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曾国藩初进官场不识仕途

时间:2016-12-19编辑:梓岚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但是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就曾犯过一次大忌,幸亏后来有恩师的帮助,否则他一辈子也就 是个七品芝麻官。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1826年(道光六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参加会试中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出身与进士不同,进士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而同进士出身则要到翰林院学习三年,称翰林院庶吉士,然后由皇帝亲自考试,才能授予官职。1840年(道光二十年),学习期满,由道光帝亲自考试,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而在翰林院检讨期间,曾国藩就曾犯了一次错误。

有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柬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一百七十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回到会馆,他问了几个同侪,有说去有说不去。他思来想去,觉得反正也有人不去,自己也不去了吧。

果,到宴席那天,整个翰林院人去楼空,一个人也没有。回到会馆,把店小二都吓了一跳,因为翰林院都去赴宴了,会馆连饭都没预备。曾国藩好生郁闷,竟然被同僚摆了一道。

第二天一早,小鞋就来了,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都会在上面批两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楫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请贴,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也就是说,他既没实际差事,又没俸禄。不仅如此,同事、朋友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这让曾国藩备受打击。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自命名为《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在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期间,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