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宋孝宗赵眘处理战与和的问题

时间:2017-04-18编辑:梓岚

宋代从真宗开始,皇位就在太宗一系传承,一直到局宗的时候。孝宗皇帝名赵奋,原名叫伯琮,是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世子孙。因为高宗的独子赵婁夭亡,于是大臣们提议从太祖的后代中选继承人。公元1132年,6岁的赵伯琮被高宗选进了宫里,于36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更名为眘,同年登上了皇位。从此之后,宋朝的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在南宋皇帝当中,孝宗皇帝是最励精图治的一位。一心想着改革内政,将中原恢复,重振国势,在高宗时期,朝廷上上下下的妥协之风也曾有所好转。但是,面对高宗处处的牵制、主战派人才缺失、主和派又极力的阻挠,还有一系列内外不利的因素,孝宗觉得力不从心,最终中兴大业只得付之东流。

孝宗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表现出抗击金兵的雄心。公元1161年,完颜亮南侵,朝廷中一大部分的大臣都主张逃跑,当年孝宗35岁,他对此十分的气愤,于是主动上书,请求率兵和金兵决战。但为了避免高宗起疑心,他再次上书,请求高宗亲征的时候由他随驾保护,以示他的一片效忠之心孝宗皇帝即位之后,表面上并不反对高宗的妥协以及求和政策,但平时在处理朝政时,他和高宗的做法完全不同。

他驱逐了秦桧党人,高宗贬黜的一批大臣也被他重新任用,还积极主动联络北方抗金的义军。公元1162年7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他就颁布了手谕,将主战派的老将张竣召回朝中,共同商议恢复中原的大计。

高宗时期张浚担任枢密院事,主持抗金,曾先后率军在川陕、两淮等 地征战,战绩显赫,当时在南宋朝野间享有盛誉,金人都非常害怕他。在秦桧当政时,张浚受到排挤,无奈只得从朝廷离开。孝宗早就已经听说了张浚,内心也非常仰慕他,现如今他执政了,想要恢复中原,张浚是主持大局最合适的人选。

孝宗这位刚刚即位的新皇帝,一心想要振兴中原,并且对自己这么信赖和尊敬,这让压抑了很久的张浚感到非常的兴奋。他建议孝宗皇帝亲赴建康,以招揽中原百姓的民心;在两淮布兵,向山东进军,声援西线川陕军队。同时,他还将一批主力抗战的人才推荐给孝宗,这些人也先后被孝宗重用,朝中上下的妥协退让气氛这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主战派的势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公元1163年,孝宗把张浚任命为枢密使,指挥江淮抗金前线的军马,这之前,金人向南宋索要海、唐、泗、商、邓五州之地以及岁币,但被张浚拒绝了。金朝在虹县和灵璧备兵,随时准备进攻南宋,一时间南北局势变得异常的紧张。张浚主张先发制人,即刻出兵攻击金朝。但是张浚这个提议却遭到了主和派强烈反对。其中右丞相史浩就是主和派的一个代表。

史浩和孝宗是师生关系,并且他们之间非常的融洽,孝宗即位最初的时候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联络中原的豪杰,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等,史浩都曾支持过,并且还将陆游等一批有识之士推荐给了孝宗。但是,史浩做这些的目的并非要恢复中原,而是为了维持南宋偏安一隅的现状。

他认为北伐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南宋的兵力也比较弱,主动出击风险会很大,若退守长江以北,坐观金人的变化,是属上乘之计。他同张浚争辩五日,但最终都没能说服张竣。此时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史浩曾有所阻止,使孝宗一度的犹豫,但这次在张浚的鼓励和支持下,孝宗坚定了决心。同年四月,孝宗为了躲避开主和派的干扰,命令李显忠等人直接出兵北伐。

北伐的初期,宋军捷报连连,李显忠攻克宿州等,金将大周仁等也都先后投降,北方人民纷纷响应,归附之人也越来越多。当捷报到达临安时,孝宗大喜,立即加升了李显忠的官爵。但是,宋军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军队内部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将领之间不和,其中邵宏渊为人心胸比较狭隘,属争强好胜之人,孝宗将他任命为招讨副使,其位在李显忠之下,对此他耿耿于怀。

张浚也没能适时处理好这个问题,邵宏渊根本就不受李显忠的节制,使得宋军没有办法协调行动,统一指挥。其次是面对胜利,李显忠也有了轻敌的心理。宿州攻克之后,他不仅不谋进取,还不作防守,整日和部下饮酒作乐。当有人报告说金军万余人向宿州靠近的时候,他居然还不以为然地说:“这区区万人,不足以为患!”

不但如此,李显忠在犒赏军士时也没有保持公平,三个士兵才分得1000钱,平均下来,每个人只得了300余钱,这根本就无法调动士兵们作战的积极性,力口之邵宏渊一直从中鼓噪起哄,士卒们更加的怨怒,宋军一度高昂的士气被 大大地削弱。

宋军军心不稳,士兵作战的士气也不足,金人此时已经从之前仓促应战的慌乱之中调整过来了,他们调兵遣将,准备进行反击。孝宗和张浚已经深觉北伐现在面临的潜在危险,他们以为,现在正是盛夏,人马都疲倦,这对连续作战非常不利,于是下令宋军撤退。但是,诏书还未抵达军中,金军就已经到了宿州城下。

公元1163年5月23日,金军向宋军发起了进攻。起初李显忠让邵宏渊出兵,从两方对金军进行夹击,但是邵宏渊却一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得独自率军出战。在战斗中,邵宏渊假装出城巡视,并对士兵们说:“这么热的天气,就是手不离扇都不凉快,更何况在烈日的暴晒之下穿着厚重的铠甲作战?”其实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宋军 这次获胜的可能性是零。他这样悲观的情绪,让战士们没有一点斗志,军心也澳散。

当天晚上,中军的统制官周宏等将领带着自己的军队潜逃了,宋军出现这样的大乱,金人趁机大举攻城。李显忠率他的部下奋力抵抗,在这紧急关头,邵宏渊依旧没有和李显忠合力守城。他所做的,就是极力主张弃城撤退,李显忠自知邵宏渊对他心存嫉恨,根本就不可能会援助他,单凭他自己的军队想要守城也是万万不可能的。

所以,他放弃宿州,连夜南撤3同年5月23日,宋军一直退到符离,但金兵很快就追来了,在金兵的围攻之下,宋军无法抵抗,士兵们也都丢弃盔甲,惊慌而逃,连同随军民夫在内的13万人马损失惨重,宋军的粮草物资也都拱手送给了金军。李显忠、邵宏渊两人从混乱的军队里逃了出来,侥幸保了性命。到这个时候,历时20天的北伐战争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孝宗在位期间,这是唯一的一 次北伐,虽说失败了,但是在南宋的历史上却是第一次的主动出击,和之前应付金人的进攻是完全不同的。#p#分页标题#e#

北伐失败以后,主和派也有了攻击主战派的理由,他们又开始活跃了,上奏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上书弹劾张浚,要求和金人之间进行合议。孝宗始终都没有忘记要恢复中原的大业,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符离兵败的初期,他曾经对张浚说:“抗金的事情,朕还要倚仗你,你千万不要畏惧人言心怀犹豫。

北伐之事,是当初朕和你一同决定的,现在也应当 共同承担责任。”孝宗勇敢承担责任,在无形当中就保护了张浚,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君臣之间志同道合的决心。虽然迫于主和派的压力,孝宗将张浚降任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但没过多久,就恢复了张浚以前的官职,之后又将他升为右丞相,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对他的信赖。

但是,北伐的惨败,还是打击了孝宗勃勃的雄心,他渐渐地从之前高涨的热情当中冷静下来,意识到恢复中原这一计划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实现的,作为权宜之策,议和是可以考虑的。因此,他不再像之前一样疏远主和派了,甚至还重新任用秦桧的余党汤思退为相,准备和金朝议和。

公元1163年8月,金人向南宋提出了割海、泗、唐、邓四州之地,纳币称臣以及遣还中原归附之民的要求,并且扬言若是宋朝不允,就立即挥师南下。虽然孝宗暂时不反对与金议和,但是他以为,在议和的时候不能答应金人这些无理要求,要尽力的争取在平等基础上达成和议。

九月,孝宗不顾张浚等主战派的反对,毅然派出卢仲贤出使金朝议和。卢仲贤临走前,孝宗还告诫他千万不能答应金人割四州之地的要求,但汤思退担心这次议和不成,就私下授意卢仲贤可以割让四州。结果,当卢仲贤到达宿州的金营之后,面对金人的威胁,竟然没有半句的争辩,并且表示金人提出的要求他愿意接受。孝宗听到后,十分的恼火,当即就革了卢仲贤的职位,并且发配郴州管制。随后和谈陷人了僵局。

同时,德寿宫的太上皇高宗也一直向孝宗施加压力。他们在谈话的时候,高宗对孝宗的做法就表现出非常不满。孝宗前往德寿宫问安,总是兴致勃勃地说起恢复中原的计划,但是高宗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这样的言论。有一次,他终于忍不住,粗暴地打断孝宗的话,并且告诫孝宗若是想恢复中原,还是等到百年之后吧。

由此可见,这是他对孝宗发出的严厉警告,是想断了孝宗恢复中原的念头。事实上,在北伐的时候,高宗就很反对,还处处牵制孝宗出击,现今终于有了再次和谈维持偏安的机会,高宗觉得千万不能错过,极力敦促孝宗答应金人的要求,尽快地达成合议。

孝宗的心中一直都很感激这位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因此,一般 情况下他都会顺从这位养父的意愿。同时,主和派在高宗这座靠山的保护之下,气焰高涨了很多,他们时不时就会拿高宗来压制孝宗。与此同时, 他们极力地鼓吹金军的强大,同强大的金军对比之下,宋军显得非常的弱小,也只有求和才是良策。这种情况之下,孝宗也没有明确的态度,他开始左右摇摆。他曾一度因不肯屈从金人提出的割地要求,有过再次和金军开战的打算,但是对于战事的胜利却没有丝毫的把握。所以,一旦金人愿 意和南宋继续和谈,他就又开始犹豫了。

这样矛盾的心理之下,公元1164年的3月到7月,孝宗将江淮一带的守备撤退了,四州也主动放弃了,同时还同意了张浚的请辞。到了8月, 南宋再次派人和金朝议和。汤思退等人担心孝宗再次反悔,就秘密派人到金营,让金人出兵南下,以武力的方式胁迫孝宗。金人在得到了这些情报之后,更加有恃无恐,他们扣押了魏杞,再次向南宋提出割让商、秦二州 的要求,不然他们就举兵南侵。

金人于十月南下,向南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孝宗命令汤思退指挥江淮的兵马,但是汤思退却不肯赴任,江淮前 线的宋军主力已经全部撤回,金军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攻下了楚州、濠州、滁州。南宋朝野上下舆论哗然,都声讨主和派卖国的无耻行径。孝宗免去汤思退的官职,押赴永州管制。太学生张观等72人也都纷纷 上书孝宗,请求将汤思退等人斩首以谢天下,汤思退在前往永州的途中听 说了此事,忧惧而死。

面对金朝的巨大军事压力,无奈之下,孝宗只得作出了让步^公元 1164年11月,南宋派王忭前去金营求和,提出新的合议条款,对金人的 无理要求也基本予以满足。与此同吋,金朝在位的世宗皇帝吸取完颜亮南 侵时候的教训,主张“南北讲好,与民休息”,既然实质性的好处他们也 已经得到了,军事的手段也可以适可而止,就同意了合议的条款。同年12 月,金、宋正式签订了合约,历史上称为“隆兴和议”。

孝宗是在紧迫的形势下和金人讲和的,但是他恢复中原的强烈渴望也 是一直都存在的。孝宗吸取上次张浚仓促北伐导致失败的教训,对于用兵 之事也开始变得谨慎了。集中精力做好战前准备,蓄势待发。

最先做的就是大力的整顿军政,提高军队战斗力。从公元1166年年底 到公元ii7o年,他总共进行r三次大规模的阅兵活动,在南宋历史上这可 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但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同时也振奋了民心。除亲自 校阅军队之外,孝宗还规定各地的驻军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集中演习,那 些练兵成绩突出的将佐,将会受到破格提升,武艺出众的士卒也会得到重赏。

中央禁军兵员冗滥,无法将之作为作战的主力,孝宗对他们进行挑选,裁掉老弱,重新选取一些强壮者来补充,使正规军的战斗力得以迅速地提升。在之前对金的作战中,民兵是战斗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常常朝廷的重视,比如在淮东地区,原来有一种叫作万弩手的民兵组 织,在抵御金兵南侵的时候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于公元1165年被遣 散。公元1169年,孝宗又恢复了淮东万弩手,改名为神劲军,还规定每年 的训练时间为这年8月到次年的2月,为两淮的前线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孝宗再次计划北伐,将帅的人选问题还有待解决,同时能够依赖的主战派大臣也越来越少。张浚、吴璘等人都相继去世,最终被孝宗选中的是 一直坚持抗金的虞允文,将北伐这一重任托付给了他。在完颜亮南侵的时候,虞允文曾经在采石之战当中大败金兵,充分地表现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他一直都主张以武力来恢复中原,这和孝宗的心意是相同的。

公元1167年,孝宗将虞允文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并且接替吴璘出任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在四川练兵讲武,发展经济,卓有成效,南宋的西北防线得到了很好的巩固,为再一次北伐时出兵川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p#分页标题#e#

公元1169年8月,孝宗召虞允文人朝,将他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一方面虞允文为北伐在物力、财力和兵力上积极的作准备。另一方面,他建议孝宗派遣使者前往金朝,要求修改隆兴和议中的一些侮辱性的条款:一是改变宋朝皇帝站着接受金朝国书的礼仪,二是要求金朝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之地。

这些对于孝宗来说都是巨大的耻辱。因此,孝宗立即同意了虞允文的建议。公元1170年闰5月,孝宗派范成大出使金朝,提出了归还河南陵寝之地和更改接受国书礼仪的要求。金朝皇帝金世宗坚决拒绝宋朝的要求,金朝的大臣对南宋擅自破坏和议非常生气,范成大与金人据理力争,但最后还是无功而返。

虽说虞允文一直都支持北伐,但实际上他内心还是所有顾虑的。在隆兴和议签署之前孝宗对于议和总是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在太上皇的逼迫以及主和派的压力之下,无奈接受了屈辱的和约。他担心一旦再次北伐, 孝宗会像之前那样改变主意,北伐会再一次的半途而废。并且,孝宗对于东宫的一些旧人还十分的宠幸,这也使得虞允文意识到潜在的危机。

北伐如果不利,自己必会遭到朝野上下的围攻,严重的话还会引来杀身之祸。公元1172年9月,虞允文辞去了相位,再次在四川担任宣抚使。临行前,孝宗要他到四川之后就立即出兵,在河南与江淮军队进行会师,虞允文忧心忡忡地说:“我担心陛下届时未必能够配合。”孝宗即刻表示:“如果你出兵朕犹豫的话,就是朕有负于你,但是如果朕已经举兵而你没有动,那么就是你有负于朕!”

但是,孝宗这番慷慨激昂的话也并没有打消虞允文心里的顾虑。他到了四川之后,对于备战的工作很积极,但一再地推迟出兵的时间。公元1173年10月,孝宗对虞允文下诏,要他早日出兵,但是 虞允文却以“军需未备”为理由,让孝宗“待时而动”,事实上这就是婉 拒了孝宗提出的要求,因而让孝宗恢复中原的计划再一次落空。

实际上,虞允文所担心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他刚刚在四川上任之时,孝宗将坚决反战的梁克家任命为宰相,让一个反对战争的人来主持朝政,对虞允文的行动一定会有所阻碍和牵制。公元1174年2月,虞允文因劳累过度去世,这对孝宗的中兴大计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南宋再也找不出像虞允文这样坚决主战又有才能的大臣了,主战派大多数的干将都已经亡故,在世的也逐渐变的消极保守,更别提主和派的官员了。

面对朝廷上下这么多的文武官员都安于现状的意识,孝宗心痛不已,但是却无可奈何, 一直以来他想要恢复中原的愿望就这么消沉下去了,往日的雄心也渐渐消失。公元1174年到1189年间,就是孝宗皇帝在位的后期,不管对内或是对外的政策都渐渐平稳了,宋朝又在“中外无事”、偏安一隅中沉静了。

下一节:宋孝宗赵眘处理得与失的问题

推荐阅读:

宋孝宗赵眘生平介绍 宋朝能力最强的皇帝

宋朝十六位皇帝生平事迹介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