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郭守敬的故事和历史贡献

时间:2018-08-22编辑:梓岚

在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这座山有个名字,叫“郭守敬山”。这是1970年由国际天文学会命名的,是对13世纪中国的杰出科学家郭守敬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

郭守敬的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老祖父一面教郭守敬读书,一面领着他去观察自然现象,体验生活。因此,郭守敬自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器具,他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到制作器具上。有人说他“生来就有奇特的秉性,从小不贪玩耍”。郭守敬就是这样在他祖父的教养下成长起来的。

在他家乡县城的北郊,曾经有一座石桥。金元战争的时候,这座桥被破坏了,桥身陷在泥淖里,日子一久,便没有人说得清桥基的所在了。来往的人都要从泥地旁绕行一大圈才能到对面去,很不方便。

这件事情激起了郭守敬的好奇心和研究欲。于是,他带着工具勘察河道上下游的地形,对旧桥基的位置有了一个估计。当地百姓根据他的指点,居然一下子就挖出了久被埋没的桥基。石桥修复后,大家惊叹郭守敬的聪敏,对他赞叹不已。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特意为此写了一篇碑文。那一年,郭守敬刚刚二十岁。

郭守敬自此才名远播。

元大都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城内每年消费的粮食达几百万斤。这些粮食绝大部分是从南方产粮地区运来的,可是进京只有陆路可通。陆路运输要动用大量的车、马、役夫,而且一到雨季就泥泞难走,粮车容易陷在泥中,牲口累死不计其数,人们苦不堪言。

忽必烈决定开凿从大都到通州的一段运河(大运河当时只通到通州,即今北京通州区一带),命郭守敬负责这项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提出了包括兴修大都运粮河在内的十一条水利方面的建议。第二年,他以太史令兼领都水监事,主持了这项工作。这条长一百六十里的运河和配套工程,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取名为“通惠河”。南方的运粮船可以沿着运河直达大都。京杭大运河至此全部完成。

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被调到太史局,负责制订新的历法。

元朝统一全国以前,使用的历法是《大明历》。《大明历》已经使用了七百多年,误差很大。所以刘秉忠曾经提出过修订历法的建议。但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根本顾不上这件事,直到南宋灭亡后,忽必烈才决定设立专门的机构修新历,由郭守敬和王恂主持这项工作。

郭守敬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要制定新历,必须创制精密的仪器进行天文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当时大都城里天文台的仪器装备都是金朝的遗物,有的已经被毁坏了,还有的因年久失修而不再精准。郭守敬和工匠立即着手修理。修好以后,郭守敬欣喜若狂地拿着仪器在都城里观测天象。为了找到最好的观测位置,计算太阳的运转时间,他一会儿出现在城墙上,一会儿又跑到集市最热闹的酒楼上。早晨他爬上城外最高的山峰观测日出,晚上又在城西的河边测量日影。城里不知情的人见他抱着古古怪怪的东西到处跑,还以为来了个疯子。

后来,郭守敬发现这些陈旧的仪器测量的数据不准,便亲自设计,指挥能工巧匠创制出圭表、仰仪、证理仪等多种仪器。天文仪器制成后,他在大都城东修筑司天台,开始主持一系列的天文观察工作。郭守敬等人仔细研究了自西汉以来的七十种历法,根据大量观测资料,编制出了新历——《授时历》。从至元十八年(1281年)起,《授时历》在全国颁行,使用时间长达三百六十三年。

此外,郭守敬还撰写了《推步》《立成》《历议拟稿》等十余部天文著作。可以说,郭守敬是当时中国,甚至当时世界,在水利工程、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工程等方面首屈一指的杰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