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李嘉诚的塑胶创业危机

时间:2017-12-19编辑:历史狂流

1946至1949年,祖国内地爆发解放战争。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所谓“战争难民”的避难所。

人口劳力的激增,资金技术的流入给经受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打击、40年代日本占据创伤的香港注入了新的血液,奄奄一息的香港经济获得资金的起动力和人才的助推力,呈现出腾飞的气象。

具有商业敏锐眼光的李嘉诚看准了这一点,他又要有新的动作了。

当朝鲜半岛的炮火愈演愈烈时,香港筲箕湾的一座破旧的厂房旁,一块崭新的厂牌悄悄竖起,“长江塑胶厂”五个大字隐隐透出一种刚劲豪迈的气质。小厂的主人就是李嘉诚。

告别塑胶厂让李嘉诚费了颇多的心思,自小便重义气、知恩图报的他怎么会那么轻易地辞别待他不浅的老板?然而,时势使然,日益火爆的塑胶行业和难得的机遇,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送行酒会上,李嘉诚感喟地说:“我不相信同行真的就是冤家,我这一走注定还是要搞塑胶业,但是我不开厂,其他人也会开。我非常感谢您的重用和栽培,这几年,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它会使我受益终身。”

老板面对李嘉诚的肺腑之言,只是不动声色地笑笑,他太了解李嘉诚了,他早就知道这条龙早该出水了。

“我不会带走客户。”这是李嘉诚走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样说,他一定就会这样做,以后的行动证明他的一诺千金。他真的没有接受老客户的订单。

创业是艰辛的,这不同于做经理,因为当经理的是有一定根基的现成基业,而真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的确要从头做起。资金、厂房、设备、人员,一切还都是零,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

勤俭的李母操持家业,几年来,她把儿子挣的钱除维持生活费用外,都一分一分地积蓄起来。儿子就要立业了,看着业已长大的李嘉诚,李母和盘拿出所有的积蓄。

“孩子,拿去吧,只要你出息,妈便放心了。以后你就立业了,不要忘记你爸对你的期望,也不要失掉你为人的准则,赚钱,并非什么钱都可以赚,我们做的事要对得起自己,而更要对得起别人。”

李嘉诚拿着母亲积攒的钱去开创基业了,不是为他人,不是为自己,就算是为了自己已逝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

连同借来的钱,李嘉诚已拥有了5万元钱,下一步便是确定厂址了。

惜土如金的香港随着人口的大量拥入甚至于土比金贵,这对于资金短缺的李嘉诚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为了租到一个比较“经济”的厂房,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凭着一双脚掌几乎跑遍了香港的每个角落。最后只能在东北角的筲箕湾租下了那座勉强中意的厂房。

筲箕湾地理位置偏僻,在50年代属于香港的“穷乡僻壤”,是一块“未开发地”,本来就不是建立工厂的理想环境所在,然而条件使然,李嘉诚只好委曲求全了。

破旧的厂房,欧美淘汰掉的第一代设备,面对如此的条件,李嘉诚心中有难言的感受,仿佛自己也是一个“二手”的老板。厂房租下了,资金投入了,当机器的轰鸣回荡在厂房上空时,李嘉诚有点热泪盈眶。

他的事太烦了,他的任务太重了,他面前的困难也太多了。以第一批雇来的员工来说,他们都还是“拖泥带水”的农民,对机器生产一窍不通,这时的李嘉诚既是老板,又是技师,他手把手耐心地教工人如何操作,如何生产。

他不会无端地训斥工人,也不会任意克扣工人的工资,他本着和大家同甘共苦的态度和工人一起为生产而操劳。李嘉诚吃苦耐劳,诚恳热心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工人,大家都心甘情愿在他的带动下为工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条件艰辛的小厂有了生机勃勃的底蕴。

生产管理,工程操作,业务推销,出纳结帐,初创基业的李嘉诚既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又是出纳员、会计师和老板,白手起家的他凭着自己非凡的能力和“勤能补拙”的良训要求自己,终于苦苦支撑下来。

推销已轻车熟路,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中国封锁导致的香港经济由转口型向加工型的政策转变的契机,以及作为新兴产业的塑胶业的广阔前景,李嘉诚手中的订单与日俱增。仅有的生产规模也渐难应付,于是,他便三班倒,昼夜不停,开足马力生产出货。

然而,塑料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设备的陈旧落后,使正春风得意的李嘉诚遭受猝然一击,一家客户宣布他的产品质量低劣,要求退货。李嘉诚猛地意识到追求数量忽略质量造成的恶果,他有些不寒而栗了。

继续生产,淘汰的机器和技术差的短期培训工人如何能保证生产质量?停止生产,而手中的订单和合同却让他欲罢不能。更何况,许多客户又因质量问题纷纷要求退货索赔,长江塑胶厂这艘小小扁舟刚下水不久便被推上生死存亡的浪尖。它已是骑虎难下了。

李嘉诚真正品尝到了作为业主的难处,决策的失误导致了如今的困境。李嘉诚既着急又难过,他觉得对不起客户,对不起工人,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危难之机,李嘉诚决定裁减员工,整顿生产。

然而,事情永远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工厂的危机已接踵而来了。

老客户要求退货,新户望风而逃,产品开始积压,原料商按约上门索原料款项,银行又派人催逼贷款,工厂工人生产士气低落, 被裁员工家属怨气冲天。

李嘉诚召集全厂职工开了一个自我检讨会,他坦诚地说出厂里面临的困境完全由自己的决策造成,以致于连累了曾和自己共同创业的员工。他详细分析了导致如今场面的每一个细节,并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他公开向全厂员工道歉,并指出以后可能面临的困境,并诚恳请求广大员工携起手来,共度难关。

“长江塑胶厂的命运掌握在大家手中,我整个事业的成否全在此举,我绝不会损及员工,只顾自己。只要大家同舟共济,群策群力,我们的厂还有机会摆脱困境。如果情况一旦好转,所有下岗职工照常上班。现在,我需要的是大家的支持。”

切中利弊的分析,坦诚磊落的请求和毫无顾忌的自我检讨深深赢得了全体员工的心。大家一致表示愿同李嘉诚同甘苦,共患难。

士气提上来了,李嘉诚下一步便是清理积压产品,将质量低劣的产品作清仓处理,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次品批发商,同时他又马不停蹄,亲自出马,为正品作推销。

为找回工厂信誉,谋求各方谅解,李嘉诚又各方解释,并当面谢罪。

大部分客户接受了李嘉诚的处理方法,并认识到他的诚恳踏实,表示愿意继续保持合作。原料商也谅解了李嘉诚,同意放宽贷款期限,并再度有条件地向他供应原料。银行也最终放宽该偿还的贷款期限。

长江塑胶厂最终有了缓和的余地。下一步,李嘉诚开始再次筹集资金,以便添置新机器,购买原料。

职工情愿拿出家中积蓄的钱,帮助厂子解脱困境。有的好友打来电话,主动提出提供帮助。然而却也有一些亲戚朋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唯恐惹火烧身。

李嘉诚默默地忍受了,正如他不会甘愿让自己的心血毁于一旦一样,他亦同样不会让那些琐碎的事情锁住身心。

要成就大事业的人,总会有容人的海涵,总会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长江塑胶厂的信誉逐步恢复,工厂产销渐入佳境。李嘉诚勒紧裤带,最终还清各方欠款,并且重新赢得银行的信任。

当李嘉诚终于接到银行提供的第一笔贷款时,他的眼眶湿润了。欣喜之余的李嘉诚不会忘记和他同舟共济的工厂员工,他迅速把这一消息传给这帮患难兄弟。

全厂沸腾了,为厂子,为自己,也为李嘉诚。李嘉诚没有食言,他补发了被裁员工的工资,并且为每一个患难弟兄都发了红包。

推荐阅读:

为立足香港不断的换工作

超人李嘉诚实力有多强?

李嘉诚分家后两个儿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