榜文。吉安府向翰林院学士黄子澄举荐了杨士奇,黄子澄欣闻之,即刻命其进京参加测评。在考核中.,杨十奇以惊人的才华与学识,令主考官翰林学院修撰王叔英刮目相看,过了几天之后,考核结果张榜公布,杨士奇虽是布衣之身却名列其中,被授以教授的官衔。

杨士奇参与编撰《太祖实录》,成绩显著,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编撰史书的奇才。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篤位登基,改元永乐,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杨士奇才华横溢是尽人皆知的亊,也引起明成祖的注意。不久,杨士奇便有幸被明成祖选人内阁,担当主管机务的官职,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数月后,又被提拔为侍讲,由此他成为正三品的大臣。

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率大臣及官兵数万人北巡,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命杨士奇、蹇义、黄淮留下辅佐太子。这三人均是成祖的左膀右臂,让他们来辅佐太子,留守京师,成祖很放心。

杨士奇辅佐太子尽心尽力,辅导太子用心学习《六经》,有空闲的时候看看两汉的诏令,教导太子不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作诗。太子虚心听取了他的教导。太子在杨士奇等人的悉心辅佐下下,开始学习《六经》,并反复研读思考背诵两汉的诏令,深入了解两汉朝廷的大事,学识不断长进,学管朝中大事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即位后,任命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从此,杨士奇在内阁中的地位口益显赫。他上任后不毘强权以敢言直谏著称。有一次进谏上朝时他对明仁宗朝奏说:“皇上天生仁厚才采取减少岁供的办法,可是诏令下达后还尚未达到一段时间,就传旨征收枣80万斤,这与前面所下的诏令是自相矛盾的。”仁宗认为他的进凍言之有理,立即将征收的数虽减去了一半。尚书李庆建议把分给军队的马匹发给地方官员,可以每年向他们索要马匹,增加国库收人,杨士奇认为不可以这样,他说:“朝廷将贤能的人授予官职,现在却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养马上,这是看重牲畜而轻视士人,怎么向黎民百姓与后代 交代呢?”明仁宗同意了杨士奇的建议最后废弃了官员牧马的诏令。明仁宗对杨士奇更加信赖了。

正统元年(1436年),宦官王振开始干预朝政,并诱导幼小的英宗用严酷的手段统治臣子,大臣们可能今天还在从事朝廷公务,明天就可能有牢狱之灾。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回籍省墓,王振上疏弹劾杨荣收受靖江王朱佐敬私自赠送的金银。杨荣返京后,杨十奇极力解救,才平息此事。杨荣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不久病亡。

这时,王振大力勾结朝廷臣子,在朝中为所欲为。而朝中的骨鲠大臣找各种借口不临朝,只剩下杨士奇、杨溥孤军奋战。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殡天,王振更加肆无总惮,权势更大。百官对之小有抵触,就会宥牢狱之灾,朝臣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是泥菩萨过河。

这一年,杨士奇已是78岁的老人了,但他还是每日坚持上朝,处理朝中公务。一日,他翻阅各部大臣奏章,突然看到吏部一位大臣弹劾他的儿子杨稷杀人的奏议Q杨士奇没有看完奏章便荦倒过去,官人唤来御医,竭尽全力抢救方才苏醒。杨士奇只有一个宝贝儿子,十分溺爱十分疼惜,他长年不在家,疏于对儿子的教育,杨稷的母亲、祖母等家人,对他也无计可施。自祖母去世后,杨稷的母亲多次劝其好好读书,循规蹈矩,切勿给家中添麻烦。但他把母亲的劝告当做耳旁风,凭着公子哥儿的身份横行一方,欺行簕市。此时已七十多岁的杨士奇,听说独生子杀人犯法的消息,登时如受雷击,从精神到身体都彻底崩溃。

见到这般情形,朝廷计议,暂不把杨稷捉拿归案,先把他作恶的案子送给杨士奇审阅。但不久,又有人告发杨稷最近做的数十件坏事,万不得已,朝廷才将杨稷逮捕入狱,关押在大理寺狱等待处决。因为杨士奇有病,正在告假调养身体,英宗担心伤害了杨士奇,决定不处死其子,只是降诏缓刑来使杨士奇安心。#p#分页标题#e#

正统九年(1444年)三月,杨士奇在恨子不争、报国不能的忧愤中去世,享年80岁。他死后被追封为太师,谥“文贞”杨士奇去世后,朝廷才下诏将杨稷处死。杨士奇敢于上谏,心系黎民百姓,宅心仁德,为世人惋惜。正是由于有了以他为首的“三杨”,才使得“仁宣之治”的盛世出现,其功不可没。在他去世后,宦官王振专权,导致了 “土木堡之变”,明廷备受屈辱,由此开始露出衰微的征兆。


下一节:明朝首辅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