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解读“渎山大玉海”的历史之谜

时间:2017-07-03编辑:梓岚

“渎山大玉海”,又名大玉瓮、玉钵、酒海,是一件巨型贮酒器,可储酒30余石。玉器口呈椭圆形,口径1.35〜1.82米,最大周围4.93米,约重3500千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器身周围雕刻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势磅礴,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于海涛中,神采俱佳,可谓匠心独运,技艺高超。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组织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评选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时,渎山大玉海被推为镇国玉器之首。

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下令制作的,意在反映元初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但是,这件玉雕巨作为什么被定名为“渎山大玉海”?这是令人颇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渎山”一词的用意,曾经有不同的解释。

乾隆皇帝认为,“渎山”是当时放置大玉海的琼华岛(即今北京北海琼华岛)的称谓,由于岛“四面皆有水围”,故称“渎山”。但后人査阅了很多史籍发现,虽然琼华岛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称谓,但从未有“渎山”一称,乾隆皇帝的结论或者失之武断。有人认为,“渎山”与在玉海上琢磨的山渎纹饰有关。“渎”的本意就是小河,以纹饰命名,清晰明了,十分确切。

还有人认为,玉海用材来自渎山,因而以玉料产地冠名。据《汉书•郊祀志》“渎山,蜀之岷山也”的记载,可见古代确实有座“渎山”。经考査,位于四川省西部岷山山脉的一部分直到现在还被称为渎山,不但如此,这里还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产玉地,其地所产的玉,据《云林石谱》称:“山色皆青黑,温润而坚,利刃不能刻,扣之有声清越。”渎山玉料的这一特征,与琢磨“渎山大玉海”的玉材是相吻合的。相比之下,以玉产地命名之说似乎更可信一些。

渎山大玉海所用的玉石材质也曾是七百年未解的历史之谜。玉海是用一整块大玉石精雕细琢而成,整块玉料由白色、绿色、紫色、黑色等多色玉组成,但它到底属于那一类的玉石呢?文物界一直争论不休。2004年5月,二十多位国家级专家组成一个鉴定委员会,力图揭开渎山大玉海玉质的面纱。专家们对大玉海仔细观察研究,再与各种标本反复比对,最终认定是独山玉作品。

独山玉,因产自河南省南阳市郊的“独山”而得名,又称“独玉”“南阳玉”,是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湖北绿松石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南阳独山玉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即有出土,距今约有六千年,其矿物岩石成分为黝帘石化斜长石,质地坚韧致密、细腻柔润,色彩斑驳陆离,常常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组成的多彩玉。颜色绿、白、红、黄、紫、蓝应有尽有,其多彩性是其他玉种所无法比拟的。专家们的鉴定结果通过媒体公之于世,“沧桑渎山大玉海,我本南阳独山玉”的结论进一步提升了独山玉的地位。不过,这一结论,与上文器名得之于四川渎山的说法颇有矛盾。

渎山大玉海的流传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大玉海于至元二年制成后,按照忽必烈的旨意,置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上的广寒殿,以备庆功时用作犒赏众将士饮酒的盛酒器。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占大都,元顺帝率部分蒙古贵族退至漠北,包括“渎山大玉海”在内的无数珍宝为明王朝所得,大玉海依然放置在广寒殿。

明末清初,广寒殿被焚,“渎山大玉海”遭到严重损伤,今天,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其体表有多处被火烧或高温烘烤过的裂纹。被火烧过的玉海失去了往昔的光泽,从外表看已与石瓮没有什么区别,加之战乱频仍,无人关注,以致蒙尘纳垢,弃如垃圾。后来,西华门外真武庙的道人发现了它,觉得用来腌咸菜挺合适,就将玉海拉回庙中作了咸菜坛子。

清乾隆十年(1745),乾隆皇帝听说玉海在真武庙,下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四年后,乾隆皇帝又在承光殿前建一小亭,将玉海陈设亭中,下配汉白玉雕花石座,“渎山大玉海”终于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但由于火烧、风化等损害,大玉海面目全非,乾隆皇帝先后四次令人对玉海进行修复和琢磨。

工匠们对大玉海作了“刮苔涤垢”,将“玉瓮上的水兽、水纹,倶着磨细”,并“着王大人派造办人员监看修琢,磨做异兽鬃毛、花纹”,将“玉瓮龙鳞、海兽等件鳞甲……照小玉瓮(乾隆时期做的一件玉器)龙鱗一样刻作'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渎山大玉海”,与元人当初琢磨的玉海之艺术风格已不尽相同了。元代玉海的本来面目再没有人知道。

虽然“渎山大玉海”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代玉雕,但它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作为我国工艺史上杰出珍品的重要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


下一节:《富春山居图》的未解之谜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