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高贵”的无知

时间:2017-05-23编辑:历史狂流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皇帝中是名列前茅的,可是他对太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其中的道理他悟得很清楚,可就是无法产生积极的效果,恰恰相反,事物的轨迹总是朝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他先立的太子是李承乾。为了太子的健康成长,太宗可谓煞费苦心——他为儿子挑选了最优秀的老师——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都是一时俊彦。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太宗对于志宁、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应经常给他讲些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太子生于深宫,不曾闻见百姓的疾苦。而且国君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更不能骄矜放纵。”他责令两个老师若遇到不正当的事情,要严肃恳切地劝谏太子,使他从中受益。

贞观十年,太宗对房玄龄说:“我历观前代创业的国君,他们都生长在民间,所以深知民间的真实情况,很少会败亡。到了即位的守成之君,他们生而富贵,不知疾苦,所以很容易导致败亡。我从小就经历过各种磨难,对天下事知道得很清楚,还担心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像我的这些皇子,生于深宫,见识不远,哪里会明白这些道理?我每次吃饭,就想到种地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纺织的辛苦。皇子们什么时候能学得像我一样呢?”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句话被唐太宗屡次提及,可以说他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可是太子不能重返民间,祖辈、父辈打天下时的艰辛对他来说已经有些隔膜。加之他喜声色和畋猎,生活奢靡,老师的话被当作耳旁风,竟至于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来。结果后来他被废为平民,在流放地黔州死去。

接下来,太宗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没有工夫顾及太子的教育,但最近自从改立太子之后,每遇到一件事,总要向他讲一番道理。见他将要吃饭,问他:‘你知道吃饭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跟他讲:‘种庄稼很艰难,花费了农民很大气力。国家政策不违背农时,才能有饭吃。’见他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骑马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对他讲:‘马是替人干苦活,出劳力的,要让它按时休息,不要竭尽它的力气,这样才能常有马。‘骑见他乘船,就问他:‘你知道乘船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对他讲:‘船可以比作国君,水可以比作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要做国君,对这个道理怎能不感到畏惧呢?’见他在一棵弯树下休息,就又问他:‘你知道这棵弯树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对他讲:‘这棵树虽然弯曲,但用绳墨校正,就可加工成笔直的木材。作为国君,即使道德不高,只要多接纳规谏,也能变得圣明。’”

这段话中,太宗问了四个问题,李治回答了四个“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装糊涂?我看前者的成分居多。正是这个优柔寡断的李治最终把大唐江山拱手送给了悍妻武则天。

那个听说百姓没有饭吃,就问大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那个“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后主、那个“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李煜,都可以说是吃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亏。

春秋时期的曹刿曾经说过:“肉食者鄙。”其实,贫富贵贱的两极在任何时代都是有隔膜的。贫贱者无法想象富贵人的生活,他所能幻想的富贵就是天天有大油饼吃;而富贵人也永远无法了解贫贱者的疾苦,他们会把老百姓天天吃粗粮称之为吃绿色食品,称之为无比的幸福,这就是两极的隔膜。

其中“高贵”的无知更可怕,更让人寒心,因为他们站在潮头,是时代的引领者。舵手尚且无知,凭谁问:船往何方?


更多精彩推荐:

文人不要乱撒娇

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返回大全页:历史细节 历史不能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