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西夏陵相关问题新考

时间:2017-02-21编辑:历史狂流

四、西夏陵陵主考

1.一、二号陵陵主考

西夏陵区一、二号陵位于贺兰山东麓西夏陵区的最南端。陵塔以9级浮屠,二位一体的形制,高耸挺立,格外引人注目。长期以来,人们对其陵主身份多有揣测,认为是太祖继迁和太宗德明的可能性较大,但并未有进一步的考证定论。而近期孙昌盛先生发表的文章却认为:“一号、二号陵为李继迁和李德明之陵墓仅仅是根据其地理位置位于最南端,并无直接或间接证据。”[4]笔者以为,其实恰恰是地理位置位于最南端才构成了其不可替代的最有地标意义的方位证据。为此,笔者从双陵独有的方位特征、形制特征和标志特征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残碑文献相应证据对其展开论证,从而确定其归属。

首先,我们选择有出土文物的三个帝陵:三号陵、六号陵、七号陵,对其具有共性特征的文物——龙饰图案,进行比较研究,对其时代特征进行剥离鉴别,从而确定各陵的时代排序。

根据李范文先生所考,七号陵为仁宗嵬名仁孝之寿陵。我们注意到残碑边缘龙饰的造型是4爪龙。[6](P84-91)这些龙饰造型均属西夏晚期龙饰形态,而三号陵出土碑缘龙饰的造型却属3爪龙。[7](P18)这是典型的西夏早期龙饰形态,六号陵边缘纹饰未发现龙饰,但在出土的三件建筑构件——雕龙栏柱的龙饰中,却均为3爪龙形态。[8](P230)这就证明了三号陵、六号陵的建造年代,均应早于七号陵。其陵主必然是仁宗仁孝以前的帝王。

其次,根据三号陵献殿遗址考证:三号陵献殿外檐有18个柱坑,均未使用柱础,而是直接将立柱置于夯土坑之上;[9](P268)而内檐柱的12个柱坑也仅有3个使用了毛坯柱石,其余,亦如前所述,均将立柱置于夯土坑之上。而六号陵遗址却出土了具有装饰性的石雕莲花座柱础。[10]这说明建造三号陵时,尚未使用造型柱础承重,其承重立柱是直接立于夯土之上的,也进一步说明了三号陵是西夏早期建筑,其建造年代要早于六号陵,当然,更要早于七号陵。经此梳理,三个陵的排序脉络已经清晰,即:三号陵……六号陵……七号陵。推而广之,西夏陵的最南端即一、二号陵更应早于三号、六号、七号陵。当属西夏陵的首陵方位。由此,确定了西夏陵的建陵方向是由南向北排列,即南边的陵要早于北边的陵,此证据一也。其二,通观一、二号陵二位一体,形影不离的布局形式,是整个陵区独一无二的“双塔”形制。两塔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规模,同样的形制,同样的方位,都寓示了一个事实,即双陵是同一时期建造,陵园中同期建造的陵墓,只有裕、嘉二陵;而双陵独具特征的9级浮屠,又进一步表明,两陵均享受陵园内最高品级的尊位;而这种至高无上的尊位也只有太祖李继迁和太宗李德明才有资格享用,此证据二也。其三,六号陵出土西夏文残碑M8E2:17有“东南谷”之名,根据李范文先生翻译的《音同》序文,亦有“东南谷关上皇座嵬名德明……”之语。何为“东南谷”,“谷”者,山谷也,此处当指贺兰山之谷,“东南谷”即为贺兰山东麓的南端,正好是西夏裕、嘉二陵的方位。“东南谷关上皇座嵬名德明……”即指位于贺兰山东南谷关最南端的嵬名德明、(嵬名继迁)之皇陵。其中,东南谷关是指西夏时期设置于贺兰山东麓之南端的一个重要关隘,经与贺兰山地势图比较,即今之三关口,据《嘉靖宁夏新志》载:三关口又称赤木关,系贺兰山最大关隘,内设三道关口,明初始筑,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11](P184)“关上”者,关首也,此处指东南谷关的上首位置,即东南谷关最南端的裕、嘉二陵。“皇座”是代词,特指“嵬名德明、(嵬名继迁)之皇陵……”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最为直接的证据:贺兰山东南谷关首,即今之三关口头道关之关首,葬有嵬名德明、(嵬名继迁)的帝陵,这就完全证实了西夏陵之一、二号陵就是裕、嘉二陵。其陵主是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排序是从关首的一、二号陵开始,自南向北排列的事实,此证据三也。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考证,西夏一、二号陵陵主身份已很明确,一号陵就是西夏太祖嵬名继迁之裕陵;二号陵就是西夏太宗嵬名德明之嘉陵。西夏祖宗二陵选穴于贺兰山东麓最南端,表明他们是最早进入陵区的帝陵。

2.三号陵陵主考

三号陵位于一、二号陵的北边,基本上处于西夏陵区的中部。已知一、二号陵陵主为太祖继迁与太宗德明,又知六号陵、七号陵的建陵时间均晚于三号陵,那么三号陵陵主只能是晚于二号陵而早于六号陵的某位帝王,即景宗嵬名元昊,毅宗嵬名谅祚或惠宗嵬名秉常中的一位。这一范围的可靠性也从三号陵碑塔出土的钱币考证中得到了验证。三号陵两碑塔共出土钱币57枚,除汉“五铢”和唐“开元通宝”外,最早的宋钱为“祥符元宝”(1008)铸,最晚的宋钱为“政和通宝”(1111)铸,[12](P190-222)钱币流通年代当在太宗德明早期至崇宗乾顺早期,其陵主身份只能是景宗嵬名元昊,毅宗嵬名谅祚,惠宗嵬名秉常三人中的一位。那么究竟是哪一位?

根据西夏陵墓总分布图,已知陵区由南向北排列,三号陵正好排序第三,当属景宗嵬名元昊的序位,学术界也持一致看法,认定其为元昊的泰陵,这就从陵墓的排序上排除了毅宗嵬名谅祚或惠宗嵬名秉常为三号陵陵主的可能性。

元昊是西夏王朝的奠基人,是开国立业的一代伟君,具有无量功德。因此,其陵园的形制,规模均应表现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尊特征。其唯一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三号陵雄居陵区中央,区位显赫,虽排序第三,但却占据了整个陵园的中心地带,这种唯我独尊、傲视群陵的王者霸气,非元昊莫属。

(2)三号陵规模宏大,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超过所有帝陵,彰显了其不可逾越的尊位。

(3)三号陵的建筑形制从宏观的创意布局,到具体的设计定位,无一不标新立异,无一不自成体系,如张牙舞爪的群龙,异域风格的摩羯,兽面人身的碑座,双面番文的卧碑,龙首鱼尾的鸱吻,以及月城、神门、角厥、碑塔、陵塔,均是党项民族文化自立的大手笔。

(4)三号陵献殿的形制,采用了“天方地圆”的设计理念,[6](P83-84)不但是中国古建史上的“首创”,而且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堪称“空前绝后”的神来之笔。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大创意,亦非元昊莫属。

(5)三号陵出土了数以百计的“迦陵嫔伽”艺术造像。[9]这是其他帝陵所没有的。“迦陵嫔伽”又名“妙音鸟”,是佛界护法的乐神与歌神。三号陵陵主以己为佛,自认为功德圆满,要享受与佛同等的尊贵与礼遇。这种特殊的建筑造型体系,符合元昊一生笃信佛教又妄自尊大的性格特征。

(6)三号陵碑塔造型规模宏大,所立石碑,横卧于碑座,首开中国卧碑之先河,[6](P83-84)碑面所刻均为西夏文,而无一汉字,“是中国最早的西夏文遗存”(牛达生先生语)。充分彰显了元昊时期排宋兴蕃,强势蕃化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三号陵在方位排序上,在规模形制上,在造型创意上,均排除了其他帝陵的可能,而彰显了嵬名元昊的陵主特色,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认定,三号陵陵主就是西夏第一代皇帝景宗嵬名元昊。

3.四号陵陵主考

四号陵位于贺兰山之东麓一、二号陵之北,三号陵之西。已知一、二、三号陵的陵主分别为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与景宗嵬名元昊,又知六、七号陵的建陵时间晚于三号陵,那么,四号陵的陵主只能是晚于三号陵而早于六号陵的二位帝王中的一位,即毅宗嵬名谅祚或惠宗嵬名秉常。

根据西夏陵陵墓总分布图,四号陵位居三号陵之西侧,五号陵位居三号陵之北侧,按时代先后排序,四号陵陵主只能是毅宗嵬名谅祚。

《宋史·夏国传》卷一一二载:“谅祚一岁继位,二十一岁卒,在位二十年”。其亲政时间只有数年,正遇国家多事之秋,尚未建功立业,即半道崩殂,可谓英年早逝。因此,谅祚陵应体现出品级尊位最低,没有陪葬墓和少有陪葬墓的特征。笔者以为这是判断四号陵是否为谅祚陵的两个关键依据。

(1)为何没有陪葬墓。笔者认为这和谅祚身世有关。《梦溪笔谈》卷二五载谅祚生母没藏氏原为元昊大臣野利遇乞之妻,元昊不慎中宋朝反间计误杀野利兄弟后,寻到没藏氏,迎养宫中,后又与之私通。元昊出猎亦载没藏氏从行。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二月,猎于两岔河,生谅祚。没藏氏因生子立为皇后,其兄没藏讹庞于三月封为国相。次年,即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正月,元昊被其子宁令哥所杀。谅祚年仅周岁继位,其母没藏氏立为皇太后,大权落入没藏兄妹之手。为独揽大权,国相讹庞设计怂恿旧臣李守贵于福圣承道四年(1056)杀了没藏太后,随之将女儿嫁给年仅9岁的小皇帝谅祚为后,讹庞野心日益膨胀,与其子密谋篡逆自立。谅祚深感自危,遂于奲都五年(1061)四月,率先下手,诛杀没藏讹庞父子亲政。并废没藏氏娶讹庞子妇梁氏,立为后。按理,谅祚卒后为其陪葬者应有其父族,即嵬名家族成员,母族,即没藏家族成员,以及朝廷重臣。然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事实上嵬名家族成员死后,并未随其陪葬,而是全部葬在了元昊陵。因为元昊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文功武治,一世英名,能陪伴于元昊左右是嵬名家族成员的荣耀,自感风光无限;而谅祚却口碑不佳,功德未满,毫无建树。死后若陪葬凉祚陵,则被人轻看,体面尽失。因此无人愿意为其陪葬。其二,谅祚之母族,即没藏家族成员亦无一人为其陪葬,因为没藏太后是元昊之妻,死后自然葬在了元昊陵,而没藏家族其他成员则因没藏讹庞篡逆而全族被诛,就连谅祚妻没藏皇后也被废立诛杀。至谅祚死时,没藏家族成员早已成为荒郊野魂,因此,不可能再有人为其陪葬。其三,谅祚朝臣亦无一人为其陪葬。原因是,谅祚幼年继位时的朝臣均为元昊朝之朝臣,他们死后自然会选择追随先帝而去,而谅祚卒后,其朝臣又全体转换成了其子秉常的朝臣,这班人死后,也只能葬于秉常陵而不是谅祚陵。以上就是谅祚陵没有陪葬墓的真实原因,这种真实的客观存在,造成谅祚陵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陵。

(2)为何给谅祚建造的陵是最低品级浮屠。笔者以为这和谅祚的品行口碑有关。据《东都事略》卷一二七、一二八所载:“谅祚凶忍好为乱,时过酋豪大家,辄私其妇女,故下多怨。”谅祚行为放纵不拘,臣下妻女唯恐避之不及,就连国相没藏讹庞子媳谅祚也不放过,最终霸占为妻。乃至谅祚死后,满朝文武才得以借机发泄,竟至礼官为其议谥时,众臣属竟“泄怨者纷纷,颂德者寥寥”。可以想见,在谅祚亲叛众离,积怨甚多的情况下,朝廷也只能勉遂众愿,为其建造了五级浮屠,封号“安陵”,寄希望于其在冥问能“安分守己”吧!以上判断推理得到了验证。经实地调查,四号陵是西夏10座帝陵中唯一建有五级浮屠(即最低品级)的陵塔,也是10座帝陵中唯一没有陪葬墓的帝陵。据此,我们断定四号陵为毅宗嵬名谅祚之安陵无疑。

4.五号陵陵主考

根据西夏陵墓总分布图,已知一、二、三、四号陵的陵主分别为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景宗嵬名元昊、毅宗嵬名谅祚,按时代顺序,五号陵的陵主只能是惠宗嵬名秉常。另外,从五号陵出土残碑M10D:7,[10](P118)也验证了这一结果。残碑存有三字“庚戌/亚”,经查“庚戌”有三:一为惠宗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二年(1070);一为崇宗乾顺“正德”四年(1130);一为仁宗仁孝“乾祐”二十一年(1190)。其中1130年已是乾顺晚期,1190年时间更晚,均与残碑所记内容无关,只有1070年所记与碑文相符。史载,天赐礼盛国庆二年八月,西夏大举进攻宋环、庆二州。宋复停岁赐。时年,宋任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5](P710)据此,断定五号陵为惠宗嵬名秉常之献陵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