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黄道婆:元朝著名女纺织革新家

时间:2017-06-21编辑:梓岚

上海县港口镇北喜泰路西,有一所三间两进的黄母祠,它的第二进屋子当中,供着一尊手里拿着棉花、头上扎着布巾的农村妇女塑像。她就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轧棉机的黄道婆。美国直到1793年才造出轧棉机,比黄道婆的发明晚了400余年。

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镇(今匕海华泾镇)人。在她出生前后,她的家乡便从闽广地区传来了棉花种植。乌泥泾酋先在一个名叫“八千亩”的地方,播下了棉祌了黄道婆记事的时候,棉花祌植已经晋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不少妇女学会厂棉花纺织技术。

黄道婆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都死了,孤苦无依的她只好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公婆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在海南崖州期间,她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而且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大大促进了当地棉纺业的发展。

在海南生活了30年,她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于是毅然决定回来,向乡亲们传授先进的棉纺织经验。她不顾晚年体力衰微与生活孤单,回到家乡后马上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活动。乡亲们亲切地欢迎她满载而归,她更是不辞奪苦,东奔西走,热心地向乡亲们饼述黎族的优良制棉技术,妇女们成天围着她听得倾心、神。

她便把自己海南所得倾囊相授,同时,还把黎家先进经验与上海的生产实践结含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积极发明创造。对棉纺织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当地棉纺业的旧面貌.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_所提卨。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黄道婆之前,脱棉忏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钦筋”碾大,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太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揽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

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长,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了4尺长、装绳的大弹弓,使弹棉的速度加快了。就棉纺织的各种T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莩车演变而成的。黄道婆推广了3锭棉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

在王祯《农书》里可以看到这类棉纺车的图像,它是用脚踏发动的,多锭纺车在没有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简,可以说巳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极髙的水平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与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可见黄道婆在这方面的成就之高了。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她回乡几年之后,松江、太仓和苏杭等地,都传用她的新法,以致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盛称。

黄道婆一生的刻苦学习研究、辛勤劳动实践,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她的业绩在我国纺织史上灿然发光。人民热爱她、崇敬她,在她逝世的时候,大家怀着悲痛心情,纷纷捐资安葬她。后来,群众还不断地为她兴立祠庙,其中规模宏大的先棉祠,每年四月黄道婆的诞辰,都有人接踵赶来致祭分多少年来,人们感念黄道婆的歌谣一直传颂不止: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更多杰出女性人物故事>>>巾帼英雄们伟大的故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