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孙武是怎样编写出《孙子兵法》的 孙武结局如何?

时间:2018-10-25编辑:文二

孙子(约前552年—?),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今山东博兴)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出身于卿大夫的家庭,这使得他能广泛接触到各种文化典籍。这些宝贵的知识为孙武日后的著书立说、运筹帷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军事世家的环境使孙武从小就对领兵打仗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对军事的兴趣。

后来,由于士卿大夫之间的互相倾轧、明争暗斗,使齐国的形势极其复杂险恶,孙武一方面为避免纠缠其间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另一方面,更为了使自幼因名师指教、苦学而得的才华得以施展,他决定投奔吴国,以成就自己的鸿鹄之志。

21f50fec997fc0bf6e22e2140c7d6dc1.jpg

进入吴国后,孙武没有像大多数避难的贵族公子那样急于求见君王,以谋得微不足道的一官半职。他知道,欲为人杰者,必有非常之能,自己的军事才能虽已小有所成,但尚未形成一套理论系统。当时吴、楚两国之间的争霸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只有军事奇才,方可主导战争的胜局。

孙武于是以退为进,躬耕隐居,一边著书立说,一边静观时变。名传天下的《孙子兵法》就是在此时写就的。同时,与孙武一生事业休戚相关的人——伍子胥也于此时出现,并在后来成为了他的挚友。

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伍子胥就将孙武引荐给吴王阖闾,孙武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孙武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战争准备已经完成,吴王遂拜孙武为主将,率3万精兵,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孙武突然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南),直插楚国纵深。楚军措手不及,被迫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猝应战。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先后用“半渡而击”等战法,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弃城仓惶南逃。

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指出:“(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1215f86c57e0afd11c38bc6cc56b0860.jpg

在破楚征程中,孙武大展兵家智谋,灭徐、钟吾二小国,铲除楚国的羽翼;讨伐越国,除去吴国的后顾之忧;以“疲除误楚”的策略方针扭转时局,完成了双方优劣之势的转换。在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成熟后,孙武率3万之师,联合唐、蔡等三国进行大胆的战略奇袭,从而揭开了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的帷幕。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大获全胜,占领了楚国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吴国从此强盛起来,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孙武退隐后的活动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75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孙子留给后人的《孙子兵法》,是他一生军事思想的光辉结晶,是中国现存一部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90ebeeb52a1b1e7801b5c2b28a4d19d.jpg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名人名言

兵者,诡道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