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禹王碑的碑文究竟是什么意思 什么的蝌蚪文

时间:2017-05-09编辑:历史狂流

4000多年以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当时的部落首领便让大禹负责治水工作。聪明的大禹在对全国的主要山脉和河流做过精心的测量和考察后,确定了“疏导河道”的方法。经过大禹长达十几年的努力,洪水终于被他制服了,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伟大的治水英雄禹除了为后人做出治水的榜样之外,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道难题,这就是神秘的禹王碑。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碑上刻有难解的碑文。几千年来,所有的文人墨士都未能成功解读此碑文的内容。

相传,禹王碑最先发现于衡山的岣嵝峰上,所以又称其为岣嵝碑。唐德宗时期(779~805),著名诗人刘梦得记述说“祝融峰(衡山的最高峰)上有‘神禹铭’古石”,他肯定衡山上确实有禹王碑,但此碑不在岣嵝峰,而是位于祝融峰。

据记载,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有个名叫何致的人在衡山上终于找到了这块禹王碑。他便照原样临摹了下来,回到长沙后便刻了一块与禹王碑一样的石碑,并且将其树立于岳麓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临摹禹王碑便盛行于世。现今,在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等处都有此碑的临摹版本。

据描述,禹王碑碑面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分9行,一共77字。碑文字形好似蝌蚪,既不同于甲骨文,又不同于钟鼎文,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字体,苍古难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先生对此碑文做了三年的研究后,只辨识出三个字。对于碑文的大致内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猜测,一些文人学士不惜耗费毕生的心血来解读此碑文。其中多数人认为碑文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经过,并且还为岳麓山上的禹王碑编织了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当年大禹曾经到长沙来治水,并以岳麓山为营地。在大禹的领导下,长沙先民终于将洪水治好。为了感谢大禹,人们纷纷要求在岳麓山的山顶上立一块石碑,并在碑上记下大禹治水的功绩。谦虚的大禹不想将此事传扬出去,便没有答应人们的请求。可是长沙先民却执意要立,否则就不放他回家。无奈之下,大禹只好答应,但却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碑文要如天书一般,让老百姓不能认识才行。后来,人们便按照大禹提供的字样将“天书”刻在了岳麓山山顶的石碑上。

几百年后,一位老道士云游至此,他看到此碑文后,便好奇地辨认了起来。他辨认了一天,终于认出了76个字。正当他为此兴奋之时,突如其来的洪水竟然漫过了山顶,他吓得惊慌失措,一下子把辨认出的碑文内容全部忘记了。而此时,洪水又突然消退了。老道士想着刚才的情景,心想:这碑文一定是天书,百姓不得相认。

传说中的“洪灾”并没有阻挡住人们解读碑文的脚步,相反,人们对“天书”更加感兴趣了,并且还有少数人跳出了“大禹治水”的范畴,他们认为此碑并非禹碑。

杭州的曹锦炎认为这块碑与大禹无关,这碑文上的内容记录的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上岳麓山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先生却认为此碑是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所立,碑面上的文字为夏代的官方文字,要早于商周的金文。战国时期,此文字逐渐消亡,等到了秦汉时期,绝大多数人就不识得此文字了。刘志一花了10年心血终于破译了此碑文,译文的大致内容是楚庄王灭庸的历史过程。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一些考古专家的肯定。

众所周知,造字是离不开具体时间和具体环境的;同样,解读文字也要根据具体的时间和环境来推断,所以仅凭碑上的这些文字是考证不出内容的,“禹王碑”也会成为一个无法破解之谜。


更多精彩推荐:

司母戊鼎留给世人的未解之谜 青铜器之谜

和氏壁到底去哪里了 消失的传国之宝

返回大全页:

地底谜案汇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