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曹操在农民起义中逐渐壮大

时间:2017-07-10编辑:梓岚

人们常说,曹操是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话是对的。因为,曹操的确是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壮大了自己,成了一方诸侯,从而奠定了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并以收编的农民军为主力,打下了半壁江山。

前述曹操起初不愿拥兵太多,怕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反自招祸。如果说,刚开始时他斟酌形势,怕过分引起人们的注意,确曾有过这种不宜多兵的想法的话,那末,不久铁的事实教育了他,他意识到,没有自己相当的兵力和地盘,第一,必然受制于人;说话没人听;第三,靠仅有的微弱的兵力难成大事。因此,后来的曹操巳不是“不欲多兵”,而是急于扩大自己的势力。地盘和兵源那里来?

时机终究到了。而最初为他提供这种机会的是袁绍,袁绍派他去镇压农民起义军。

1.破黑山,得官东郡太守

东汉中期以后,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真可谓彼伏此起,前赴后继。起义地区遍及全国。虽然最初的黄巾主力被镇压了,但它的余部和在它之前就已起义的以及在它影响下的新的起义,依然风起云涌,势所难挡。史载,“自张角之乱,所在盗贼并起,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张牛角、常山(今河北元氏西北)褚飞燕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之徒,不可胜数,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人。”①其中,张牛角与褚飞燕的两股势力最强,他们合军攻赓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张牛角中流矢,死前“令其众奉飞燕为帅”,因而褚飞燕改姓张。

飞燕本名燕,因其轻勇矫捷,所以军中称“飞燕”。其他一些零星义军也大多归附于飞燕,所以部众很快发展到差不多一百万人。因其活动于今河北、山西诸山谷间,号曰“黑山”。据说,“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②董卓乱起,“天下兵数起,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不久,公孙瓒与袁绍争冀州,他帮助公孙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这就是说,黑山军虽曾投靠了朝廷,但同袁绍是敌对的。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秋,黑山军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攻略魏郡(治邺,今河北磁县南)、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并把东郡太守王肱打得大败。当时,袁绍刚从韩馥手中得到冀州,自领冀州牧。魏郡属冀州,黑山又是宿敌,所以袁绍欲必除之,于是让曹操去镇压黑山军。这正是曹操欲要“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所求之不得的。据载,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淮阳(今河南襥阳西南),破之。”①这一仗是如何打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时曹操的兵并不多,而是以少胜多的一场战争。

曹操击败黑山军白绕部后,袁绍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南)。自此曹操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自然,郡国之兵也即为自己所用,势力便大增了。如果说曹操是由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那么这算是第一步。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曹操屯军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黑山军于毒等攻东武阳,曹操“乃引兵西人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据说,当于毒等攻东武阳时,诸将皆以为应当还兵自救,曹操对大家说,“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莆。使贼闻我军西攻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虜不能拔武阳必矣。”事情果然是这样,于毒弃武阳而还救本屯,武阳围解。曹操乘势用兵,随后“要击眭固”,大获全胜。

当时,匈奴南单于的儿子於夫罗因助汉镇压起义留在内地,天下扰乱之后,遂与黑山军联合,破太原,攻河内,抄略诸郡。曹操击败眭固以后,又击於夫罗于内黄(今县),亦获全胜。

曹操接连得胜,从政治上说,反映出他的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利益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但从军事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熟读兵法,并能将其运用于军事实践。他以少胜多,一举打败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他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解除了郡治东武阳之围;他用“要(邀)击”的战术,乘义军不备,将行进中的眭固兵拦在途中进行袭击;同时,他还利用击敌于立足未稳的机会,大胜於夫罗于内黄。诸此,均已显出,曹操不仅善于用兵,而且甚通古代兵法。

曹操虽然打败了黑山军的于毒、白绕、眭固等部,但并没有同黑山军形成严重的军事对立。所以,建安初年,当曹操讨伐河北袁绍父子时,黑山军果断地站在曹操一边。史载太祖将定冀州,(张)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曹操平定冀州后,张燕“率众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率众诣邺”意谓率领部众归属了曹操。可见,黑山军同黄巾军一样,都曾是曹操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曾在曹操的统一战争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2.收黄巾,自领兖州剌史

中平末年(公元188—189年),随着大乱之机,各地黄巾军再次壮大起来,郭大等黄巾余部再起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西),攻掠太原,河东;白波黄巾与南匈奴单于於夫罗联合,攻河南、东郡;马相、赵祗以黄巾为号,在四川绵竹举行起义,攻县夺郡,势力很快波及益州北部地区;何仪、何曼等汝南、颍州诸部黄巾军众各数万集中于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再行起义,打败西园下军校尉鲍鸿;青州、徐州的黄巾,有众百万,转战于青、徐、兖、冀四州。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青州黄巾三十万众攻入太山郡,与太山太守应劭的军队作战受阻,前后牺牲数千人,被迫退出;北渡黄河进人渤海郡,“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合”,被公孙瓒击败,“死者数万”;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再次发展了兵力。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黄巾军以百余万之众攻人兖州,杀任城(治今山东济宁市南)相郑遂,转入东平(今市)。任城国、东平国均辖属于兖州。兖州牧刘岱欲发兵攻黄巾,济北国(今山东长清南)相鲍信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对其上司刘岱说,现在黄巾有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刘岱不接受鲍信的建议,领兵与黄巾战,结果战败,被黄巾杀死。#p#分页标题#e#

刘岱既死,兖州无主。真可谓是黄巾军为曹操提供了大发展的机会。时曹操正在注视着局势的变化,加紧操练兵马,以谋新的进取。曹操部属东郡人陈宫看准了曹操的心计,因而向曹操献计说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指各郡国),明府(指曹操)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曹操当然很同意。于是陈宫对兖州别驾(州牧的副手)、治中(州牧助理)们说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济北相鲍信本来就看重曹操,更有此念,因而“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汉时全国分十三州刺史部,初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东汉末期刺史(后称州牧)已是地方上最高的一级军政长官。所以说,此时的曹操虽然是代理(领)性质的,但今非昔比了。他不再仰人鼻息,成了真正的事实上的一方之主。

曹操领兖州牧后,立即带兵击黄巾于寿张东。曹操开始一度用偷袭的办法率领步骑千余人,边走边勘察地形,摸索到黄巾驻地,结果交战不利,死者数百人,被迫率余部退回。黄巾“兵皆精悍”,乘胜前进;曹操“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情势紧急,曹操“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间讨击”,

黄巾被迫“稍折退”。据说,当时黄巾曾给曹操一封信,意思是想劝曹操迷途知返。信中说•/‘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曹操见信,“呵骂之”,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曹军屡屡得手,“战辄禽获”,黄巾军因不敌而被迫退走。在战斗中,鲍信战死。鲍信是曹操的支持者、朋友。鲍信死后,曹操没有找到尸体,“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

冬十二月,曹操追黄巾到济北(今山东长清南)。黄巾被迫乞降,曹操收降卒三十佘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丘”

曹操收编黄巾三十余万众,切实奠定了以后大发展的根基。根据历史记载分析,曹操镇压农民起义军虽然非常坚决,但从来不像袁绍、公孙瓒之流那样残酷屠杀。袁绍讨黑山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其众万余级”;进击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等,“复斩数万级,皆屠其屯壁”。公孙瓒逆击青、徐黄巾军于东光(今县)南,“斩首三万余级”;黄巾奔走渡河,瓒因其半济而攻之,又杀黄巾数万,流血丹水。而曹操却没有这样的记录。可见,曹操其人虽然常常不以杀人为介,但对待义军却因另有所图而不嗜杀。论者往往只注意曹操以镇压义军起家,而没有注意到这种不同。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曹操对天下大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已是不可避免,要在这种局面下立住脚跟,进而扩大地盘、发展自己、战胜对手,没有足够的兵力为基础是不可能的。兵力哪里来?曹操早已瞄准了起义军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所以曹操对待起义军实行的是两手政策,即镇压与诱降相结合。

曹操取敌以资己的军事思想,在实践中成功了。他正是以收编来的这股兵力和自领州牧得到的地方兵为本钱,并不断扩大,最后取得逐鹿中原的成功。

史实证明,曹操秉握汉政之前,人生道路上的每一重大转折,都同镇压农民起义军有着直接的干系,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曹操的确是由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如前所述:第一,光和末年(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曹操是在黄巾起义的情况下被拜为骑都尉的,并以讨颍川黄巾之“功”,封官济南相;第二,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引兵入东郡打败黑山义军白绕部于濮阳,因此,袁绍表荐其为东郡太守,再次官列二千石之秩;第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曹操遂被鲍信、陈宫、万潜等拥戴而领兖州牧;第四,是年,曹操追黄巾至济北,受降黄巾军卒三十余万。

有了这三十万众,曹操的势力便真正地壮大起来。这是他起家的最大一笔本钱。终其一生,青州兵始终是其最具战斗力的主力部队。根据记载看,青州兵在曹操的军事力量中,一直是作为单独建制存在的。建安初,曹操讨张绣失利,青州兵沿途抢劫,于禁向曹操数其罪状;建安末,曹操病死,“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贾逵怕激化矛盾,酿成事变,“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都可证明这一点。所以说,曹操打下半壁江山,在军事上青州兵起了重要作用;在经济上,青州兵为屯田积谷也付出了辛劳。

曹操既然是以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那么对此终究应作何种评价呢?以往,不管是肯定曹操还是否定曹操的,抑是主张两分评操的,对此基本上都是持否定态度。力主“为曹操翻案”的诸大家,通常是在肯定其攻打农民军不对的前提下,然后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演绎,从而肯定其功绩,如郭沫若说,曹操打过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黄巾,是其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页”。但他认为,“曹操虽然是攻打黄巾起家的,但我们可以说他是继承了黄巾运动,把这一运动组织化了。由黄巾农民组成的青州军,是他的武力基础。”所以,“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目的”。

窃以为不宜笼统地论说曹操镇压农民起义的是非。对此我在《曹操评传》一书中作了较多的评论。事实证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都发生在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社会环境下,它给了腐朽的统治集团以极大的打击,同时也给新的统治者以警示,所以积极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另一方面,这绝不意味着农民起义军理所当然地应该存在下去。事实同样证明,农民起义的破坏性及其历史副作用是极大的。历史的法则是,农民战争总是要在战争中结束的。战争的发动者和战争的结束者,都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对其都在一定意义上给予肯定,并指出其局限性与消极的一面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下一节:曹操中原逐鹿连破诸侯

返回首页阅读>>>曹操生平档案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