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李鸿藻是谁,他跟李鸿章什么关系

时间:2017-01-03编辑:梓岚

李鸿章对我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了,他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北洋水师创始人和统帅。而说起李鸿藻就鲜有人知了。

说起李鸿藻,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李鸿章,认为他们非亲即故。要知道李鸿章和其哥哥弟弟三人都是晚清政坛响当当的人物,李氏家族烜赫一时,而恰恰与其同殿为臣的李鸿藻则常被对清史不甚了解的人误认为也是李氏家族的一员。事实上,他们除了同是晚清名臣,又同时被孔继勋选为举人这两个共同点外,就只有相差一字的名字能让人误解的了。

事实上,两人不仅祖籍不同,一点血亲的可能性都没有,而且政治主张完全不同,常有同殿为臣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军机大臣李鸿藻是清流派的领袖,而李鸿章是对立方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藻曾联合清流派党人一起打压过李鸿章。

1894年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主张和谈,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和时任吏部尚书的李鸿藻则认为应当重整士气,主动出战,与日本展开正面较量。在李鸿藻的执意坚持下,最终颁布了对日宣战的诏书,诏告天下。后来战败,北洋军全军覆没,还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藻指责李鸿章指挥不当,上书要杀他以平天下怨气。甚至在光绪皇帝面前,将李鸿章比作擅作威福的年羹尧。

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辈世代都仕途通达,是有声望的官宦世家。祖上在明朝时曾任吏部尚书等职,祖父曾官至按察使、布政使和两省巡抚。父亲也在广西做过知县,李鸿藻便是在广西出生的。他少时便聪慧过人,看过的文章均过目不忘,一览成诵。李鸿藻17岁成为秀才,24岁中举,25岁在殿试当选进士,随后便进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由此走上了仕途,直至病逝的50多年间都不曾离开官场。

咸丰年间李鸿藻被选为太子的授业师傅,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同治帝即位后,他得到太后和同治帝的信任和重用,升迁不断。一直到光绪年间,所任官职从内阁学士、尚书、军机大臣到总理衙门大臣,都是举足轻重的重职。甚至曾经历任兵、礼、工、吏四部尚书,有“高阳相国”的赞誉。光绪二十三年李鸿藻病逝时,光绪帝也悲伤不已,他三朝为臣,是少数三朝阁老之一。

除了辉煌的仕途外,李鸿藻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造诣颇深。他自小研习“馆阁体”,字体秀润大方。后来为官时写的奏章、议稿有很多都遗存下来,篇篇锦绣,章章绝伦,大都是用这种字体。清朝以来,稳健有力的“魏碑体”盛行,文人墨客都崇尚碑刻。李鸿藻将碑帖两种书法融会贯通,独具一格。写家书和手札时大都用“魏碑体”,这些遗存如今在收藏界可谓炙手可热。

另外,他也研习雄浑圆厚的“颜体”,喜欢风格生新瘦硬的“黄山谷体”,可见其禀性和性情。但这些留存就非常珍贵了。

李鸿藻画作风格简练俊逸,画中颇有倪云林的风骨。所作的花鸟扇面很受知识分子的士大夫喜欢,人人把玩。与著名画家张之万既同朝为官,后又结为亲家,两人经常一起喝酒助兴,吟诗作画,在当时的文艺界亦是美谈。清史编写的《画传》里,李鸿章的画作亦是单独列出的。

李鸿藻为人忠直正义,史书说他清廉节俭,独守正道,顾全大局。不仅如此,他为官处处以国家社稷为己任,体恤民情。同治年间的1868年到1871年,同治帝和慈禧几次提议翻修圆明园。但当时的大清朝内部财政堪忧,外有列强对其虎视眈眈,随时抓到机会就要吞食你的财富和领土。

李鸿藻考虑当时国力不济,百姓困苦,明里暗里劝阻同治帝,不应该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奢侈浪费人力财力。后来,同治帝和慈禧也不得不得放弃重修计划。但李鸿藻的功绩并不是这些在国事上的防微杜渐,而是为清朝保住了上万的领土主权。

同治十年的1871年,新疆地区因为阿古柏的入侵一片混乱,西北边境岌岌可危,清政府当时内忧外患。沙俄趁有利可图发兵占领了伊犁等地。直到1877年左宗棠领兵大败阿古柏,收复除伊犁外的所有失地。于是,次年派出使臣崇厚去俄国,就伊犁主权谈判。

结果令全国哗然,谁知道这人是个卖国贼。崇厚擅作主张签订了等同于卖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条款显示不仅伊犁城外的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归了俄国,还允许他们自由经商、贸易免税、增开商路等。李鸿藻义正言辞的反对批准此条约。在朝堂之上,慷慨陈义,联合清流派党人参劾李鸿章,直指其用非其人,上奏罢免崇厚定他擅订之罪,并奏请同治帝重新派遣使者去谈判,定要修改条款,并表示:“为官一任,上要无愧于祖宗社稷,下要对得起黎民百姓。”

清政府严词拒绝审批此“流弊甚大”的条约,并将崇厚罢免入牢,判刑羁禁。后来,在李鸿藻、张之洞等人不懈的努力下,重新派曾纪泽出任俄国公使,曾纪泽不仅曾国潘之子,而且原职是英法公使,对谈判很有经验。最终历时半年的交涉,重新签订了一份《中俄伊犁条约》,不仅伊犁回归,还保住了很多军事关卡和重地,修改了众多不平等的商贸条款,由此守住了伊犁版图的完整。

李鸿藻在北京是住在有名的绳匠胡同,三个儿子都出生在此。长子早逝,次子官至兼管邮政交通行政等部门的邮传部侍郎。小儿子叫李石曾,受家庭文化熏陶,国学修养深厚。在法国留学时进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来回国陆续参加辛亥革命、教书、办学,也是最早提倡勤工俭学的。后来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并且在同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