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秦桧生平简介秦桧的故事秦桧的结局如何?

时间:2018-11-17编辑:文二

秦桧生平简介:秦桧的故事有哪些?秦桧的结局如何?下面就来看一看奸臣秦桧的一生吧:

秦桧生平简介

秦桧(1090~1155),字会之,宋代奸臣,高宗时任宰相,追赠申王,谥号“忠献”。后夺王爵,改谥“缪丑”。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其父秦敏学曾做过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境)县令。秦桧于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历任太学学正职方员外郎、御史中丞。前后两度出任宰相。在任相的十八年内,他里通外国、控制朝政、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卖国求荣,成为臭名昭著的一代奸相,为后人所唾弃。

秦桧生平简介秦桧的故事秦桧的结局如何?

秦桧的故事

一、变节投敌 恩宠加身

秦桧幼时就拜到权臣汪伯彦门下。后来在太学读书时,他就显出善于拉拢别人的本领,事事都由他操办。政和五年(1115),秦桧进士及第,时年二十五岁。

秦桧取妻王氏,乃名臣王珪的孙女。王家是鼎盛之家,世代贵胄,亲戚大多身居要职,极其显赫。秦桧虽官卑职微,但所交往的人都是达官显贵,再加上他善于玩弄手段,因此有很大的政治势力。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势如破竹,直指京都汴梁,提出要北宋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才肯罢兵。朝廷纷争不已,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莫衷一是。秦桧时任员外郎,他两面讨好,提出四条建议,既要割地求和,又要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只割占燕山一路,金朝使者不得参议,且要严加防备。他当时的主张是倾向于主战的,没有对金死心塌地效忠。秦桧在国难当头之际的不俗表现,博得了当权者赏识,由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升为左司谏,再升为御史中丞。

同年十一月,金兵再度南下,攻占京城,俘虏徽宗、钦宗,即“靖康之变”。金立张邦昌为帝,这一举动招致朝野上下的反对和攻击,秦桧也不赞同。他认为,大宋民众之所以国破家亡,张邦昌难辞其咎,若立他为帝,民怨沸腾,一人高呼,应者云集,必然会群起而攻之,“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就是对金朝统治来说,也未必是好事。秦桧将上面的意思书成状文,递到金营内。金朝对这纸状文未加理睬,却很有除掉秦桧这个“忠臣”的打算了。

靖康二年(1127),金朝派人活捉了秦桧及其家人。这时,秦桧慌了神,害怕性命不保,把亡国之恨早就抛置脑后。他趁机贿赂金帅粘罕,为他在金太宗面前美言,才得以留在金太宗之弟挞懒身边。自此之后,秦桧极力讨好挞懒,卖力为金国效命。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再次南侵,此时的秦桧已非昔日阶下囚,而是挞懒部军事参谋兼随军转运使了,深得挞懒宠信。挞懒打算利用秦桧,打入南宋内部,里应外合,谋取更多的利益。计议已定,只待时机成熟。

建炎四年(1130),挞懒趁带兵攻打山阳镇的时机,演出了一场预谋已久的丑剧。山阳城陷落,秦桧趁兵乱之机,带领王氏及随从登船南下。船行至涟水时,遇到南宋巡逻兵士,秦桧自称历尽艰辛,杀死金兵,夺得战船,才得以返回祖国。秦桧被送往临安(今浙江杭州)。此时,他的“忠义”之名只能为他遮蔽一时,破绽百出的谎言经不住细细考究,将士们疑窦顿生:为什么同时被俘的诸将只有秦桧一人回来?燕山府至楚州两千八百里,如此漫长的道路上,处处关卡?熏要历经无数次盘查讯问,秦桧一行人竟能遮人耳目、安全逃回,真是匪夷所思。秦桧对于这些疑问也只能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时候,秦桧以前的朋友如宰相范宗尹、李回等,竭力平息众人,并在高宗面前称赞秦桧忠心耿耿,夸耀他才识过人。宋高宗听信这些话,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想见识一下这位“栋梁之才”。

第二天,秦桧就去面见宋高宗。他揣摩透了高宗的心病:这几年,金兵屡屡南侵,宋朝溃不成军,无力抵抗,高宗更是胆小如鼠、心惊胆战,深怕“靖康之变”再度上演,只求保住皇位,安享其乐,哪里管将相兵士的亡国之痛,黎民百姓的流离之苦?高宗几次求和,正为此意。因此,秦桧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他见到高宗,立即提出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要高宗安享南面半壁江山,将北方拱手让给金国,北方旧土的民众心甘情愿接受金国统治,不准妄想抵抗。见高宗动了心,他又不失时机地呈上谋划已久的“求和书”。高宗认为秦桧深知自己的心意,不禁大为高兴,兴奋不已。于是先是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之后就升他为参知政事。

秦桧生平简介秦桧的故事秦桧的结局如何?

二、两居相位 谋害忠良

秦桧得了恩宠,同时也让众人识破了他的奸诈。他这次由金国返回宋朝的目的,决不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冠冕堂皇。他满口忠义,骨子里却投敌卖国。《金国南迁录》里记载称,金国重臣讨论放回宋臣为其所用的人选时,鲁王就选中了秦桧。

站稳脚跟之后,秦桧就着力于夺取相位的争斗。时任宰相范宗尹是个老眼昏花、辨不清是非的人。秦桧和范宗尹相交多年,他从金国返回时,范宗尹力排众议,并在宋高宗面前吹嘘一通,秦桧才得以站稳脚跟。然而,为占据相位,秦桧也顾不上知恩图报了,他表面上对范宗尹恭恭敬敬的,暗地里却在高宗面前诋毁他。结果,范宗尹被罢相。秦桧又大肆宣扬自己胸中有“二策”,足以定国安邦,轰动天下,并以此作为进阶的“筹码”。这两条“秘而不宣”的妙计就是将河北人归金国、中原人归刘豫管辖,并没有丝毫过人之处,就连高宗也觉得秦桧是故弄玄虚。但为达成和议,高宗还得依靠秦桧,于是在绍兴元年(1131)八月升任秦桧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秦桧终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秦桧自染指相位后,排挤左宰相,独揽大权;设置“修政局”,安排亲信,为己所用。他嗜权专行,因此招来声讨不断,再加上宋高宗也因和议未能达成而深感失望,内外压力之下,绍兴二年(1132),秦桧被罢免宰相,贬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罢相之后的秦桧并不死心,他知道,只要宋高宗在位,宋金就会议和。于是他静观事变,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重登相位。后来,宋金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金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节节败退,无可奈何之际,金朝提出议和,高宗自是毫不犹豫地接受。金朝挞懒得势,若要议和,秦桧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南宋右相张浚力荐秦桧,正合高宋的心意。绍兴七年(1137)正月,秦桧升为枢密使,离宰相仅一步之遥。宋金要议和,秦桧要复相,而此时引荐过秦桧的张浚身居相位,又主张抗金,自然是秦桧最大的绊脚石。张浚以前受了蒙蔽,此时已发觉秦桧用心险恶,极力阻止高宗再次任他为相。不久,高宗任赵鼎为相,秦桧施展谄媚的手段讨好赵鼎,赢得了赵鼎的支持。绍兴八年(1138)三月,秦桧恢复相职。

二次任相后,秦桧加快了宋金议和的进程。秦桧以“议和”满足宋高宗“独乐”的心理,深得高宗信任;以“议和”为名割地赔款,被金朝统治者看重。如此两边讨好,损害的却是无数贤良和民众,牺牲的是宋朝的大好河山。

而此时宋高宗在议和问题上仍动摇不定:若一味求和,完全受金朝支配以求苟且偷安,又怕民怨沸腾;若不答应金朝的要求,采用强硬态度,又怕皇位不保。秦桧认为高宗的迟疑不决会影响两方的议和,就千方百计地让高宗完全信赖自己,言听计从,为此还进行了一系列活动。他先是在议和这件事上独掌大权,请求高宗不让其他大臣插手此事,由他一人操办;之后将议和之事一拖再拖,使高宗焦躁不安,心生烦闷,对议和之事坚定不移。他趁机拿出早已拟好的求和书,并禁止群臣干预此事。

绍兴八年(1138)十月,金使携诏书前往南宋。金使趾高气扬,气焰嚣张,连宋高宗都要以臣子之礼接受诏书。消息传出,民情激愤,众怒难平。无奈,接诏书行跪拜之礼只能由秦桧代行。绍兴九年(1139),秦桧不顾诸大臣的反对,与金使签订宋金和约,割地称臣,宋朝受尽屈辱。

和约签订不满一年,南宋统治者还没尽享屈辱换来的和平,金国发生政变,完颜宗弼上台,他主张以铁骑踏平南宋。绍兴十年(1140),完颜宗弼率领大军,逼近河南、陕西。金军并非如宗弼所愿,能够长驱直入,兵临城下,捷报连连,而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形势堪忧。正面战场上,南宋名将岳飞、刘琦、韩世忠率军抗敌,打得他们落花流水;被金军占领地方的民众也自发组织起来,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两相夹击,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南宋。金军内部已矛盾重重,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爱国名将岳飞趁士气高涨之机,打算一鼓作气,渡过黄河,收复失地,要“直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女真族根据地)”,一片欢腾景象。正在这紧要关头,秦桧开始着手破坏,致使抗金斗争功亏一篑。

秦桧生平简介秦桧的故事秦桧的结局如何?

宋高宗从来没有想过打败金军,收复被强占的国土,只要能暂时偷安一隅就心满意足;他更为担忧的是抗金将领手握兵权,会不会威胁他的统治。秦桧早就和金人勾结,以求功名荣耀,此时更千方百计阻挠抗金形势的向前发展。秦桧怂恿高宗,命令岳飞撤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岳飞深谙此语,不甘心放弃收复大好河山的良机。秦桧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命令另外两路军将领退兵,继而要求岳飞撤兵。岳家军孤军深入,境况十分危险,但仍取得很多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宋高宗在秦桧指使下,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君王之命不可违。岳飞痛哭:“十年之功,废于一旦!”退兵之时,人民拦住不让离开,将领、兵士莫不流泪。

岳家军刚刚撤回,秦桧就开始对这些抗金功臣下手了。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秦桧以“论功行赏”为名,召韩世忠、张浚、岳飞入京城,并分别授予枢密使、副使等职,实际上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南宋内部自相残杀,消息传到完颜宗弼那里,他趁机以军事入侵威胁南宋,迫使南宋割地求和,并以杀死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秦桧加紧步骤罗织罪名,陷害岳飞。同年九月,秦桧指使亲信捏造证据,又收买岳家军内部的叛徒,诬陷张宪企图使岳飞重掌兵权。张宪被捕,岳飞父子也受到牵连,身陷囹圄。

同年十一月,宋金二次议和,“划淮为界,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唐、邓二州”,再次割地赔款。秦桧对如何处置岳飞父子尚且犹豫,可他妻王氏更是毒辣胜夫一筹,催促他及早作出决断,并说:“捉虎容易,放虎难啊!”这坚定了秦桧尽快杀害岳飞父子的决心。忠臣入狱,万民愤慨。韩世忠质问秦桧证据何在,秦桧无话可说,只好含糊答道:“莫须有。”就在这“莫须有”的罪名下,一代忠臣受尽折磨,惨死狱中;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杀于市;家属或被流放,或被监押。

三、骄奢淫逸 遗臭万年

秦桧为了把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想尽一切办法迫害其他重臣,拉拢、培植亲信。对不听命于自己的人,他用尽心机,必欲杀之而后快,一时间,人心惶惶。

秦桧极为狡诈,他被罢相后,为重登相位,先是刻意博得时任右相张浚的好感,被张浚识破真实面目后,便对此事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赵鼎在张浚的推荐下身居要职,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后赵鼎任相,秦桧就讨好他,得到他的信任,在他面前说张浚的坏话,离间两人。接着就使用手段排挤赵鼎,终于夺取相位。

秦桧非常阴险。其他大臣无意间惹恼了他,他就会处心积虑实施报复,真可谓睚眦必报。李光曾与秦桧争论,可能言语冲撞了他,遭到了他的仇视。当时,秦桧不再言语,等到李光说完,他故意在皇帝面前称李光缺少礼法。高宗很信赖他对大臣们的评价,少有自己的见解,秦桧一句话就能把一个人否定了,甚至带来杀身之祸。

秦桧排除异己毫不留情,势必铲除之。胡铨为枢密院编修官,因看不惯秦桧的丑恶罪行,毅然上书要求杀掉秦桧,为民除害。秦桧恼羞成怒,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立即将其贬往州郡,还要高宗下诏告诫朝野上下,不得效法胡铨。同朝为官的陈刚中因为支持胡铨,也被流放到安远县,最后死在了那里。有人在胡铨被流放时,以诗送别,也遭到编管。

秦桧还采用恐怖政策钳民之口。绍兴二十二年(1152),秦桧与赵鼎结下恩怨,就把怨气出在其子赵汾身上,还要赵汾陷害张浚、李光、胡寅等,有五十三位贤良志士受牵连。大学生张伯麟题墙头诗,有暗讽之意,秦桧得知,立即将其刺配吉阳军。就连戏子们演戏时偶然的戏谑逗笑之语,都会遭到秦桧的猜疑,被关进牢狱,有的还因此丧生。

秦桧生平简介秦桧的故事秦桧的结局如何?

秦桧在迫害异己的同时,大力培植亲党,使他们都居高位、握重权、享富贵。其子秦熺游手好闲、胸无点墨,为了让儿子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秦桧费尽了心机。他先是命令科举主考官点秦熺为状元,之后就凭借手中的权势,不避耳目,连连提拔秦熺,没过几年就升之为知枢密院事。秦桧的孙子、侄子、姻亲等都是运用作弊的手段取得了功名,众位士人纷纷议论,心下不平。甚至那些刚刚出生未知人事的婴儿,只因为是秦桧的子孙,也被赐予了官位。朝野内外,几乎成为秦桧的天下。

秦桧对待最宠信自己的宋高宗、对待为自己效力的亲信,也是毫无情意可言。高宗身边遍布秦桧的爪牙,高宗的一举一动秦桧知道得一清二楚;秦桧还控制了朝政,国家大事根本传不到高宗耳中。高宗甚至经常身藏匕首,防备秦桧,他自己都说:“初奇桧、继恶桧,后爱桧,晚复畏桧。”这种又畏又恨又依赖的情感,正体现出秦桧的诡计多端。对待宋高宗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信也不例外。曾为秦桧死命效力的郑刚中讨得秦桧的欢心,很快就升为监察御史,可谓官场得意。但好景不长,只因一件小事惹得秦桧不高兴,郑刚中就被抛弃,死前受尽了凌虐。

秦桧不仅对权力贪得无厌,对财物也是极尽聚敛之能事,将之据为己有。宋高宗因秦桧是宋金和议的功臣,对他大加封赏,珍宝珠玩不可胜数,还赐给他不少土地。秦桧还仿效蔡京,借生日之名,行敛财之实。此外,卖官、对百姓横征暴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手段。秦桧的家产已远远不是家财万贯、富甲一方所能形容的,甚至几倍于南宋的国库,令人咋舌。

秦桧在捞取权力、钱财的同时,自然不会忘了捞取美名。谁对他歌功颂德,谁就能得到提升。重赏之下,谄媚者蜂拥而至,称其“元圣”者有之,就连宋高宗的后妃都叫他“太平公公”。

秦桧的结局如何?

然而,“美名”的背后是民众对他的讨伐声。贤良对他的厌恶、百姓对他的愤恨,是不可阻挡的洪流。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秦桧上朝行至望仙桥时,在那里静候多时的施全举刀刺杀秦桧,可惜事败,只砍断桥柱,施全也被杀于市。此事虽未成功,但秦桧丧失民心的程度可见一斑。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倒。高宗到秦桧府第探问其病,秦桧已不能说话,只是流了几点鼻涕眼泪。秦熺奏请以自己代居宰相之位,高宗说:“这事不是卿所应当预闻。”高宗于是命直学士沈虚中草制,令秦桧父子致仕。表面上却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秦熺之子秦埙、秦堪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当晚,秦桧病死,年66岁。后追赠申王,谥号“忠献”。秦桧是历代奸臣的代表。自南宋至今,历代民众都没有原谅秦桧,以形形色色的手段来表达对他的鄙夷。如今在杭州的岳庙里,香烟袅袅,游人不断。岳飞塑像铮铮铁骨,按剑而坐,受万人景仰;秦桧夫妇塑像,双手反剪,跪于岳飞墓前,被万人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