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杨六郎有哪些英雄故事 杨六郎是怎么死的?

时间:2018-11-09编辑:文二

杨六郎有哪些英雄故事杨六郎是怎么死的

杨延昭生于957年,979年杨业归宋时,不过22岁。杨六郎镇守边关20多年,历史上有关他的英雄事迹却并不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与传说中的英勇神奇大相径庭。

杨延昭少年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对兵法及行军打仗之事却非常上心,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杨业对他很是钟爱,觉得他最像自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经受战斗锻炼。二十多岁的时候,杨延昭就在军中协助父亲守卫宁武关沿线。宁武关沿线包括现在山西省的平鲁、朔县、崞县等地,是他当年抗辽的主要活动所在,至今当地依然保留着六郎寨等遗迹。

杨六郎有哪些英雄故事 杨六郎是怎么死的?

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杨六郎冲锋在前。攻打朔州城时,杨六郎手臂被流矢射中,入肉很深,但他没有退却,忍痛鏖战,奋力向前。他高昂的战斗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宋军将士,官兵们舍命拼杀,把强悍的辽兵打得一败涂地。这一年的陈家谷口一役,他的兄弟杨延玉随父亲战死,而一贯跟随父亲左右的杨延昭没有出现在历史记录中,想必是因为臂伤留守代州了。

杨延昭与他的父亲一样,起初并没有受到宋王朝的重用。太平兴国年间,他被荫补为供奉官,这是级别比较低的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连级干部。父亲牺牲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为崇仪副使,出知景州。崇仪副使为从七品,是个中级军官。当时江、淮一带局势不稳,他被任命为当地的都巡检使。后来杨延昭被调回河北,升为崇仪使,知定远军,担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南面)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边防前线的巡逻工作。

人们在撰写杨家故事的时候,可能觉得巡检使这个职位太低,配不上英雄的身份。所以有的故事中说,杨业死后,一开始他并无官职,带着两个妹妹到晋阳破敌。后来朝廷任命他为高州节度,他却宁愿选择边关巡检,理由是只为能上阵杀敌。杨家将小说则借佘太君之口,称出任巡检使有辱先人门庭,但为了报效国家不计官职大小。这也反映了小说创作者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不能完全抛开历史,一方面又为历史中杨六郎不够显赫的地位抱不平。

英雄的事迹总是难以磨灭,杨家将的英勇传说,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传扬。如今雁门关附近山上,仍然留有杨六郎砦等地名,这是对他的永久性纪念。咸平二年冬(999年),辽国大举南犯,声势浩大,气焰嚣张。杨六郎在与辽军的对抗中,率兵打了几个胜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他不是宋军的主将,所取得的胜利也只是局部的,但还是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有一次,六郎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遭遇了大队辽兵的围攻。遂城是个小地方,城墙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势非常危急。杨延昭紧急动员全城的壮年男子配合宋军上城防御,打退了敌人的数次猛烈围攻。

战局暂时稳定下来,但城内人心惶惶。遂城易攻难守,没有良策很难坚守。入夜时分,杨六郎到城头巡查,阴历十月,北方的天气滴水成冰,已十分寒冷。一阵寒风吹过,杨六郎计上心头。他连夜安排人往城上浇水,等到天明,城墙上结起又硬又滑的冰层,辽军无法架梯也无法爬城,不得不自行退却。宋军乘机出城追击,大获全胜。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被授予莫州(河北任丘)刺史。(据《宋史·杨延昭传》)。

辽兵入侵中原,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辽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做。更可恨的是,他们还把当地民众抓去做苦力,甚至在攻城时逼迫他们爬城,让无辜的百姓做替死鬼。目睹此情此景,杨六郎恨不能率百万雄兵痛杀辽寇,但他人微言轻,官小兵少,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他屡次请求高阳关都部署傅潜发兵增援,都得不到回音。

当时傅潜手下有8万多兵马,但他消极畏战,闭门不出。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阻抗辽兵,傅潜都充耳不闻。更有甚者,他还刻意掩盖部下抗辽的功绩。贪生怕死的傅潜受到了众人的严厉谴责,当时一位叫钱若水的文官,主张杀掉傅潜,通告全军以振军威,然后挑选像杨延昭这样英勇善战的军官,委以重任,驱逐辽军。后来宋真宗亲率大军前往大名府督阵,宋军绵延数十里,气势庞大,深入宋境的辽军担心被围,于1000年正月撤退。

辽兵撤退后,宋真宗将傅潜削职流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延昭有幸得到宋真宗的召见。真宗皇帝询问他有关边防的情势,杨延昭对答如流,谈吐不凡。宋真宗非常满意,对诸位大臣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这可能是杨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皇帝。

杨六郎有哪些英雄故事 杨六郎是怎么死的?

咸平四年(1001年),辽军又一次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叫阵,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后,伏兵四出,杨延昭又率众杀回,辽军大败,其领军大将当场阵亡,此一阵大涨宋军士气。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名。杨延昭升了官,照例又引起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和大臣们谈及此事,表白自己知人善任。他说杨延昭远在边关,朝里没什么熟人,全仗自己忠心勇敢取得些功名,对他眼红的人很多,不是朕保护他,他哪里会有今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杨六郎根本不可能为当朝郡马,否则就不是朝中无人了。终其一生,杨六郎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和故事传说中的朝廷重臣相去甚远。

不过话说回来,宋真宗对他还算不错。咸平五年(1002年),辽军兵困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救援,队伍还未列阵就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因其素以忠勇闻名,将其从轻发落,革职待办以观后效。过了一年,边境局势又一次紧张起来,边将用兵不利,在望都一战中损失惨重,杨六郎才被重新起用,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说到底,杨延昭始终不过是一个普通战将。《宋史》对他的记载,无论功过都非常简单,远没有故事传说那么精彩传奇。

宋朝充满爱国激情的文官武将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位卑不敢忘忧国。杨延昭虽然权力不大,地位不高,但却始终不忘为国分忧。他镇守边关兢兢业业,已经有了不小的威名,辽军对他十分敬畏。景德元年(1004年),为有效地防范辽军的进攻,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并且赋予他一定的特权,如遇辽国进犯,允许他机动行事,可以不受都部署王超的指挥。这大概也是吸取了杨业悲剧的教训。

1004年,萧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绪率领二十万人马,大举南下,直逼北宋要地澶州。澶州是扼守京城东京的重要门户,当时的黄河从澶州城穿过,黄河北岸为澶州北城,南岸为南城。杨延昭驻守遂城,兵力虽然增加到一万人,但面对二十多万强敌,除了牵制拦截敌兵外,起不了更大的作用。但他对全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辽兵孤军深入,处于宋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只要果断决策,一定会围而歼之大获全胜。他由此大胆向朝廷进言:“辽军孤兵深入,离其国境上千里,数量虽多,但人困马乏,且贪财好物,很容易被打败。只要命令各地军队严守重要关隘,同时部署军队合力围攻,就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然后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收复幽州等地也大有希望。”

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的主战大臣寇准不谋而合。杨家将故事中,杨家与寇准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杨六郎确实与寇准同时为宋真宗效力,但寇准是北宋名相,地位远在杨家之上。杨六郎有可能与寇准从未谋面,更谈不上什么交情不交情。

大臣们的建议虽然合理,但宋真宗的想法却不同,他从京城出发之际,着眼点就在于尽快息兵议和。萧太后的初衷也不是要侵占大宋地盘,而是尽可能多地掠夺财物。她软硬两手并施,一方面驱动大兵,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和谈。

辽军兵进澶州并没有占得什么便宜,萧太后也意识到再拖下去局势会更加不利。辽、宋双方都想议和,于是便签下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澶渊之盟”。辽朝皇帝名义上称北宋皇帝为兄,但北宋每年要将二十万匹绸缎和十万两银子送给大辽。

金钱换和平,至此以后基本上成了大宋坚持的国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杨延昭虽有一腔爱国之心,但却无用武之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也许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他在镇守遂城期间,前前后后共打退过辽军的百余次进攻,遂城也因此获得了“铁遂城”的称号。他也曾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

杨六郎有哪些英雄故事 杨六郎是怎么死的?

杨延昭的威名传于后世。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遣使索要关南十县,并要求增加岁币。双方在谈判中展开了激烈交锋,仁宗说,当年若听杨延昭诸将之言,何至有今日之事?丞相富弼出使辽国,对辽兴宗说,你们难道忘了我朝先帝的恩德吗?当年若是听由诸将所言,你们还能逃脱吗?澶渊之盟的得失,双方皇帝都心知肚明,辽人哑口无言。

澶渊定盟之后,杨延昭因为守边有功,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屡次获得升迁。经寇准推荐,宋真宗在挑选守边之将时,钦点了杨延昭,命他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也即1005年,升任保州防御使,5月,又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即高阳关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宋朝重文抑武,军事干部只能担任副职。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延昭担任的是高阳关路副都部署,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与高阳关副都部署,一字之差,权限大不相同。北宋的“路”相当于后来的行省,高阳关路管辖河北十五军、州、关,高阳是高阳关路的治地所在。高阳关与高阳关路的区别,就如同今天的省会与省会所在地的关系,以山东济南为例,高阳关副都部署相当于济南的副市长,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则相当于山东省的副省长。1005年至1014年,杨延昭担任的是级别较低的高阳关副都部署。

高阳关在今天的河北高阳东,是当时的边防重镇,它北面的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等三关是抗辽的前哨阵地。戏曲故事经常提到的杨六郎镇守三关,依据就在这里。至今,晋冀一带的流行小调《小放牛》中仍有“什么人把定三关口,杨六郎把定三关口”之句。清代无名氏有诗:“拒马河边古战场,山花埋没纸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震三关说六郎。”《雄州志》中也有:“牢落三关在战场,延昭事业瓦桥霜。可怜野调盲词里,附会犹能说六郎。”

高阳关副都部署是杨六郎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高位了。杨延昭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治军有方,能与官兵同甘共苦。他生活简朴,不讲排场。战斗中身先士卒,有了奖赏先分给大家,立了战功先往将士身上记,所以很得军心,“人乐为用”。另有记载,他“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按今天的话说,那就是一心扑在事业上,顾大家、舍小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很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杨六郎镇守三关是一个传遍大江南北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信号,说其“功在国家,泽被生民”毫不夸张。雁门关附近,有多个六郎寨或六郎城遗迹,此外还有不少焦孟二人的遗迹,“亚古城荒焦赞墓,桑乾河近孟良营。行人多少兴亡感,落日秋烟画角声”,不管这些古迹是真是假,至少说明杨家将故事在此流传很广。

大中祥符九年(1006年),王钦若进谗言,寇准罢相。朝廷对杨延昭的职责权限进行了限制,升任高阳关后,对他的限制进一步加大,告诫他不得轻举妄动。如果保州出兵攻击辽国,或者私越边境,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1012年,宋朝廷甚至明令抗辽有罪,如若有犯,要按“罪痛绳之”。与此同时,朝廷还不断派监军前去视察,宋军必须以守为主,收复失地一说只能抛之脑后。杨延昭镇守边关的第九个年头出了一点乱子。因为他为人正直,不懂“吏事”,上面派小校周正来修理他,引发了一些混乱。宋真宗知道这件事后,将周正召回并对杨延昭进行了提醒,事态才得以平息。

杨六郎有哪些英雄故事 杨六郎是怎么死的?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57岁的杨六郎积劳成疾,病死于边关。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伤心不已。杨延昭镇守边关20多年,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但他毕竟不是边关主帅,能量到底多大不得而知。

有关他的英雄事迹,野史多于正史,传说多于正传。在民间,杨延昭英勇善战、保家卫国、威震敌胆的故事流传甚为广泛,赢得了百姓的极大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