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张爱玲 一个传奇的天才作家是怎么炼成的?

时间:2017-11-08编辑:历史狂流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都很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口古井,淘不尽,挖不完,深不见底。是的,她惊艳而淡雅,华丽而脱俗;高傲又现实,神秘却不失亲切。我觉得她更像一杯苦酒。时间或许会滤去其中浓烈的部分,那淡淡的余香却永远令人回味。

她笔下的人物是畸形的、变态的、复杂的;她所展现的社会,是纸醉金迷背后的凄楚,是高歌艳舞背后的哀声,读来似隔岸的渔火,又似窗外飘过的箫声,像考究的黑白照片,于光影之间,诉说意味深长的故事。

文字背后的张爱玲,20岁就透出了中年式的冷峻,到了中年,已有暮年的凉意,其人其文皆如此。乱世的凌光,繁华的虚空,时代的悲风……她带给了读者无尽的猜测、无声的思索和无可名状的感动。

当我们沐浴阳光时,她已思索严冬的苦寒;当我们热衷于现实时,她站在彼岸,只在淡淡的月光中留下清冷的一瞥;当我们憧憬未来时,她好不留情地撕碎梦想的花瓣。

她没有鲁迅的尖锐,却在无形中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压抑;她没有庄子的潇洒,却在潜移默化中带给了读者一种对自由的向往。

她无意于政治,却在作品中直指混乱的政坛带给人民的痛苦;她无意于金钱,却直斥金钱给人套上的黄金枷锁……正如《烬余录》中所谈她从那些“不相干的事中”“刮去一点浮皮”,亲眼看到“炸弹将文明炸成碎片,将人剥得只剩下本能”。

她坚信“人去掉一切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

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同,她还原了人的世俗性,质疑一切神圣的价值,不论海誓山盟的爱情,青春勃发的热情,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切都是不可信的。从来都是一刹那刻骨铭心,没有地老天荒的相依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