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朱高炽的故事:在位仅十个多月的皇帝

时间:2018-09-17编辑:文二

明成祖朱棣娶开国大将徐达之女为妻,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炽生性沉稳,自小喜爱读书,深谙儒学之道。

但可惜的是,由于朱高炽身有残疾,体态臃肿,行动非常不便,文治武功了得的朱棣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但是满朝文武大臣却非常拥护朱高炽,在他们眼中,这样一位仁爱的王子登上皇位之后,一定会施行仁政,爱惜天下百姓。

明仁宗 朱高炽像

朱高炽从小就显露出仁爱之心。朱元璋因为这一点而喜欢他,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让其父朱棣把十七岁的朱高炽册封为世子。有一年冬天,朱元璋命朱高炽去校场检阅军队。朱元璋心想,没几炷香的时间,孙子回不来。

可是出乎朱元璋预料的是,朱高炽很快就回来了。朱元璋不解,问朱高炽为什么。朱高炽爽朗地答道:“清早太冷了,要检阅军队的话,最好放到早饭之后,这样士兵们才能展现出雄雄军威。”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为朱高炽的爱惜军卒之心而欣喜。

后来,朱元璋又让朱高炽阅览大臣的奏折,朱高炽向朱元璋禀报的都是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大事,而对于奏折中写错的字只字未提

。朱元璋问朱高炽为什么只报奏折中的灾情,而对于奏折中写错的字不加指出。朱高炽直言不讳地说:“灾情关乎民生,这才是最紧要的事情。至于几个写错的字,是小事情,不足以劳烦天子。”此话一出,朱高炽体恤百姓之心令朱元璋刮目相看。

虽然朱高炽很轻松地成为世子,但在朱棣取得天下称帝后,朱高炽登上太子之位的旅程却充满了艰辛。然而,正是朱高炽的仁爱之心,使朝中的贤能之士如解缙、杨士奇、杨溥等,都拥护朱高炽。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臣的支持,朱高炽最终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册立为太子。

觊觎太子之位的,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从外形和体格上,朱高煦占据优势。朱高煦长得像朱棣,而且为人勇武,颇有乃父之风。

最重要的是,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因身体原因留守北平,朱高煦却随着父亲征战四方。朱高煦不仅作战勇猛,在武将中颇有威望,而且数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

由此,朱棣对朱高煦另眼相看,甚至暗示过朱高煦,只要他继续努力,很有可能立他为太子。然而,朱棣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心怀怨恨。为此,朱高煦一面打击拥护朱高炽的大臣,一面暗中找机会陷害朱高炽。

朱高煦打击拥护朱高炽的大臣,解缙遭殃,被贬出应天府。朱棣出征,太子监国,朱高煦收买朝臣,向朱棣进谗言,中伤朱高炽。朱棣北征归来,朱高炽接驾来迟,朱高煦抓住机会大造谣言,说太子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朱高炽不是不知道弟弟的所作所为,但他心怀仁爱之心、顾念手足之情,不但不记恨弟弟,反而多次为朱高煦辩解。

朱高炽的仁爱之心,使朱棣大为感动。他命令朱高煦不要在京城久待,立刻到自己的藩地去。朱高煦见事情没有转机,遂私造兵器,招募三千士兵,准备谋反。事情败露后,朱棣将朱高煦囚于应天的西华门内,准备将其贬为庶民,朝廷上下无一大臣为其求情。

而这时,又是朱高炽出面,向朱棣求情,以父子之情、手足之谊,打动朱棣,保住了朱高煦的王位。而这一次,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太子地位,得到彻底巩固。

洪熙元年(1425年),做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登基,满朝文武为之雀跃欢欣。确实,国家需要一位充满仁爱之心的君主,为天下百姓谋福利。朱高炽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以德治国,予民休息,施行仁政。

他为了鼓励大臣们直言陈事,特意打制了五枚银章,上书“绳愆纠谬”,分赠给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让他们时刻纠正自己的过错。遇到灾荒之年,他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及时上报灾情,否则严惩不贷;同时免除赋税,派朝廷大臣前去灾区抚恤。

他厉行节约,减少宫廷不必要的开支,切实减轻人民负担。他施行仁政,不以严刑治国,不滥用酷刑。他体恤北方学子困于经济、教育落后等因素,中进士较少的情况,规定了进士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的制度……

可惜的是,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便暴病而亡。但是,朱高炽的一系列治国举措,结束了朱棣屡出六军、军民疲惫的状况,使明朝过渡到平稳的发展环境,也为“仁宣之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