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清朝初年 他是掌控政局的重要人物

时间:2017-01-14编辑:梓岚

吏部尚书孙廷铨

顺治帝到底应该谥为“高”还是“章”,看似文字之争,其实反映了清初朝堂深刻的满官和汉官之争,更关系到入关以前的“后金—满清政权“的评价定位。

在孙廷铨这些入关后才投清的汉臣内心看来,努尔哈赤的后金和皇太极的满清,毫无疑问只是边疆政权,同时期天启帝崇祯帝的大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

因此「明朝亡于李闯,满清入关灭李闯,替明朝报君父之仇,遂有天下,得国之正莫过于此」,便是他们心安理得、或说自欺欺人去效忠满清的理由。

为收揽人心,巩固统治,满清当局入关后,也在相当程度上宣扬这一主张,认为自己是明朝崇祯帝的继承者,而绝不承认南明王朝的合法性。

包括让在盛京就已经登基继承了皇太极之大清国皇位的顺治帝,在北京再举行一次登基大典,成为史上罕见的登基两次的皇帝;

包括不但给崇祯帝发丧礼葬,而且顺治帝还曾在崇祯帝陵墓前大哭,连喊“大哥、大哥”。通过嘴上认崇祯帝为兄长的形式,让汉臣们恍然间当真以为他是“兄终弟及”,得来的天下。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

孙廷铨奏疏中赞誉顺治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諡为高皇帝」,其实就是通过“高皇帝”这个谥号,希望将顺治帝定位为大清皇朝的真正开国君主,写入史册。

而对顺治帝亲政后,推行汉化、信用汉臣,削减满蒙八旗勋贵权势的种种举措,他母后孝庄太后也好、众满洲大臣也罢,一直都极其不满,屡加对抗。

当顺治帝病重弥留,不能视事时,孝庄太后不但决定了索尼、鳌拜等四名满洲大臣辅政的体制,更以顺治帝名义发了十四条罪己诏,将顺治帝自己骂得狗血淋头,是彻底否定顺治帝之前遏制满洲亲贵、信用汉臣参政等种种举措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所谓《顺治遗诏》

清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

孙廷铨历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等要职,正是顺治帝最为信重的汉臣之一,所谓「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的代表,也是鳌拜们优先要打击的对象。

所以当孙廷铨借给顺治帝议谥为“高皇帝”的机会,企图让顺治帝成为大一统清帝国的开国君主时,当索尼等其他满洲大臣还懵懂不察时,

政治嗅觉敏锐的鳌拜,迅速发现了其意图,因此力排众议,将顺治帝谥号定为继业之君用的“章”字,确定顺治帝在清皇朝的历史定位,只能是继业之君,如汉肃宗章皇帝刘炟,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等人一样;因此他的政治举措当然是可以被批判、可以被否定的。

更“正本清源”,明确关外盛京的后金汗国和满清帝国,同样是“大清王朝神圣不可分割历史”的一部分。

辅政大臣:鳌拜

此举也是对顺治帝生前信任之汉官势力的坚决打压,不容他们翻身;孙廷铨很快调任秘书院大学士,次年就解职回家,时年不过五十岁出头。

同时,鳌拜们为了预防将来康熙帝玄烨成年亲政后,想起孙廷铨的奏疏,推翻这一决定,将其父改谥“高皇帝”的可能,所以抬出努尔哈赤来,以祖压孙,不惜更改“太宗皇帝”皇太极所定之“武皇帝”谥号,让努尔哈赤的谥号改成了“高皇帝“。

按“卑不动尊”的原则,既然”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已经用过“高”这个谥号,那康熙帝也好,后世其他清朝皇帝也好,就谁也没办法再将最能代表开国君主、地位最高的“高”字去给其他人用了。鳌拜此举,可谓一锤定音

果然康熙帝玄烨成年后,虽然铲除了鳌拜等辅政大臣,虽然继续其父推行汉化、信用汉臣的举措,但唯独顺治帝福临的谥号问题,亦不能做丝毫改动,只能默认了鳌拜的主张。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

顺治帝的谥号之争,究竟他还是努尔哈赤更配得上“高”字,看似文字之争,其实关系着对清王朝的定性,更和入关前后金和满清政权的定性问题。

有清二百余年来,从孙廷铨一直到曾国藩李鸿章的汉人大臣们,都希望清朝是一个继承明朝而统治中原的正统王朝,这也是顺治帝、康熙帝到雍正帝、乾隆帝等清朝皇帝,为收揽汉臣和汉民之心,表面上的共同主张;

而鳌拜为代表的满蒙勋贵,理所当然认为他们是中原汉人的征服者,清帝国是努尔哈赤建立的成功入侵中原的边疆民族政权,所谓“金戈铁马入中原,一统汉家二百年”。双方立场互有抵触。

鳌拜利用康熙帝年幼,自己摄政的机会,抢占了先手,以一臣子奴才之力,竟能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代皇帝尽数摆布,不愧为政治手段强横的一代枭雄。

然而,虽然现代认可清朝曾是统治中国的王朝,但计算清朝历史,却都是从1644年顺治帝入关算起,到1911年清帝退位为止,实际上等同认定顺治帝才是清王朝的第一代君主。这又是鳌拜们所始料未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