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曹彬是宋初第一良将还是庸才

时间:2017-06-28编辑:梓岚

曹彬是宋初名将。在太祖、太宗朝,他披坚执锐,南征北战,为北宋的建立与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君王宠信,官至枢密使兼侍中。卒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并与名相赵普一起,配享太袓庙庭。可谓生荣死崇,声名赫赫。有宋一代,曹彬被誉为“勋业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将”,与汉代赵充国、唐代王忠嗣并称为“有三代将帅气象”的将才。后世对他也推崇有加’使之盛名不衰,《宋史•曹彬传》甚至说他在周岁“抓周”时,就一手抓打仗用的干戈,一手抓祭祀用的俎豆,又抓了一块印,对其他东西看都不看,早已预示出日后的雄才大略与显赫地位。

然而,现代学者在査考了曹彬平生功业后指出,曹彬参加的主要军事活动有四次:第一次是乾德二年(964)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平定后蜀之战。当时曹彬是监军,虽能洁身自好,约束军队,可是并非平蜀统帅,未见奇计巧谋,也没有经历激烈战斗,战强敌而胜之,这次战役并无可夸言的战绩使他得以被称为良将。

第二次是开宝七年(974)正月至次年十一月平定江南之役,这是曹彬一生的得意之战。他身为统帅,攻灭了南唐李氏政权,又约束将士,禁止杀掠,使富庶的江南及首府金陵未遭大的破坏,这一功勋一直为人称颂不已。但是,这次战役是以强对弱,当时江南已四面楚歌,而宋军准备周密。在这样有利的局面下,曹彬率十万大军,攻了一年多才得以平定,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主帅实难辞其咎。

第三次是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至五月平定北汉之役,曹彬随太宗出征,并没有指挥战斗,也无惊人谋略和过人战绩,更没有堪称为名将的功业。第四次是雍熙三年(986)的北征攻辽,曹彬统率约二十万士卒为主力军,与辽军交战于涿州以南的岐沟关(今河北琢州西南),惨败而归,损失大半。这次战败使宋朝北部边防门户洞开,辽军乘胜南下,河朔震动。时议认为这是将帅疏于韬略、指挥无方所致。

这次战役中,人们看到了曹彬的无能,称之为庸将倒是名副其实。总之,曹彬参加的几次军事活动,或因对手不堪一击而胜,或因疏于计谋、指挥不当而败,或面对弱敌仍旷日持久,即使取胜也不见惊人谋略、过人战绩,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曹彬既无指挥才干、又无神机韬略的真实面目。他充其量是个谨小慎微、奉公守法的将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庸将久负盛名呢?其一,曹彬的为人值得称道:他廉洁,在其他将帅聚敛成风时,他却居陋宅,着素袍,不受馈赠,家无余积;他宽厚,对同僚、下属都能友好相处,口不言人过,甚至对于曾经弹劾过他的人,也毫不记嫌,助人于危难之中;他谦恭,国初战事方殷,武将们气焰甚盛,常凌辱士大夫,而曹彬虽勋望日隆,名宠益峻,却不以富贵骄人,谦恭自处,因而颇得人心。其二,曹彬好学多识,每次出征,带回来的都是图书。勤奋读书,使他学识日益广博,与朝士清谈,历代治乱之迹,灿然胸中,问一知十,连鸿儒硕

士也自叹不及。他的学识使之与士大夫有共同语言,因而也易得士大夫称誉。其三,曹彬后裔在真、仁、英、神四朝一直地位显赫,尤其是孙女被选为仁宗皇后以后,其名望更是隆盛。因此,对他的评价,容易誉多于毁。然而,究其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与北宋的御将之道有关。宋太祖出身于中下层武将之家,从跻身大将行列到登上帝位,仅用了四年,这使他“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因此,他的御将之道是不求善战,必求忠诚,以巩固赵氏统治,对有才干的将帅常常猜忌、防范、压抑,而把忠实驯良、谨小慎微的曹彬,抬为宋代第一良将,成为武臣的楷模。

上述论断虽是一家之言,却也言之有据,论之成理。常言道“盖棺论定”,作古已愈千年的曹彬虽久负盛名,但他究竟是良将还是庸才,似乎尚有可议之处。


下一节:康保裔是宋朝名将英雄还是懦夫

返回首页>>>宋元历史疑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