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张乐行:太平天国卓越的军事将领

时间:2016-12-21编辑:历史狂流

慷慨就义

1863年3月捻军因战失利,张乐行仅率十余骑突围。3月23日张乐行带着儿子张喜和义子王宛儿来到西阳集(今涡阳县西阳镇),投奔他的表亲也是捻军所属的蓝旗李家英的圩寨借宿。

而此时的李家英已叛变投敌。他表面上殷勤接待张乐行父子,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翌日黎明,英翰率团练和蓝旗叛捻骤至,将张乐行父子逮捕,送往僧格林沁大营。同治二年二月十八日,张乐行及其子张喜和义子王宛儿就义于义门集周郢。传说就义前,张乐行见僧格林沁时,立而不跪,对僧酋不理不睬。僧酋问道:你何苦造反?张乐行凛然答道:"害人的才是反,我不好反,反的是你们。"僧酋无以对,即命推出凌迟处死。"还有记载,"僧格林沁曾进行威胁和利诱,叫他写信招降在外的张宗禹、任化邦等,他不但不屈服,反而大骂僧格林沁,痛斥了一些叛徒。"张乐行慷慨就义,死得极为惨烈。据说刽子手行刑时,竟先用铁钩从其肛门拉出肠子,然后凌迟处死。噩耗传出,涡河两岸的人民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唱出了下面的歌谣:"看看义门好心伤,想起沃王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太阳从此失了光……",此歌谣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捻军领袖、抗清英杰的无限缅怀之情。

 

历史评价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当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捻军这支农民起义武装也英勇战斗于北方广大地区,成为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中国近代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所建树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对于捻军的主要领导人、盟主张乐行的评价,史学界的意见分歧很大。持肯定态度的同志认为:张乐行是"伟大的"或"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反封建的战士","他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张乐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在捻军斗争中起过何种作用,应该如何评价,有必要进行探讨。

遵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评论历史人物的教导,本文拟对张乐行各个阶段的表现作些考察,提出自己的粗浅意见,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 尚未担任捻军盟主之前的张乐行,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张乐行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封建制度的暮色笼罩全国,清朝统治的衰败日甚一日,西方侵略者的魔爪开始伸入。通过一八四○年至一八四二年的鸦片战争,列强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象沉重的枷锁,套在中国人民身上。原有严重的社会矛盾,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加剧。清朝政府赋敛有增无已,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变本加厉,水旱灾荒接连不断,农民加速破产,如皖北地区的群众异常困苦。

"等死不如来起反!"(《捻军歌谣》,安徽人民出版社版,第八页。"起反"即"造反"。)全国人民反抗的浪潮连连相接,越来越大,终于汇合成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巨大洪流,猛烈冲击清朝的腐朽统治。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把张乐行推进了捻军起义的行列。 张乐行的这种地位,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注意。在皖北负责镇压捻军的兵部侍郎周天爵,狡猾地使用反革命两手策略,把张乐行作为招抚对象,一八五三年春,派其长子至雉河集,"尽赏顶戴以笼络之"(《捻军》第二册,第六三页。)。张乐行有没有接受招安,说法不一。张家后代说,当时"张乐行有一个小老婆叫杜(金)婵,极力反对投降,结果张乐行拒绝投降。

"(《安徽史学通讯》一九五九年第六期,第五四页。)有的同志据此认为,张乐行"并没有为了做官而出卖良心、出卖农民、出卖革命" 被推为捻军盟主之后的张乐行,比较坚定地踏上了联合抗清的战斗历程。 在会盟中,张乐行发挥了领导作用。在困难面前,张乐行没有气馁,带领捻军主力向淮南进发。一八五七年三月初,他们在霍丘、六安交界地区同太平军会师。两军会师淮南,是和当时形势分不开的。捻军因为受到清兵的沉重压力,必须争取太平军的帮助;太平天国由于一八五六年的天京变乱,力量大为削弱,急需团结友军一致对敌。共同的斗争把他们联结起来。张乐行意识到这一点,主动派龚得树、苏添福等迎接太平军;太平军豫天侯陈玉成、合天侯李秀成等也率部北上应合捻军。通过这次会师,捻军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两军旌旗齐奋,向敌人发起强大攻势,占领了安徽正阳关和霍丘,取得初次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