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有关韩信“三不死”的典故是怎么回事?

时间:2017-03-10编辑:历史狂流

跟西汉开国大将韩信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成语特别多,比如说“胯下之辱”“月下追韩信”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照这条线索,基本上勾勒出韩信的成长历程。

胯下之辱,说的是韩信投军之前,钻了一个屠夫儿子的裤裆,那时他这样做,并不是害怕打不过这个无赖,而是不想跟他计较,从而两败俱伤,影响到理想的实现。虽然当时被嘲笑,但比起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这点隐忍算得了什么,勾践那时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出身比平民百姓的韩信强多了,这位越王不但尝胆,还替夫差尝过糞便。两人处境一对比,韩信这点委屈实在划算。

月下追韩信,说的是替项羽扛兵器的虾兵蟹将韩信,翻山越岭跑去投奔汉王刘邦,结果同样不受待见,只好一走了之。萧何是个伯乐级星探,趁着月光跑了一晚上,总算追上韩信,好说歹劝的把韩信拖回汉营。这件事情刘邦起初很不爽,觉得萧何脑子有问题,跑了十几个将军没见他去追,一个钻裤裆的人凭什么贴上热脸。后来事实证明,萧何脑子没有任何问题,而是刘邦眼神不太好,好在眼神不好的人耳朵更加灵光,刘邦这次听了萧何的话,把小虾兵直接提拔为大将军。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韩信第一次在刘邦面前展现天才般军事禀赋,派了一支万人小部队假装修复栈道的同时,秘密把主力部队开进陈仓,一路上,汉军应该吃了不少苦头,但比起丢命,那点苦头就是甜头。项羽手下的章邯也是一员猛将,没那么草鸡,能够迅速击溃章邯,凭借的是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是韩信与项羽的最后决战,虽然韩信手里掌握的汉军是楚军的五倍,但韩信没有完全依靠强攻,而是围起来一边打消耗战,一边打心理战,促使楚军从将军到士兵大批逃亡,包括季布、钟离昧这样征战多年的名将。等项羽一觉醒来,剩下的仅仅是一千来号子弟兵。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萧何伙同吕后谋害韩信,民间有个传说,刘邦曾经许诺韩信“三不死”,一是见天不死,二是见地不死,三是见金(属)不死。如果这个承诺属实,那么韩信被布袋包起来吊在梁上,然后被竹刀刺死应该也是真的。

其实,传说就是传说,没什么更多考证的必要性。以韩信之才,不会算不到自己大限已到,如果有机会让他开口说话,他绝不会说刘邦与他有“三不死”的约定,这明显是比废话还要无聊的屁话。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韩信临死前的遗言,跟他冒险来皇宫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以一人之死保全家族性命,只可惜,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样的道理,混混出身的刘邦最懂,他毫不犹豫夷平韩信三族。三族都不肯放过,还谈什么“三不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