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孙承宗:明末抗清名将波澜壮阔的一生

时间:2018-09-18编辑:文二

明朝统治后期,女真部落在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立了后金国,并不断攻打明军,与明朝的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明朝军队里产生了三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们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而孙承宗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生于河北直隶保定高阳。当时,明朝的东北边疆经常受到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骚扰和威胁,而高阳这个地方,在明朝时是四大防御要地之一。所以,在前线长大的孙承宗,少年时除了熟读《四书》外,更是对兵书情有独钟,希望有朝一日赶走外敌,报效朝廷。

孙承宗像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孙承宗作为大同巡抚的家庭教师,随同前往山西大同。在那里,孙承宗开始展露出一个优秀军事统帅的潜质。

大同,巡抚宅第。

巡抚大人正被士兵们堵在屋里,吓得汗不敢出,连寻死的心都有。怎么回事呀?原来是巡抚大人想要迟发士兵的军饷,士兵们恼羞成怒,闹起了哗变。

关键时刻,孙承宗出现了。

孙承宗看着眼前挥舞着刀剑、怒气冲冲的士兵们,没有丝毫畏惧,也没有激动,他只是平静地说道:“饷银已经在外面备好,非常充足,请大家出去排好队,按照名册领取,但如果有冒领饷银的人,格杀勿论!”

士兵们一哄而散。

处乱不惊、从容镇定,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斗就这样被孙承宗一句话化解。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高中榜眼,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被任命为太子谕德、洗马等官职,辅佐皇太子。天启年间又教导皇帝朱由校的日常学习,这时的孙承宗作为“帝师”逐渐被重用。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在已经占领沈阳、辽阳之后,又攻陷广宁,消息传来,明朝廷震动。边疆战事告急,明朝廷内部意见不一,争吵不休。

新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花百万两银再修一道重关,派兵四万把守,但此举遭到兵备佥事袁崇焕的激烈反对。孙承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起身前往边疆布防。

山海关,咽喉要塞,一旦山海关破,后金军队将长驱直入,直捣京城。

孙承宗在山海关和八里铺巡视之后,听取了将官们的意见,也很快对局势有了自己的判断。孙承宗随即找来了王在晋,和他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谈话。

孙承宗非常客气地问王在晋:“你建议的新关如果建成,是打算把驻守旧城(山海关)的四万人调过去吗?”

王在晋答:“不,我打算另外调集四万人过来防守。”

孙承宗说:“如果这样,那方圆八里之内就有八万守军了,是吧?”

“是啊!”王在晋丝毫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孙承宗一听,脸色一沉,道:“区区八里地,居然有八万守军?新城背后就是旧城,那旧城前面的陷坑、地雷,是让我们自己人去踩吗?如果新城可守,还要旧城干什么?如果新城守不住,那四万守兵撤退到旧城下,你是开关让他们进来?还是闭关守城,把他们交给敌人?”

王在晋一愣,随即答道:“当然不能开关,山海关外有三道关,可以让逃兵从那里进城,而且,我准备在山上修筑三座军寨,接应败退的军队。”

孙承宗一听,大吃一惊,怒道:“仗还没打,你就修了寨子接应败军,不是教唆他们逃跑吗?何况我军可以进入军寨,敌人就不能跟在后面追进去吗?局势如此危急,不想着恢复国土,却想着躲进关内,这等于拆掉我们家门口的藩篱,这样一来,京城就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了!”

王在晋无言以对了!之后,王在晋被调走。

天启三年(1623年),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督师蓟辽。到任第一件事:练兵。

孙承宗大力整顿山海关防务。淘汰、遣返无战斗力军士一万多名,建立新的制度,守军战斗力大为提升。

最重要的一件事:重用人才。

孙承宗与袁崇焕一见如故,他非常欣赏袁崇焕,接受了袁崇焕在宁远筑城的建议,并支持袁崇焕建立了一支与努尔哈赤匹敌的强大骑兵——关宁铁骑。

此后,孙承宗提拔、重用袁崇焕、孙华元、鹿善继等人,修复了包括宁远在内的大城九座,堡垒四十五座,并练兵十一万,囤积大量守城器械,而当时的宁远也成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重镇。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派兵分驻锦州、大小凌河等军事重地,修缮城池,练兵屯粮,拓地四百余里,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全部失地,建立了一条清兵无法跨越的锦宁防线。

可是,后来奸臣当道,孙承宗被屡次弹劾,辞官回乡。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绕道长城,深入内地。清军进攻高阳时,孙承宗率领全家和高阳百姓奋起反抗,无奈兵力相差悬殊,高阳被攻破,孙承宗一家老小四十余口全部被杀。孙承宗时年七十五岁,后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