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取消藩镇

时间:2019-12-18编辑:文二

“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由盛到衰的重要转折点。长达七年多的内战导致整个帝国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虽然在平定叛乱后,唐朝国祚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却再也无法重现昔日大唐盛世的辉煌。

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削番_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取消节度使_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原因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大藩镇拥有太多自主权,以至于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越来越弱,最后才演变成兵祸。那么“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有没有采取积极的削藩策略,取消让自己吃尽苦头的藩镇呢?答案是藩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大批。

“安史之乱”发生前,唐朝共设立了十大藩镇。而当叛乱平定后,全国的藩镇数量却达到了三十四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出于战争时期的需要。可当战争结束后,这些拥有高度自主权的藩镇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对于唐朝皇帝来说,削藩自然就成了一件重中之重的工作。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唐朝皇帝的削藩成果如何呢?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藩镇数量又继续增加到了五十余个,几乎整个唐朝都成了藩镇割据的天下。唐朝皇帝是疯了吗?为什么藩镇割据会越来越严重呢?下面我们就详细说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全国总兵力约为八十五万。当时全国统计到的户籍数为2933125(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每3.5户家庭,就有一个人在当兵,用全民皆兵来形容也并不算夸张。

然而在这种高度军事化的情况下,中央却没有一支具有规模的军队可供调遣,朝廷在军事方面几乎完全依赖各个藩镇的军队,而藩镇军队的控制权又完全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因此,朝廷在自己手中没兵的情况下,想要削除节度使手中的军权,其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削番_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取消节度使_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原因

朝廷非常了解军事力量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危险,但它不具备消灭这种危险和对地方势力施加控制的手段。节度使和藩镇普通士兵也都用强硬态度对抗朝廷试图对他们施加控制的任何企图。因此并非是皇帝不想削藩,而是以当时朝廷的实力根本做不到。

那么朝廷能不能采用逐个击破的方式来削藩呢?答案是也不行。775年,“河朔三镇”中实力最强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试图吞并邻近一个已更换节度使的相卫镇。此举一旦成功就会被其他实力强劲的藩镇所效仿,唐朝势必很快将重新陷入混乱之中,因此朝廷决定“摊牌”。

唐代宗下诏命令附近八个藩镇组成联军讨伐田承嗣。这项命令最初颇符合八镇节度使的心意,因为他们有的与田承嗣有私仇,有的担心田承嗣实力越来越大将会危及自己的地盘,还有的纯粹是为了趁此机会扩大自己势力。

田承嗣在八镇联军的合力攻击下节节败退,但他却用巧妙的手段成功说服了八镇节度使,让他们认识藩镇间彼此利益一致,而不是与朝廷的利益一致。结果田承嗣虽然元气大伤,但却保持住了自己独立的军事地位。朝廷想让藩镇之间相互厮杀,彼此削弱的企图基本失败。

既然大的藩镇无法铲除,那么朝廷能不能先从捏“软柿子”入手呢?答案是也不行。因为军事力量基本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如果朝廷想要依靠藩镇节度使的力量来实现削藩,结果往往是获胜方的藩镇取得了最大利益,朝廷反而没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好处。而且这些实力较弱的藩镇往往还是中央政权的坚定拥护者,朝廷自然没道理去削除这些藩镇。

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削番_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取消节度使_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原因

因此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唐朝统治者只好一方面加强中央军队(神策军)的建设;一方面设立更多藩镇来彼此牵制,抵消出现单一藩镇实力过强的情况。唐朝皇帝在不同派系之间“走钢丝”,最终在艰难维持了一百多年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