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不愿使用武力的清朝如何统一台湾

时间:2016-11-18编辑:梓岚

要说清朝历史上那位皇帝最伟大,功绩卓著,那么康熙皇帝排第一的话没人敢说第二!康熙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平定准格尔叛乱,击退沙俄侵略,统一台湾!今天小编特别要跟大家讲的是康熙皇帝统一台湾。为什么呢?因为台湾是康熙唯一不愿使用武力攻打的。

郑成功于公元1661年率大军成功登录台湾,彻底赶走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终于收复台湾,郑成功也在台湾建立反清根据地。然而,郑成功在光复台湾第二年就逝世了,继位的郑经改变了父亲反清复明的初衷,试图阴谋分裂祖国,依据台湾成立独立王国。从此,统一台湾,就成为摆在清朝面前的一道难题。

然而,如何统一台湾,当时的清政府意见并不统一,最主要的声音是有两种:一是放弃台湾,二是武力统一台湾。但是,作为清朝皇帝康熙观点相当明确,一定要统一台湾,但不愿意使用武力,希望采取谈判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清朝终于统一台湾,但经历漫长,从1662年到1683年,经历21年整。那么,不愿意使用武力的清政府是如何统一台湾的呢?从清朝统一台湾的历程来看,清政府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统一信念,坚决统一台湾。虽然清政府内部对于台湾的问题意见相当不一致,当时从北方南下的清政府的主要大权人物,如部臣苏拜、抚臣金鋐,包括内阁大学士李光地都认为台湾没有什么作用,对大清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拜秘书院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李霨的坚决主张下,犹豫的康熙态度变得坚决,观点相当明确,一定不能放弃台湾,坚决统一台湾,但希望不使用武力,这才使得清朝统一台湾成为清政府一致的信念。

二是坚持谈判和平统一不放弃。从1662年到1683年,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共谈判九次,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清政府为和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且显示了充分的诚意,并且作出了重大让步,一方面不合时宜地裁撤水师、焚烧战船、收缩防线,做出“仁厚大度”的姿态。另一方面,在谈判中一再让步,对和平统一仍然存在极大幻想,表示只要承认台湾是清政府的版图,可以封其为“王”,世代留驻台湾,并享受高度自治的“三不”政策,即:“不登岸受制、不剃发易俗、不改换衣冠”。这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然而9次谈判9次都失败了。不仅如此,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以为清朝反复谈判不愿动武是软弱可欺,而且也以清政府不能使用武力为要挟。“台独”的恶念愈发强烈。谈判中郑氏集团反复强调,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既然台湾“于版图疆域之外”,那我“别立乾坤”就没有什么不合适,我有权将台湾建成一个独立的国家,与你们大清国有何关系?

三是坚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面对郑氏集团“台独”的决心,面对谈判陷入困境,清政府一方面不放弃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的幻想,但另一方面决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的要求。虽然兵部侍郎温代、刑部尚书介山、户部尚书梁清标、水师提督万正色等在康熙面前鼓噪,不如暂且“搁置”,“拖一日是一日”,认为郑氏集团不会对国家有多大威胁。但康熙决心排除杂音,不再犹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决不同意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而且积极为武力统一台湾做准备,并且选择大将军施琅为进攻台湾的总指挥大力训练水军,只等待他一声令下。

四是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利用郑氏集团内部矛盾进行分化。康熙意识到要统一台湾,首先自己要大力发展经济,这样才能有实力、有能力并且对台湾人民有吸引力。清朝康熙年间,清朝经济蒸蒸日上,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日益强大,而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处境却日益恶化,内部斗争和矛盾逐渐加剧,郑经终日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台湾的军事大事都由其长子郑克藏处理。正在这个时候,郑经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内部势力很大的冯锡范和刘国轩联合发动政变,杀害了很有声望的郑克藏,立才12岁的二儿子郑克塽为王,并且大开杀戒,排除异己,郑氏集团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人心涣散,出现动乱局面,在经济上,台湾遭遇连续三年自然水旱灾害,粮食歉收,物价飞涨,再加上多年战争消耗,府库空虚,财政拮据,再加上扩充军队,岛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岛内各种形式的斗争时有发生,不断有岛内官兵投奔大陆,郑氏集团已经不堪一击。

五是最后利用武力轻松一击,统一台湾水到渠成。康熙最终意识到,再腐朽的政权,如果一味用谈判的和平手段,那也不会自动瓦解,更不会达到和平统一的目的,面对台湾郑氏集团的日益衰落,康熙认为使用武力统一的时机已经到了,于公元1683年,清朝水军在大将军施琅的率领下,开始了武力统一台湾,经过两次战役,清军取得全面胜利,郑军死伤各级将领300多名,共毙伤郑军12000余人,俘获5000余人,击毁、缴获郑军战船200余艘,大获全胜,占领澎湖列岛。这个时候,大将军施琅并未乘胜进攻台湾本岛,而是采取“抚绥地方”的政策,使“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与此同时,施琅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灾。郑克塽和大将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已有意归顺,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并提出希望“仍居台湾,承祀祖先,照管物业”,可以“依朝鲜例,做一个藩属国,称臣纳贡”,但不统一成一个国家。意思是要清政府承认台湾是一个藩属国,永远使台湾与中国分离。这个时候的康熙坚决拒绝了他们事实分裂的要求,于公元1683年8月13日,施琅率大军登陆台湾本岛。9月17日,郑克塽送来了正式降书,施琅接受了郑氏的归降。台湾终于回到清朝的怀抱,清朝统一台湾大业正式完成。随后清政府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成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与厦门合设一道,派官管辖。

康熙皇帝真是雄才大略,智慧过人,不愧后人称其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