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西周学校制度及主要教育内容简介

时间:2019-12-18编辑:文二

《尔雅·释宫》谓门侧之堂为塾,《尚书·顾命》有左塾右塾之分,这个左塾右塾为西周诸侯的外傅之学,是诸侯贵族弟子的初学场所。按照《礼记·学记》的记载,西周贵族子弟因出身等级差别不同,其小学设置也不同制,诸侯小学立于公宫南侧门闱,天子小学立于王宫四门,师氏守王门,保氏守王围,担任王宫小学的教导之职。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西周的王宫、公宫也即明堂宗庙,学校也在明堂宗庙的范围之内。郑玄注《礼器》“鲁人将有事于泮宫”,即引《逸书》“祀馘于周庙是也”。将鲁学泮宫与周庙划同。门塾之学也在宗庙范围之内。这一点,已被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周岐邑甲组宫室宗庙遗址的发掘初步证实。

在甲组宗庙的布局中有东西两塾,与《尚书·顾命》的记载相符,在与西塾相邻相通的西厢第二室藏有甲骨卜辞,这与《仪礼·士冠礼》“筮于庙门……具馔于西塾”的情况相符,可证西周门塾之学同时也是占筮的场所。小学依附于筮史诸职,其教学内容自当以学习有关占筮数术方面的初步知识为主,这与卜辞金文中“学”字教门下子识爻而会意的构形相通,而小学的师氏保氏诸官也同时兼有掌管占筮卜问的职责。

凤雏枝岐邑甲组宗庙遗址的H11窑卜辞中,有祭礼殷先王帝乙,求祜于殷先王太甲的内容,说明这个宗庙始建于武王伐纣之前,并且是诸侯一级的宗庙建制,由此推断殷时王室门塾小学为四门之学,也即《礼记·祭义》之“天子立四学”。西周王室小学立四学,实际上也是继承了殷商旧制。

西周的“乡学”设置,依据地方行政区域而定,闾设塾,党设庠,术设序,乡设校。就一般情况而言,上述西周地方行政区域的设置情况是否属实尚无定论,而西周的地方学校当有两种类型,一为乡校,这是地方上普通贵族及致仕退居乡里的绅士乡官,于余暇时聚会论谈的场所,这种场所在春秋时期仍然存在,类如郑国子产不毁的那种乡校,它很可能是早周“公堂”的孑遗。

这类乡校于农闲之时,也对一般的平民子弟进行一些有关道德礼仪及农事方面的教育。《尚书大传·略说》:“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覆锄已藏;祀乐已人,岁时已毕,余子皆入学。”

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卷七所记父老里正“十月事讫”,“教于校室”,当即这种情况。二为闾塾,这实际上并不是所谓学校,而是对劳动者进行监督管制的场所。《尚书大传·略说》“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反亦如之”。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_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上述何休《公羊传解诂》也记父老里正平旦开门坐塾上监视劳动者:晏出后时者不出,暮不持樵者不得人。这类乡学其实并不具备任何学校教育的特征,也与西周贵族的门塾之学完全不同。

内宫教育是西周王室设立的女子教育形式,主要对后妃、公宫及宫人进行一些有关宫廷礼仪和妇职的教育。《周礼·天宫·内宰》记“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

《礼记·昏义》并记周代天子诸侯娶妾,妇人先嫁三月,要由女师教以妇德、妇容、妇功等“四德”及有关祭祀方面的知识,并以鱼藻等水中“阴物”作为祭品,以标示妇女的“阴德”,强调“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外内和顺,国家治理,此之谓盛德”。显然,后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后妇“阴德”,维护王室礼仪,稳定后宫秩序。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西周的学校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古代教育知识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12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