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蜀汉集团为什么比不上曹魏集团

时间:2020-06-23编辑:历史君

  蜀汉集团的二代人物都不超群,而曹魏方面很多“官二代”则很多是叱吒风云的神级人物。两大集团之间对比如此悬殊,后人便不能把原因简单归结于刘备或者曹操等人的家教方式,或者单纯归于某个二代人物的个人才智、禀赋,而只能从魏、蜀两方的政权禀赋和团队文化上予以检讨。蜀汉的“官二代”都不优秀,未必是这些二代人物在其家教及个人才智、先天禀赋上有什么重大问题。

  同理,曹魏方面有很多二代人物出类拔萃,也不能说是因为他们的家教优越,或者因为其个人具有超异的先天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蜀汉与曹魏的政权禀赋和团队文化完全不同——历史上的蜀汉政权有一个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质,就是从其草创、勃兴到中期守成乃至最终覆灭之时,蜀汉团队的政权运行始终信奉家国一体、五湖四海,朝廷始终倚重于天下志士。

  因而在整体上始终能够做到君臣互信、上下一心。其实际情形,是两任蜀汉君主对于臣僚始终能够给予最充分的信任,而朝堂重臣对于君主则始终保持绝对忠诚。在这么一种局面之下,从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四任最高辅政者虽无不“权倾一国”,却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更没有让其近亲远戚布满朝堂。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只是一名普通官员——长水校尉,诸葛亮因为晚年得子,在其嫡子诸葛瞻出生之前,他把兄长——东吴诸葛瑾之子诸葛乔过继给自己,但是这个诸葛乔来到蜀汉后也只是一个带兵五六百人的基层将领(诸葛瞻后来官至卫将军、平尚书事,这是诸葛亮去世多年后的事情);

  诸葛亮的继承者蒋琬、费祎也都能像诸葛亮那样从不扶持任何私人势力,蒋琬的儿子蒋斌到蜀汉亡国时也只是个中级将领,在最后一场卫国战争中镇守汉城、战斗到最后一刻;费祎的费承只是在宫廷里担任一般性职务——黄门侍郎。至此,蜀汉政权的二代人物普遍都不优秀,问题的原因便有了相对清晰的解释:蜀汉君臣恪守家国一体、五湖四海,从来不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

  因此从客观上说,蜀汉自草创至、建国乃至最终的覆灭,鼎力支撑政权大厦的多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忠志之士,其二代人物则始终缺乏有效锻练机会——这与曹魏方面的事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曹魏政权始终存在一个重大而根本无法克服的致命隐患,就是团队内部始终缺乏忠诚和信任——问题的实质,是从曹操父子到后来通过发动政变执掌政权的司马懿父子,他们在骨子里根本不信任因而也从来不倚重于外姓人,由于团队内部缺乏信任和忠诚,主政者只能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

  魏、晋两朝在短暂鼎盛之后迅速败落,问题其实都是出在这里。先从“五子良将”说起。张辽、徐晃、张合、于禁等曹魏名将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这些人都是非常牛的——他们在军事、谋略上确实个个都是神级人物。

     但是认真翻看史料才明白,像张辽、徐晃这种超一流的名将,他们在曹魏政权中的军事权力和实际地位其实都非常有限,虽然也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但曹操从来没有把统军之权交到他们手里——统军大权始终掌握在曹家人或夏侯氏等自家人手里。曹操时代情况还要好一些,各种宗室人物普遍能够得到重用。到了曹丕继位后,其团队内部的信任状况进一步恶化,天子对其自家兄弟也都不信任,只能倚重于宗室前辈而对于自家兄弟则予以严加防范,曹彰、曹植等亲王级人物则近乎被软禁。

  这种局面导致曹休、曹真等宗室重臣凋落之后,曹魏中枢根本无人可用,实在没有办法才把统军大权交给司马懿,又因宗室人物力量微弱,曹家皇帝没有任何实力掣肘权臣,权力因此很快落入司马懿父子手里。到了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司马氏政权借鉴曹魏覆灭的教训而大封诸王,所有重权全部集中到司马氏氏自家人手里。

     他们认为这样搞下去,以诸王的强大实力拱卫中枢,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没有意识到由此遗留的问题更加严峻——司马炎去世不久,天下便再次发生大规模、高烈度的持续震荡,司马氏家族内部杀得天混地暗。

  晋朝皇帝家里的事情没有撕扯清楚,遍布各地的异族武装已经举起了屠刀——后人所谓的“五胡乱华”,从因果关系上看其实是“华族自乱”,这是另外的话题,不表。至此,曹晋政权的二代人物普遍出类拔萃,问题也便有了很明确的答案:因为曹魏政权的团队内部始终缺失信任和忠诚,当政者只能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无论是曹家的还是司马家的二代人物,从曹丕、曹睿到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表现确实都很卓越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