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的故事孙承宗的结局如何?

时间:2018-11-19编辑:文二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的故事有哪些?孙承宗的结局如何?下面为你介绍明末抗清名将孙承宗的一生:

孙承宗生平简介

孙承宗(1563~1638),明末抗清名将。字稚绳,别号恺阳,保定高阳(今河北高阳)人。他是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中允、兵部尚书等职。他虽是文人出身,但后来弃文从武,颇懂用兵打战之道。在明朝将要崩溃时,苦苦支撑,延缓了大明的灭亡速度,但最后终于被俘自尽。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的故事孙承宗的结局如何?

孙承宗的故事

一、博涉好学 关心国事

青少年时期,孙承宗就十分好学。他人长得十分高大,相貌奇伟,须髯皆张,说话声音也十分洪亮,他经常博览群书,非常关心国家大事。

当时,明王朝的东北边疆经常遭到蒙古部落女真族的骚扰。为了以身许国,孙承宗曾经去过塞外,登过北岳恒山,渡桑干河,从飞狐、拒马(今河北涞源一带)直抵白登(今山西阳高附近),又从纥干、青波(今山西大同以东)南下,赴大宁、三卫(在今河北平泉以北)等地,观察边疆地形,访问边塞将士,了解边塞防御、塞外各部落实力等情况。通过调查了解,丰富了他的军事知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以第二名考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升中允,在这期间,他已表现出非凡的处事能力。当时“梃击”事变发生,有一个名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棍,听说太子朱常洛所住宫中,打伤守门太监。张差被抓住后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大臣们怀疑郑贵妃要谋杀太子,以便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负责审理此案的大学士吴道南问孙承宗怎么办,他说:“事情关系到东宫,不能不问,但牵连到郑贵妃,又不能深问。庞保、刘成以下的不可不问,但他们之上的,就不能深问了。”吴道南按他的话去做,果然把事情摆平了。

孙承宗身为文官,对边境的事却十分关心,经常了解边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万历四十六(1618)年,即公开向明王朝宣战。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军的主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军打败,使明王朝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可是,朝廷中的一些人,仍旧很盲目乐观,不把努尔哈赤放在眼里。只有孙承宗根据自己对边事的了解和分析,认为目前明军的士气不振,而后金军的情况明朝又不了解,如果在军事上盲目轻敌,其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三月,努尔哈赤攻陷了沈阳、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御史方震孺奏请孙承宗主持辽东军务。明熹宗不愿意让他离开京城,于是就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天启二年(1622),明军在广宁之役中战败,熹宗只得命孙承宗以兵部尚书身份经略辽东。他上疏皇帝说:“现在我们必须重视将军的权力,应选派拥有气略的人担当大任,不能让文人凌驾于其上,必须守关口,一般小胜小败不足为据。”因此熹宗同意他安抚西部,抚恤辽东百姓,减少在京城的部队,增设永平大帅,在蓟州修筑军事工事,在京城东屯田。从此,孙承宗弃文从武,走上了他的戍边军旅生涯。

二、不图安逸 宁远大捷

孙承宗以兵部尚书经略辽东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了。在到任之前,孙承宗特意备置了酒席告别亲友,但席间他自己吃的却是粗茶淡饭,有一位客人对此不满意。孙承宗就笑着解释说:“其实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在我做秀才的时候,对华美的衣服和食物并不厌恶,但自从我中了进士以后,朝廷里的事情很多,边关也屡屡吃紧。因此我考虑到,如果我自己不能吃苦耐劳,就无法率领大家。如果我再贪美食、图安逸,怎么能担当重任,负起赴边御敌的大任呢?我不贪美食、不图安逸,已经有十九年了。”

就在孙承宗经略辽东的当天,身在辽东前线的袁崇焕,因为不同意王在晋的消极防御作战方针,便接连地给宰相叶向高写了两封信。这个情况被孙承宗知道以后,他便主动去山海关了解情况。原来,自从广宁失守以后,明王朝就派王在晋接替了熊廷弼。王在晋一到前线,看到前线的情况,就打算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把军队撤到山海关驻守,而且要在旧城外八里修一新城。但王在晋的这个作战方针却遭到他的属下袁崇焕等的反对。反对派主张守关外,这样可以遮挡关内,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设立坚固的防线,把宁远作为关外的一个战略要点进行扼守。如果这样,向外进攻可以以锦州为后盾,向后退可以把守宁远。这非常有利于阻挡后金军南下,保护山海关。但是袁崇焕等人的正确主张却没有被王在晋采纳。袁崇焕等人没有办法,只得上书朝廷。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的故事孙承宗的结局如何?

孙承宗在充分听取了将领们的意见后,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错误方针,支持袁崇焕等人的正确主张。他对王在晋说:“你想在山海关把守,又要在外面筑一个新城,新城建成后,再将守旧城的四万人移入新城去把守,是这样吗?”王在晋说:“我想再加四万人。”孙承宗说:“八里之内,设八万兵,其他地方不设兵了吗?而且旧城外的一些品坑地雷是为敌人而设的,建新之城不成了为新兵而设的了吗?而且如果能守,旧关也能守,不能守,新城也一样。”王在晋哑口无言。孙承宗还亲自到关外做了考察,觉得宁远靠山傍海,右翼的党华岛(今辽宁兴城东南的菊花岛)屹立海中,可以互为犄角,实是险要之所在。如果把宁远和党华岛筑成坚堡进行扼守,就能堵住敌人入关的通道。而王在晋的主张,等于放弃关外大片土地,是不战而逃,等于自己撤掉自家的藩篱,引狼入室。但孙承宗这一有见地的筹划,还是未被王在晋接受,孙承宗便回朝把这些情况上奏给了熹宗皇帝,熹宗就把王在晋调离了辽东。

因为王在晋被调离了辽东,故而前方经略无人。孙承宗看到辽东边防无人,主动提出赴山海关督师,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孙承宗一到山海关,首先抓了边关防务的整顿,以安定民心,巩固和强化京东门户。他亲自制订兵制,招抚逃亡的士兵,清除内部间谍,集中人力物力修建营房,筹备粮馆,准备战守器械。那时西洋的大炮已经传入我国,但会使用的人却很少。孙承宗就选拔人才进行训练,鼓励大家学习和掌握新武器。后金兵善于骑战,可山海关的明朝守军骑兵只有几百人,孙承宗经过一番筹措,把骑兵从几百人扩充到了三千人。除此之外,他还设置了译番(翻译)、侦谍等六馆,招纳四方豪杰,为边防出力。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山海关从死气沉沉中苏醒过来,又成了一座雄踞于长城东部、南扼滔滔渤海的军事要冲了。

孙承宗在把山海关的防务整顿得井井有条之后,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筑宁远城上。天启三年(1623),他先后命令祖大寿、袁崇焕规定城制,派遣诸将分头动工。将士们同心同德,协力营造,第二年就把宁远城修筑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孙承宗又在宁远、锦州之间开辟了一条新的防线,把锦州、松山(今辽宁锦县南)、杏山(今锦县西南)、大小凌河、右屯(今锦县东)等地作为宁远的前卫,在这些地方构筑工事,修缮城堡,派兵驻守。还挑选出精兵组成若干小分队,来往于各据点之间,做到大警互援,小警自卫。孙承宗督帅蓟辽四年,共修复大小城堡五十座,练兵十一万,淘汰弱兵一万七,建立军营十二个,水营五个,大营两个,前锋后劲营八个,造甲胄、器械、卤楯(大盾)几百万,收复疆土四百里,几乎恢复了辽河以西的失地。

这一个时期,由于孙承宗戍边得力,使努尔哈赤无机可乘,三年多没敢轻易在明军守区用兵侵扰。

宦官权奸魏忠贤见孙承宗督边的声望一天比一天高,借熹宗派宦官去前线犒军的机会,竭力拉拢孙承宗,想让他成为自己人,让应坤等人去说明这些意思。但孙承宗报以蔑视的态度,一句话也不与他们说,魏忠贤因此怀恨在心,唆使党羽在熹宗面前屡次诽谤孙承宗。熹宗终于在天启五年(1625)派高第取代孙承宗,撤退关外守军。孙承宗满腔义愤,斥责撤军就像招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坚决要求辞职。孙承宗辞职,关外明军撤退,使袁崇焕坚持不撤的宁远城变成了一座孤城。努尔哈赤乘机于天启六年(1626)正月,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袁崇焕利用孙承宗督师经营的城池、兵马、器械和西洋大炮,与勇将满桂、祖大寿、何尔刚等,在宁远百姓的全力支持下,率万余民众浴血奋战,击退了后金十多万兵马,并歼敌一万多人。朝廷里的正直之臣都认为,宁远大捷与孙承宗的数年苦心经营关防是分不开的。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准备封他的儿子为锦衣卫千户,孙承宗没有接受。

孙承宗的结局如何?

宁远一战,后金军不但被明军打得大败,而且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不久就死去了。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天启七年(1627)五月,皇太极率大军进攻锦州、宁远,又被袁崇焕击败。宁远、锦州大捷后,魏忠贤诬陷袁崇焕,以王之臣取代了他。不久,熹宗死,思宗立,杀了魏忠贤,袁崇焕又被派到蓟辽总督军事。

孙承宗生平简介孙承宗的故事孙承宗的结局如何?

思宗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皇太极避过袁崇焕,绕过辽西,从大安口、龙井关、河山口(今河北遵化、迁安北部)等地入塞,很快攻下了守备薄弱的遵化,直逼京城,局势十分危急。思宗于匆忙之中令孙承宗以原官兼兵部尚书,扼守通州。孙承宗来到通州时,后金军的哨骑已经在通州四郊活动。城里的明军无心坚守,有的甚至想与敌人议和。孙承宗坚决反对议和,立即召集文武官员会议,他对将士们说:“城下结盟是可耻的。我受命前来剿灭敌人,并没有受命和敌人议和。我决心和通州共存亡,希望大家同心协力。你们中间愿意守城的留下,不愿守城的就走!”大家看孙承宗守城的态度这样坚决,军心就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孙承宗便积极着手部署御敌防务。

这时,袁崇焕在北京广渠门外大败后金军,战局有了好转。但是思宗皇帝偏听偏信,没有抓住这个大好形势乘胜发展,反而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于崇祯三年(1630)九月二十二日,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即分裂肢体),致使军心涣散,战局又急转直下。随后,孙承宗奉命去镇守山海关。

后金军在广渠门失败后,在退兵途中相继攻占了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滦州(今河北滦县),并在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四城驻军皆由了解内地情况、智勇兼备的将领指挥,这四座城就如同四把尖刀,插在北京的脊梁上,若不拔除,北京就不能解除后金军的威胁。因此恢复关内四城,便成了保卫京畿安全的当务之急。在孙承宗与众将讨论收复四城的作战方案时,马世龙主张先打遵化;孙承宗认为,四城之中,后金军在永平的兵力最强,其次是遵化,迁安和滦州只是敌人羽翼,迁安与滦州相比较,迁安易取难守,不如先收复滦州,突破敌人的薄弱环节,然后再扩大战果。诸将统一了思想,孙承宗遂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令马世龙、祖大寿等率军进攻滦州,自己坐镇九宁督战。为了迷惑敌人,他在战前派部分兵力佯攻遵化,以牵制敌军。由于孙承宗采取了声东击西、攻弱避强的战术,很快就攻克了滦州。永平的后金军得知滦州吃紧,即派兵增援,途中被明军击退。敌军预料滦州有失,永平也难以久驻,便弃城从冷口关遁去。孙承宗派兵穷追不舍,又收复了冷口关等四十多个边防堡垒,紧接着迁安、遵化也相继被攻克。明军从攻打滦州到收复四城,只用了十几天时间。

孙承宗收复了四城,即于崇祯四年七月(1631)修筑大凌河战略要点,工程尚未完成,后金军突然发起进攻,大凌河失守。大凌河之役失败之后,孙承宗被免职,回到家乡高阳。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皇太极派其弟多尔衮率兵分道入关,十月会师于通州,十一月攻打高阳。已经七十六岁的孙承宗率领家人登城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陷,孙承宗被俘。清军(此时皇太极称帝,改金为“清”)要他做军师,他不屈服,又要他出钱赎命,他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明朝有一个没钱的孙阁老?”说罢,他向北京方向叩了头,然后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