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探秘:皇太极蹊跷死因

时间:2016-11-24编辑:历史狂流

对于豪格的争权失败,孙文良、李治亭也说得很有道理:“他没有当上皇帝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实力比较分散,诸王拥重兵,他们自己要保持权力,不愿绝对听命于皇帝。”

而埋下这个祸根的,则是皇太极本人。

太宗继位之初,阿敏出征朝鲜图谋自立,莽古尔泰拔刀威逼太宗,都是因为他们所率旗势力强大,足以与太宗抗衡。后来。太宗成功地翦除阿敏、莽古尔泰之后,也曾导致了他们率领的镶蓝旗、正蓝旗部众闹事。即便像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被太宗纳入自己的两黄旗之后,还不服帖,引发过反抗之后的大厮杀。

各旗主在长期的统领旗兵之后,形成了主旗的绝对权威,使旗兵只知旗主而不知皇帝。阿敏统兵攻入朝鲜时,其他七旗大臣回师,而镶蓝旗大臣顾三台等附和他,要留在朝鲜,拥兵自尊。

这些足以给太宗敲警钟,太宗即位之初起,也在不断地在调整八旗的势力分割。

镶白旗原来隶属褚英之子杜度,皇太极继位后,寻机夺了镶白旗给豪格。为了继汗位名正言顺,太宗将正白旗、镶白旗改名为正黄旗、镶黄旗,称原来的两黄旗各有主旗贝勒,他不好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原来最强大的两黄旗变为了两白旗。

太宗扳倒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后,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镶黄旗,由自己亲率,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给豪格壮大实力。豪格原率的镶黄旗改名为正蓝旗。

为了巩固帝位,太宗对新的两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自己选拔的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借机将两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

至太宗死时,他留下的两黄旗和豪格的正蓝旗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则有98个牛录,为八旗的第二大势力;代善家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则有96个牛录为中间势力。

正蓝旗和两黄旗大臣,以图尔格为首,索尼、谭泰等,誓立豪格,不惧赴死。两白旗主张推举多尔衮。但各自阵营还是有松动。

两黄旗大臣在王公大臣议立嗣皇帝时,于大清门张弓搭箭,环立宫殿。当多尔衮征询索尼等意见时,索尼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众将意见是:“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与地下而已。”两黄旗死忠的对象,不是豪格,而是太宗,他们誓立的是先帝之子,不一定是豪格,这也为后来多尔衮推出福临、自己摄政,创造了先决条件。

探秘:皇太极蹊跷死因

《孝庄秘史》中的多尔衮与多铎

多铎虽是多尔衮的同母弟弟,但二人关系并非电视剧《孝庄秘史》描述的那般融洽,多铎反而对侄儿豪格多为亲近。多铎也是有野心的,他先劝多尔衮去抢。《清史稿·索尼传》曾记载了他们兄弟对帝位觊觎的一段对话:“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由此可见,多尔衮宁愿推肃亲王豪格,也不情愿给弟弟多铎。多铎也不再力劝多尔衮,反而推出年过花甲的老代善。

代善不傻,先是认为豪格当承大统,豪格做样子礼让。代善继而推多尔衮,逼退多尔衮学豪格风度。多尔衮公开表态“无继统之意”。代善马上一句:“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说得轻,落得重,让大家把储君的目标锁定了豪格之外的福临。《孝庄秘史》为福临的登基,以代善与哲哲皇后唱了一段双簧戏。

郑亲王济尔哈朗虽然支持豪格,但不坚定,后来多铎跟豪格说:“和硕郑亲王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强劲的对手争衡,得利的往往是第三方。当时,即便哲哲皇后力挺侄女庄妃所生的福临,但是她除了有皇后这份尊荣,但并无实际兵权。只有在众王实力消抵时,她力挺的优势便显露出来了。