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时间:2019-10-22编辑:吴飞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太初四年(前101年),汉军再次踏上征途。由于此次汉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西域各国知道大汉来真的了,不敢对汉军稍有抵触,汉军一到纷纷打开城门,为大军提供粮食饮水。只有轮台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抗拒汉军,被汉军攻破后屠城。此后,西域各国震恐,大军一路之上再无抵抗。

汉朝大宛战争_汉攻大宛之战_西汉远征大宛之战_中国历史网

数月后,汉军顺利抵达大宛边境。李广利为保障后勤无忧,留下大部兵马守卫辎重和补给线,自领精兵三万直扑郁成城。大宛军出城迎战,大败而走,退回城内死守不出。李广利吸取教训,不再与其纠缠,而是绕城而走,直扑大宛国都贵山城。至贵山后,汉军首先切断城外水源,然后将其围住四面攻打。经过连续四十日的猛攻,虽然城池未破,但贵山军民已是伤亡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城内发生内讧。主张亲汉的大宛贵族怨恨国王毋寡拒绝献马、劫杀汉使,从而招致灾祸,遂起兵诛毋寡,遣使持其首级赴汉营请降,表示若汉军受降,则全城解甲,城内良马任汉军挑选;若汉军不允,就杀尽良马,与汉军血战到底。

就在这时,汉军斥候(侦察兵)探明,康居援救大宛的部队已近在咫尺,且城内有人凿井取水,饮水并未断绝。李广利与众将商议后认为,汉军久攻不下,已是人困马乏,若不许其降,则大宛固守城内、康居出兵于外,汉军内外交困,其势必败。

鉴于此,李广利准许大宛投降,并立亲汉的大宛贵族昧蔡为王。大宛则为汉军提供粮食,并任由汉军选取马匹。汉军挑选了上等马数十匹、中下等马三千余匹带回国内。其实,后来汉军才发现,大宛马虽快,但体型纤细,负重能力差。故而将领和骑兵作战,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速度反而退居其次,这也是汗血马在古代中国消失的重要原因。

远征大宛的意义

汉军二征大宛,前后耗时近四年,汉军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由于连续征战不得休整及李广利不体恤士卒等因素,最终回国者仅余万人。虽然牺牲巨大,但汉军征服大宛,威震西域诸国,各国纷纷遣子弟入长安为质,为汉藩属,从而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汉朝大宛战争_汉攻大宛之战_西汉远征大宛之战_中国历史网

此外,破大宛后,汉廷在从敦煌至帕米尔沿线设置驿站、营垒、烽火台,遣兵戍守,并在轮台、楼兰等地进行屯田,为过往汉使和商队提供水粮,由此使汉与西域之间人员往来不断,大大加深了双方的交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角度上来,这一意义是怎么称赞也不过分的。

诚然,远征大宛,虽然汉军打出的旗号是为了获取汗血宝马。但实际上,这次征伐却是有汉一朝“西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战略上看,征伐大宛并没有错。在汉与匈奴南北对峙、西域依附于匈奴的大局之下,如果汉朝不选择一个西域国家来“杀鸡儆猴”,一旦匈奴争取到整个西域的支持,则就将给汉带来巨大麻烦,之前汉军在河西、漠北等地付出的鲜血就会白流。

通过击破大宛,使西域臣服,不仅会避免汉朝陷于匈奴与西域两面夹击的窘境之中,更会大大孤立匈奴,确保大汉边疆的安全。如果没有武力作为保障,单是依靠德政,谁会真正臣服?正因如此,出兵讨伐既必要,也是势在必行。而且此后,汉在西域通过驻军与屯田,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为后来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置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战略上成功的同时,汉武帝却在战术上连出晕招,其中用人不当便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李广利并非帅才,其军事水平不仅难及卫青、霍去病等战神万一,即便和赵破奴、李息、公孙贺、路博德等人相比也相差甚远。以此人为将,只能使汉军遭受更大的损失。

另外,相比于两次远征数年的劳费、数亿国帑的消耗和数万将士的牺牲,汉军在战场上取得的战果显然太过微不足道。正所谓“利在千秋,罪在当代”,这恐怕也是征伐大宛最终成为汉武帝劳民伤财一大罪状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