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欧阳修生平介绍: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有多重要?

时间:2018-10-27编辑:文二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一生以文章冠天下。

欧阳修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艰辛地抚育他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他考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年),他应召试学士院,被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e07f00036470b2621e1ea5d74d217732.jpg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仲淹、韩琦、富弼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至和元年(1054年),他奉诏入京。嘉佑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他的主张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担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等职。英宗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他多次辞职,但是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去朝廷职务,隐居于颍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病逝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他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要使“文”有光辉,“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来充实自己。但他又纠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并非“有德者必有言”。他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

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ec63f23e72c9cda7ff24a1bec7c412ce.jpg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

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他的散文,不论是讽世刺政、悼亡忆旧、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于深入浅出的行文中叙事说理,精练流畅,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给当时的文坛吹送了一股清闲的空气。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宣扬一种“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抱负。

他的悼亡忆旧的散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游记散文,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是亦步亦趋简单地沿袭前人的文风。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其《归田录》《笔说》《试笔》等都很有名。

在诗歌创作上,欧阳修也卓有成就。他的诗风格通俗流畅,情景相生,意味隽永。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例如,在《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中,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在《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饮官酒诚可乐”。而百姓“釜无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现象。另外一些诗,多是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如《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诗论上,欧阳修时有新见,后人将他的诗论集录成书,称为《六一诗话》。郭绍虞说:“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欧阳修的诗论,改变了以前的论诗作品或重在品评,或重在格例,或重在作法,而是兼收并蓄,细加抽绎。

他在评论诗的时候,虽然不废雕琢,但主张归于自然。他特别称许梅尧臣“意新语工”之说,为宋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欧阳修在宋初的词坛上也占一席重要的位置。他的词格调较高,技巧娴熟,不乏艺术珍品,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写的多是男女爱恋、离情别绪一类的题材。例如为人们所称道的《踏莎行》,末尾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又如《朝中措》开头两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功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著名的《秋声赋》,是与苏轼的《赤壁赋》媲美并行的赋中精品,文学价值很高,是千载传诵的作品。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有独到见解,金石学有开辟之功,史学成就尤伟。他的独生子欧阳发等曾作了一个统计,欧阳修所著将近20种,仅《四库全书》收录或存目就有13种。以现行《欧阳文忠公文集》和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的《文忠集》150卷,附录五卷为较全。

a934ae86b430aa1710e9f9aa13c207ca.jpg

欧阳修一生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苏轼这样评价他:“天下翕然师尊之。”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名人名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