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花木兰替父从军真有此事吗

时间:2018-08-01编辑:梓岚

在我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北方流传着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一位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民歌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传唱至今,使人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仰。

传说中木兰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木兰的父亲也要从军。但木兰的父亲年岁已大,并且染病在身,根本就不能参军上战场杀敌。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舍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后。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战争一直持续了12年,由于木兰作战勇猛,武艺、兵法样样精通,在军中屡立战功,脱颖而出的她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跃居为一名将军。

战争结束了,大军终于凯旋而归。皇帝论功行赏,封木兰为尚书郎。但是,木兰却不愿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

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12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于是,木兰从军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流传开来。虽然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记载木兰从军故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其中描写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究竟是文学杜撰,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呢?

对于在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木兰”的名字最早见于民歌《木兰辞》,无正史记载,她只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并非真有其人。而另外一些人却认为,没有被记载入正史的并不代表本人不存在,中国古代就连位高至宰辅者也未必尽入正史,特别是武将,即便参加过征战者也只不过写进了几位战绩功勋特别卓著与地位名望特别显贵的人,况且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真人真事的不计其数。

这些人首先认为《木兰辞》中描写的故事其实发生在唐朝。首先,诗中有“可汗大点兵”句,查遍二十四史,天子而兼有可汗之称的,仅有唐太宗一人。其次,诗中有“从此替爷征”句。只有唐初实行的府兵制,才有子代父征的规定。虽然府兵制早在北魏就出现了,但都没有子代父征的规定。再次,诗中描写府兵制的诗句甚多,如“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等等,都是只有唐初有了自备资粮兵器的规定才有可能产生这种行动。

诗中还有“出门看火伴”等句,也只有唐初的折冲府才规定十人为火,据此可佐证木兰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唐初。再次,诗中有“策勋十二转”句,只有唐代置司勋吏,掌管官吏勋级,凡达到十二转者称为上柱国,对立有战功的将士先授以荣衔,再封以相适应的官职。最后,诗中有“愿借明驮千里足”句,史书记载:“唐制,驿置明驮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据此,木兰的故事亦应发生在唐代。

宋代的文学家程大昌在《繁演露》中说:“乐府有木兰,乃女子,代父征戍,十年而归,不受爵赏,人为作诗,然不著何代人,或者疑为寓言,然白乐天题木兰花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即来。又杜牧有题木兰庙云云,既有庙貌,又云曾作女即,则诚有其人矣!”明朝的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他们都根据白居易和杜牧的诗句,不仅认定历史上实有木兰其人,而且认定木兰是唐代人,唐代人对于唐代史实当然是了解的,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修过《通典》的著名史官,杜牧的《题木兰庙》相去初唐只不过几代人,木兰从军的故事经由杜佑考证后再传给杜牧,事实应是可靠的,况且如果木兰的故事不是史实,为什么唐代众多的诗人对之竟毫无怀疑呢?这说明唐人非常熟悉木兰,从这个意义上,木兰确系历史人物,只是《木兰辞》中记载的南北朝的木兰从军或许并非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