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女皇武则天的七情六欲

时间:2016-12-28编辑:历史狂流

一代女皇武则天不可不谓之传奇,她一生波澜壮阔,政治生涯风云诡谲。但终究也是肉体凡胎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武则天的春天。

春天多么美妙动人的字眼,在这万物生机的季节,世间精灵都抱满了幻想,充满了希望。人也不例外,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总是喜欢在这个季节播种希望,不论贫穷富贵,身份高低,职业之不同,都盼着有一个好收成。我时常在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她的春天在哪里呢,在这叱咤风云的王者背后,风华绝代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她播下的希望种子又是什么呢?

事情还得从百花之王牡丹花说起,说起牡丹的历史真是悠久啊,在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记载了。《玉海》记载:“隋炀帝辟地两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如此看来,隋代就已经兴起牡丹花热了,但是仅限于宫中,西苑的牡丹花园足有二百里,但这只是个雏形,宫外的平民百姓,并没有一饱眼福。不过这也得感谢隋炀帝了,不知名的牡丹花,一跃而成高贵的皇家身份,与隋炀帝的闲情雅致喜欢花,尤其喜欢牡丹有关系。

武则天也特别喜欢牡丹,而且有一段不舍的情缘。不管是在史书中,还是在电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武则天偕大臣洛阳城赏牡丹,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宫女一起观赏牡丹的盛大场景。这样的场景也总会令我们浮想联翩,威严的一代女皇,嬉笑开颜,高傲的公主,闻香陶醉,文雅的腕儿,吟诗度曲,无数的宫女欢呼雀跃,翩翩起舞,这是一个多么美的画面啊,感觉又是多么诗情画意的欢快啊!武则天的春天是盛大的,武则天的春天是无与伦比的,昔日的洛阳,繁荣兴旺花香扑鼻,到处的雍容华贵,满城的绚丽多姿,无不让人痴迷神往,为武则天的春天喝彩!

然而,在民间却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使武则天的春天大跌眼镜。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这个传说显然是缺少真实的成份,武则天就算是神,也没有能耐让百花在严冬季节盛开,再说那时候还没有大棚温室养花的技术。就算是有,那么牡丹在京城不开花,为啥到了洛阳就争相怒放呢?还有枝干被烧焦了,但是第二年春,反而开的更盛!这其中的猫腻到底在哪呢?

其实这事在老狼看来,关于武则天的这个传说,无非是说明了,牡丹在唐朝时期非常兴盛,至于在洛阳大量的种植牡丹花,这跟武则天长时期居住在洛阳有关。这个传说出自《事物纪原》,原文记载是这样的:武则天称帝之后,为庆贺太平盛世,显示帝威浩荡,令百花齐放。“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需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民间的传说就是出自这里,但是要说明的是,《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其所考论事始,亦间有未确。也就是说,这部书所考证的历史事件,有很多不是正确的,但这个传说,无疑给牡丹花增加了亮丽的色彩,武则天则逊色了很多,在春天里,她只是一朵野百合,牡丹花才开的更好,蔚成天下第一。

从一些大诗人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到牡丹花的高贵了。李白诗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白居易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名句。文学家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还编写了《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图》等有关牡丹的著作。更有诗人苏东坡对前人用牛酥煎“牡丹花”而食的行为,颇有不忍。写下了“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著酥煎。”大诗人爱花、惜花之心情溢言表。北宋大诗人梅晓臣写道:“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牡丹花能得到这么多大诗人的赞美,号称国色天香那是绝不为过了。

京城的日子多滋润啊,但武则天偏偏放弃,跑到洛阳来,而且煞费苦心培植牡丹园。可见武则天在攀登权利欲望巅峰时,内心同样是喜欢浪漫的,更是喜欢春天,尤爱牡丹,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一个热情向往美好生活的女人,呈现在我们面前。都说女人可以没有性,也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爱。而武则天很特殊,非常的特殊,她不但需要权力和地位,更是需要性,也需要爱!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啊,向我们展示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精神境界啊!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一代女皇,令我们望尘莫及的是超乎常人的智慧,令我们欣赏的是一览无余的情感,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武则天长期居住在洛阳是别有用心的,她把洛阳作为武周的政治中心,因为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也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唐高宗显庆二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十月至长安三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武则天称帝后,仍然在长安住了两年。武则天在洛阳远离京城,在这里可以纵情荒淫享乐,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自己可以积蓄力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的野心和欲望显而易见。

而老百姓是不懂政治了,自然体会不到武则天的良苦用心,对武则天长期的居住洛阳感到不可思议,但又对武则天喜爱牡丹一事出乎意料之外。在惊讶的同时,他们面临的是苛捐杂税,还有做不完的苦工,尤其对武则天开辟牡丹园,占地一事格外愤慨。可就是敢怒不敢言啊,不小心就会掉脑袋,这武则天的阴狠毒辣可是出了名的。气愤之余,就牡丹花演变了故事,也就是文章开头的传说,把武则天说成在做不可能的事情,同时也借用牡丹对武则天进行了褒贬。牡丹的生命力顽强,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而且人们几乎家家种植牡丹,常把视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深受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相比之下,武则天似乎就是棵无名小草!

但武则天就不是天生的野草,她就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她在洛阳的行为,京城早就有所察觉,但是一时也拿她没办法。唐代刘禹锡的两句七绝:“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这不单单是家喻户晓传咏,也在暗示了武则天惊动京城的实力。唐高宗李治虽然对武则天提放着,但武则天做事确实不露马脚,也让李家皇室宗亲抓不到把柄,再加上李治的软弱无能,被武则天的才色迷得不知所踪,对上官仪等大臣的建议不予理睬。试想一下,一代皇后长期居住在宫外,这是什么性质啊,哪朝哪代也没有这个例外啊,而这个破例就从武则天开始,以至于后来二圣时期的到来,都与李治对武则天的放纵有关系。没有什么可以永恒的,时至今日,我们甚至都描绘不出武则天的真实相貌,艾草青青又一年,唯有牡丹花更艳。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的长相,“方额广颐”,面如牡丹,堪称国色;武则天的气质,高贵典雅,雍容华贵,直逼天香。这句话里把她描述的有多美啊,武则天面色如牡丹,气质与高雅直逼天香,她就是史册里一朵高傲的牡丹!事过千年了,关于牡丹的传说经久不衰,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宋人欧阳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句诗不但赞扬了洛阳牡丹,也把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堪称为奇事。是啊,一代女皇与花王媲美,真可谓是女王与花王在比拼啊!今日的洛阳,依旧牡丹花开五彩缤纷,人们在欣赏牡丹绚丽多姿的同时,似乎也能嗅到历史的芳香,在唐朝老百姓的眼里,牡丹才是中国名花之王,而武则天,只是洛阳城春天里带刺的玫瑰!

返回大全页武则天生平介绍武则天后宫沉浮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